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抗"疫"一線的美麗"小姨"


安徽蚌埠:抗


清晨5點半,天剛剛亮,外面一片寂靜。蚌埠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兒童部營養配餐室已傳出陣陣響聲,護理員蔡士蘭正忙著給重殘、重病的孩子準備營養餐。只見她一邊熟練地將鮮魚剔骨去刺,一邊將剁下的魚頭燉湯,再用破壁機把魚肉打碎成魚泥,放入蛋清、配料攪拌,團成一個個小魚丸,在搓魚丸時還不是在魚肉裡面的小刺挑出來。半個多小時去了,湯好了,魚丸也做成了。下鍋煮熟後,再仔細地去除魚頭、大骨頭,把魚腦單獨弄出來……。就這樣,趕在7點前,魚丸湯營養餐就在細心的烹製下完成了。看到孩子們吃的那麼可口,她笑著說雖然時間長了點,步驟複雜了許多,但看到孩子們吃的那麼開心,再累也值了。可誰知道,小蔡一個月前才做過一場大手術,封閉管制報名時,部門考慮到她還在服藥期和身體狀況,準備讓她在家待命。但她堅決要求到崗,掛在她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非常時期多一個人,就能多一份力量”。

這邊飯菜飄香,那邊各個寢室裡也漸漸熱鬧起來,孩子們陸續起床了。護士長出身的兒童部副主任孫振蓉延續著護士長的習慣,特別會操心,做事麻利,是孩子們心中最稱職的“小姨”之一。自封閉管理以來,她主動承擔著取飯、分發、餵飯、衛生消毒、內務整理等任務,帶著孩子做遊戲,督促做好個人防控等等,總是事無鉅細。她患有腰疾,一天下來,腰疼得必須佩戴護腰才能躺在床上,還要考慮明天的工作安排。由於封閉管理,行政、醫務人員不再入室查房了,查房的重任就落在她的身上。就這樣一天一天地撐著。用她的話說,主任不在,再苦再累也要撐起這個“家”。

安徽蚌埠:抗


蓓蕾室裡都是重殘的幼兒,沒有生活自主能力,吃喝拉撒睡全靠護理員照顧。宋先葉在兒童部從事幼兒早教的,疫情防控期間,護理員們忙不過來就主動跟組幹起了護理員的崗位。宋先葉身體不好,丈夫在國外打工。封閉前的那天晚上,她得知自己要到防控一線封閉不能回家了,就給女兒做好了5天的飯菜,讓孩子獨自留在家,孩子昨天突然打來電話說飯菜壞了,已經一頓沒吃了,宋先葉強忍著,哽咽著說,媽媽馬上給你做,可她怎麼去給女兒做。她讓同小區的一個親戚到超市幫忙購買了女兒又5天的速凍食品,告訴女兒“支持媽媽,一起加油”。 “大家”固然重要,可沒有了“小家”又怎能去成全“大家”。

安徽蚌埠:抗


“小姨”盧宗文是位80後的年輕媽媽,孩子上小學,平時的生活學習都依賴她。在得知媽媽要離開家時,孩子抱著媽媽哭著說:“不要走,不要走!”盧宗文只好一大早趁孩子還未醒時匆匆離開了家,心裡默默地念著“孩子對不起,院裡的孩子更需要媽媽!”,休息和寶貝視頻時,她一次次地說著“媽媽明天就回來了”“謊言”,可這“明天”對自己的孩子又意味著什麼!

蘭馨室是女生寢室,周蓓蓓和吳建梅是搭檔。吳建梅剛入院一年多,進院戰鬥時她說:“我在福利院是新人,我要多做點。”這個新人十分好學,跟護士學習了規範的“七步洗手法”,每天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洗手。“來,小手搓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揉揉······”先天愚型兒童曉渝認真地跟著學,洗乾淨後驕傲地伸出小手,展示他的“作品”,嘴裡含糊不清地嚷著“淨!淨!”。

