消失的“附近”

作者 | 楊 浩


張小嫻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我想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飯店就在你樓下,而你卻點了它的外賣,苦苦等待30分鐘。

大家有沒有發現,外賣的存在讓附近變的越來越大,快遞的出現讓附近觸及全球每一個地區。

古時候,人們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出過自己生活的小鎮,大家茶餘飯後關心的都是村裡的那些家長裡短。所謂的‘附近”也就是自己的村和隔壁幾個村。

消失的“附近”

而現在恰恰相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同小區發生的家長裡短一點也不關心,卻在網絡上瀏覽著國際新聞,別人的家長裡短,朋友聚會張口就是某個國家的大事,某個省份的大事小事。

好像,全球都是自己的附近,而真正的附近卻消失不見了。人們更關心遠的東西,卻不關心自己的周邊的事物。

好像發生在身邊的事都不值得一提,七大姑八大姨的家長裡短似乎離自己很遙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而離自己遙遠的事件反而聊的津津樂道,似乎談論起來有某種優越感,似乎自己在時時關心著這個社會,彷彿自己的存在有著某種價值。

人們屏蔽那些身邊的“小事”卻關心那些遙遠的與自己風馬牛不相及的“大事” 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現象,是人們的眼界變寬廣了?還是變得狹隘了?

消失的“附近”

當我打開外賣平臺,我看到幾公里以外的美食都可以在30分鐘以內到達,彷彿他們就在我都附近,我們的附近大到無法想象,當我看到快遞當日到達,次日到達,我彷彿覺得幾千公里以外的東西觸手可及,今天晚上東西還只是個照片,睡一夜還沒醒來快遞已經喊你起床收貨了,似乎附近的範圍在無限擴大。地球村,真的變成了“村莊”

然而,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障眼法,微信好友能加五千人,當你閒下來想要聊天時,卻找不到一個“活人”,網絡真的讓遙遠的人變的近在咫尺了嗎?這個問題值得好好思考。

人人都有一部手機,每個人都手機都有無數個電話號碼,那些躺在通訊錄裡面都人,有幾個是你在閒時候願意打電話溝通的人?有幾個是你在緊急的情況下可以幫助到你的人?

人們似乎覺得擁有了很多資源,擁有很多財富,就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生命是有意義的。


消失的“附近”

網絡使溝通沒有距離,但是又產生心理的距離,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心的距離,一個是物理的距離。但是當你覺得物理的距離在變近的同時,你的心理同樣感受到距離在拉近,這樣解釋好像沒毛病。

兩個人在兩個房間,跟兩個人在兩個城市,對於網絡來說,沒有遠近,物理的距離變的同等,可以說距離消失了。沒有距離,卻變成了最大的距離,眼前的事物觸手可及,越容易得到的,越不去珍惜。因為失去了,馬上就能得到,所以不值得珍惜,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貌似大家都覺得確實如此。

上面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飯店就在你樓下,而你卻點了它的外賣,苦苦等待30分鐘”,3分鐘下樓距離,卻成了30分鐘的等待,我想,這應該就是心的距離變遠了吧。遠的就是近的,近的彷彿也變成了遠的,這似乎有些矛盾。

消失的“附近”

不,這不是矛盾,是“分裂”,一方面關心遙遠的信息,一方面忽視“附近”人或事,甚至忽略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人們對附近視而不見,卻關心著“附近”的事,或者說人們對自己的事視而不見,卻關心著“附近”的事。

人們沒有活在當下,而是在“附近”中尋找意義,或者說,當遙遠變成“附近”時,人們失去了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