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


去年我轉發了一篇分析安徽發展的文章——為什麼是安徽?今天我打算自己來聊一聊這個“毫無”存在感的地方。


需要說在前面,這篇文章是我搜集了一些網友提供的資料,包括他們的一些見解,再由我自己消化整理的內容,如果一些觀點過於偏激,或者過於理想化,也許還有錯誤,也請諒解,畢竟我非專業,也沒啥見識。對了,實在看不下去的朋友也先別走,答應我,直接滑到最後看看再走好麼?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去年八月,上頭一紙通告,全新設立了六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然而作為第一批申請設立自貿區的安徽省又一次落選。就像前些年申請設立國家級新區一樣,也許安徽命中註定得不到上頭的親睞,其中原因我不想猜測。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內部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就算給了政策都不一定用得上。所以,我總結了幾點原因,拿出來討論一下。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環安徽政策區


落後的高速路網

先說個笑話吧,據說全國只有安徽和廣東兩個省份的高速公路運營公司是盈利的,廣東是靠路網發達,收過路費賺到的,而安徽是靠做房地產賺到的~


玩笑歸玩笑,不過安徽高速路網確實飽受詬病,唯一令人影響深刻的微笑服務,可能也會隨著ETC的大力推廣而沉入歷史的長河。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同比例下合肥周邊和上海-蘇南-浙北、成渝、大灣區的路網對比


根據《國家高速公路命名和編號規則》不難發現,國家高速公路走向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從北京出發,向四面八方放射的線路;第二種是由北向南的縱向線路;第三種是自東向西的橫向線路;最後一種是環形線路。大多數省級高速公路也大致參照這個規則進行規劃修建,只是把第一種的放射中心換成了自己的省會或者首府,而我們調皮的安徽省偏偏要另闢蹊徑,把高速修成了井字型,並且橫向的高速幾乎條條通往隔壁的南京市,難不成傳聞是真的?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安徽省南京市”也許並不是叫著玩的


古人有云,想致富先修路。安徽處於承上啟下,左右逢源的絕佳地理位置,更應該多建設一些高速公路,允許高速集團開發房地產,也是為了有更多的資金去建設新的高速公路,而不是為政府多納稅的,否則乾脆改名安徽房產集團好了。另外,還有必要多規劃一些環合肥和由合肥放射出去的高速公路,至少合肥還是老大,能夠重點發展還是理所應當的,畢竟唯一拿得出手的城市,在比不過隔壁的三四名,真的很沒有排面。


不太合理的行政區劃

假如你喜歡逛城市發展論壇的話,也許會見過很多關於安徽行政區劃調整的假消息,之所以會這麼多,我想也不無道理。如果按面積來看的話,和安徽差不多大的江西,地級市只有11個,比安徽大不了多少的湖北,也才12個(不算省直轄縣級單位);如果按經濟發展來看的話,像馬鞍山、淮南、淮北這類因資源而生的城市,早已不堪重負亟需轉型;如果按文化歸屬來看的話,毫無瓜葛的被拼在一起(如霍邱之與六安),地緣相親的卻相隔一方(如績溪之與黃山「徽州」)。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經濟發展和行政區劃的關係還是蠻大的,比如說黃山市,眾所周知在沒有改名之前叫做徽州,58年前因為經濟發展,需要打出黃山風景區這張名片,把自古以來隸屬於寧國府的太平縣,劃入徽州地區,並改成現名。而如今,大批學者又倡議徽州複名,在我看來,幾乎無可能了,因為上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原則上地級以上行政區讀音不宜相近,徽州和惠州剛好符合,同樣的廬州和瀘州亦是如此。


行政區劃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省級,地市級也有,如合肥市。據最新統計,省會及計劃單列市中,市轄區數量排名,合肥“有幸”又是倒數。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市轄區數量和大小,可以說是直接決定了城市規模,直觀上就是建設用地多少的問題,不過市轄區還有縣和縣級市不能比擬的優勢,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想要增設行政區,可謂是極難的,因為上頭有規定,原則上不增設行政機構。但是也不是不可操作,我曾經就看過一個帖子,一個網友提出可以利用經濟區的政府派出機構改制,比如說合肥除了廬陽、蜀山、包河和瑤海四個行政區以外,還有高新區、經開區、政務區、新站高新區、北城新區和濱湖科學城這六個經濟區,然後利用經濟區的管委會改制成區政府,管轄範圍和經濟區管轄範圍重疊,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合署辦公,這樣也許就行的通了。我認為可行性還是很高的,畢竟蘇州市虎丘區也就是蘇州市高新區,就是這麼回事。