蓓蓓比吳建梅小,但在護理戰線上可是位老同志。她嫻熟地幫孩子們穿衣、刷牙、洗臉、喝水,然後開始喂營養餐。她的孩子也剛剛上小學,報名的事沒敢和孩子說,義無反顧地來到院裡。當班時忙得一刻也不閒著時還好點,可到了休班的晚上就揪心其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飽、是不是穿暖了,看到手機裡孩子哭著要媽媽的畫面時,她自己再也忍不住那牽掛的淚水,“嘩嘩”地流了出來……

陽光室是男生寢室,別看平時男生們比女生們調皮,但是關鍵時刻又化身為一個個小暖男,讓護理員感動。付冬梅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付媽媽”,她經常給孩子們帶好吃的,今天帶餃子,明天帶烤腸。她患有高血壓,常年服藥,一次孩子們喊著、拽著讓“付媽媽”帶他們玩“老鷹捉小雞”,可她那有孩子們的精力呀,一場遊戲玩下來,滿頭大汗的她一陣頭暈、心慌,靠在門框上休息。懂事的小虎立刻上前扶著付媽媽,其他孩子紛紛喊來隔壁阿姨幫忙。稍微好了點後,付媽媽又當起了“頭雞”。她說陪伴是給這些孩子最好的禮物,疫情防控期間她更要堅強,因為只有堅強,才有希望!

護理員們的大姐姐何友紅已在福利院工作了20多年,一撥又一撥的孩子在她養育下走進家庭,走向社會。可現在不同以前了,家裡婆婆重病在床癱瘓多年,需要照顧,上個月她的腳疾發作動了小手術,至今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可她在報名參戰時卻說活動活動傷口恢復得快。其實哪有活動養病的道理,其實她心裡是放不下自己護理的那些孩子們。

經驗豐富的周蘭芹和楊華豔是貝貝室的護理員,兩人都在一線護理了20多年。嬰兒的護理龐雜而瑣碎,兩人每天都要為小嬰兒們餵奶、換尿布、洗臉、穿衣……一個孩子每天需要彎腰工作20餘次,尤其是一些先天殘疾的嬰兒護理難度更重,向身體痙攣、吞嚥困難的殘兒,只能一點一點地用注射器推注流食。組裡雖然就7、8個孩子,但一天忙下來,二個人的腰已經直不起來。由於工作表現出色,楊華豔去年被院裡評為“最美小姨”。她們只有一個心願,就是通過她們的咬牙工作能守護著孩子們的安全。

“主任,我報名,我能勝任生活護理和兒童配餐工作,我還學過護理。”配奶室的“小姨”李豔是第一個報名參戰的護理員。她公公患老年痴呆多年,癱瘓在床,女兒正值高三,學業緊張。愛人沒有阻攔,他明白這個時候留不住她。從她1999年護校畢業走進福利院後,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家。李豔工作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在2018年院裡組織的孤殘兒童護理員技能大賽中勇奪第一名。封閉管制期間,她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配餐、餵飯、刷碗、拖地、消毒,變身為康復師,擔當特教老師,忙得團團轉。

24小時、48小時、72小時、96小時……眼前是一個個弱小的孩子,未來不知還要封閉多少個小時。11個“小姨”拖著連續奮戰的疲憊身軀,在漫長的疫情抗擊中,忍受著思念和恐懼的煎熬。夜深人靜的時候,聊到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她們總會眼角溼潤,滿是愧疚。白天面對孩子們,她們又擦乾眼淚,繼續前行。她們自發組織跳起廣場舞,排解情緒,加油打氣。動感的音樂一響,“小姨”們和著節拍,時而身體前傾,時而搖頭擺手,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福利院裡傳出久違的笑聲……

11位“小姨”,11個守護神。她們中有很多人的為母之路都是從福利院開始的。從青絲變白髮,她們卻還說照顧孩子們幾十年還沒夠。

疫情防控中的“鏗鏘玫瑰”,孩子心目中溫暖“小姨”。蚌埠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的“小姨工作室”是民政系統知名的服務品牌,這些 “小姨”用柔弱的肩膀擔當了責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服務宗旨,體現了“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的崇高情懷,彰顯了“我們努力一分,孩子受益一生”的道德追求。

(蚌埠市民政局 朱永鑫 王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