優質高教的匱乏

據教育部網站發佈的數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安徽一共121所普通高校,排名全國第九。從數量上看,貌似安徽高教還是挺好的,那我們來看一下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吧,找一找安徽的學校在哪裡呢?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前五十強中,校本部位於安徽的也只有中科大和合工大兩所,而且據我所知合工大早年也並不在五十強之中。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合肥在2017年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對於自貿區和國新區而言,這個頭銜到目前也只有四個地方擁有,分別是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和深圳,由此可見其含金量。雖說合肥的科研實力在國內確實數一數二,但是相較於其他地方,高校資源也相差甚遠,就拿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數量上來做比較,北京上海就不說了,南京入選了12所,武漢入選了7所,西安入選了7所,廣州入選了5所,而作為國家科學中心的合肥才僅僅3所,如果加上國防科技大學合肥校區和正在建設的北航合肥校區、北外合肥校區的話,也勉強達到6所,何況後面二者進展遲緩,現在也沒有眉目。


其實安徽是有機會打造多所大牌高校的,比如安徽醫科大學,前身是1926年5月創辦的上海東南醫學院,要是能保留名字裡的特色,今日或許可以和南京醫科大學相提並論。再比如安徽財經大學,雖然綜合實力相較南財略勝一籌,但在名氣上卻不如對方。不過最慘的是安徽師範大學,國立安徽大學的正統血脈傳承,現在淪落到和表兄弟安徽大學掙祖先,事實上安徽大學雖不是一脈相承,卻也有國立安大的基因。可惜了這三個金字招牌現在都不怎麼如意!


合肥既然要打造科教之城、創新之都,高教資源匱乏這塊短板必須要補上,否則勢必會影響到發展,然而在短時間內補上也是不可能的,不過這也不是沒有辦法。第一種方案是學習威海和深圳,引進優質高校合作辦學,比如深圳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第二種方案是學習河南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吸引位於省內其他地方的高校設立合肥校區。幸運的是,在上頭髮布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文件中明確指出,鼓勵滬蘇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到安徽設立分支機構。希望合肥能夠抓住這次機會吧。


國有資本運營不善

蘇寧、比亞迪、雨潤這些企業,你一定聽過一到兩個,這些公司都很厲害對吧,他們的老闆都是安徽人,然而除了上面這些,還有聯想的楊元慶、華為的餘承東和巨人集團的史玉柱。可是,為什麼他們的企業都不在安徽呢?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各省數量排名


提到“徽商”二字,可能已經家喻戶曉了,不過我發現,徽商對於安徽來說,可能並沒有那麼重要。徽商中最具代表的恐怕就屬胡雪巖了,可是胡雪巖13歲便離開了故鄉績溪,後於杭州創辦胡慶餘堂,賺錢賠錢也和安徽沒有半毛錢關係。如果說這也是徽商文化的一種,那算是完完全全的被傳承了下來。


如果說民營經濟活力不夠,那麼國有資本應該頂上去才對啊,問題是安徽國資企業也在苟延殘喘。去年,馬鋼被拱手相讓給寶武,安凱又改嫁了中車,加上之前被海螺吃掉的安徽國貿,其實出問題的還遠遠不止這三家,徽商集團也被曝出經營問題,旗下紅府超市也相繼閉店,更甚的是竟被查處20餘人的腐敗窩案,包括老牌車企江淮集團也連年虧損,種種跡象都表明安徽國資運營的實在是令人嘆惜。


閒來無事的時候,做過一些粗略的統計和分析。目前安徽省級國企一共30家,其中能源礦產類5家、金屬礦產類2家、建設類4家、重工業製造類5家、輕工業製造類3家、金融資本運營類4家、物業運營類3家、貿易類2家、文化和農業類各1家。按照國家對國有資本改革的大趨勢,安徽的國企起碼需要合併重組到十至二十家左右。當然國企改革並不只是換了張臉而已。企業經營的好壞是需要用市場去檢驗的,一個良好的內部結構將會至關重要,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墨守成規等於死路一條,以前的國有企業官本位太重,除非頭頭覺悟高,除非很難出創新,改革就是應該是改在這裡。


國企的改革也應該和產業結構密切結合,安徽是白色家電的製造大省,而在白色家電領域,安徽本土品牌美菱和榮事達,作為曾經的行業領導者,如今卻變成了別人的代工廠。再說說汽車製造行業,江淮和奇瑞各自為政,奇瑞又不是純國資,二者銷量都堪憂,不妨大膽地設想一下,不如花點精力整合一下兩家資源,轎車和SUV業務給奇瑞做,卡車和和大巴給江淮做,渠道資源共享,做大做強安徽汽車品牌。


最後,科技創新作為安徽的最大底牌,不乏大型科技公司和獨角獸公司落戶,政府給他們提供了很大幫助,但是為這些科技企業做服務的企業卻很難生存,只因他們不是科技型企業。


說了那麼多,其實安徽還是非常厲害的,可能是比較低調吧,很多好的事物並不為人所熟知,如果有幸這篇文章被其他省份的朋友讀到的話,也能夠重新認識一下安徽。


✨✨✨


安徽,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