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舉人明明比進士低,為什麼叫金舉人?秀才真窮嗎?

瓜太郎


我沒聽過這話,就在頭條上看到了幾個人這麼說。

進士跟舉人的差距比舉人跟秀才的差距還大。

明清時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沒有進士背景的只怕我一隻手都數的出來,無非就海瑞,左宗棠等寥寥可數的幾個。

舉人所有的權利,進士都有,進士有的權利,舉人基本都沒有,進士的下限基本就是舉人的上限了。

進士一生,不出大問題,混個知府是比較差

的了,而舉人一般能撈個知縣就不錯了,能混到知府的舉人絕對比混到內閣大學士的進士少十倍。

舉人跟進士不是一個層次的!


三楚雄風


古人常說“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這裡的古人不是自古以來的古人,應該是按照明清的科舉制度而說的,所以這句話,也應是在明清比較流傳。

明清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

通過縣一級的考試錄取後稱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考試,考中的為舉人,舉人參加國家級考試,考中為貢士。貢士參加皇帝在此的殿試,考中的進士。

秀才還不能改變命運,最多是給一些優惠,算是個讀書人。但中原封建社會只有當官才算有出路,走仕途,沒官就什麼都沒有。只有舉人才可以當官,而且在中原習慣,就如西方得了博士,連名稱都要叫什麼博士,中原是當了舉人,別人就要稱呼老爺了。

如果以舉人的身份當官,開始都是佐官,比如縣丞,也就是縣令的副手。而進士,一出來就當翰林、縣令等。進士出身那官的級別就要高很多。金舉人,銀進士,主要是從錄取的難度去說,舉人是三十取一,進士是十取一。這樣說來舉人的難度比進士難,所以有了這樣說法。

還有人說,進士有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百姓接觸的少,所以就把舉人看得很高。范進中舉等故事也就非常流行。


滿族文化網


金舉人,

是因為舉人是入仕的第一步,類似今天的考上的清華和北大。今天如果誰家的孩子能考上,也是相當金貴的事情,孩子前途是金光大道的。

銀進仕,

考上清華,北大,不一定都能當官,有考研的,有工作的,但畢業後都能有工作,掙錢是不成問題的。

窮秀才,

類似今天的大學生,遍地都是,畢業即失業,在家裡啃老族,你說他沒知識,他也是知道回香豆的回字4個寫法,拿個手機低頭一族。


鄂罕牧營


先回答一下為何是金舉人吧,因為相較於進士來說,舉人是所有秀才真正踏入仕途的第一步,並且也是最難的一步,也就是現在的大學畢業找工作,而在當時這是一條最好的正路,就知道他的難度所在了。並且聯想一下古代甚至有范進中舉之後瘋掉的情況,可想而知當時的中舉有多難,而之後的進士更多的拼的不僅僅是知識了,還有很多外部因素,所以說舉人的含量可以說是“金”的。

再說秀才,都說窮秀才,實際上在中秀才之後是可以享受到一定政策的,免除徭役,不用給官府當免費勞力;在北方地區,可以免除幾畝地的官租,就連房子的高度也可以比普通家人多出三寸。到明代,秀才的優惠政策更是好之又好,他們每月甚至還可以從官府領到1兩白銀以及一天一升米,偶爾還有魚肉油鹽。所以說即便什麼也不做,也不會餓死,不過這樣坐吃山空會很窮,所以才會有窮秀才這個稱呼了。


魔鬼編劇丶海之亭影視


當然是有原因的。

明清時期,全國讀過書的人,大體只有四五百萬人,其中秀才大約70萬,舉人七八萬,進士只六千左右。

同時,全國每兩年增加2.5萬秀才,每三年增加4000舉人,300進士。

從這裡可以看出,秀才晉升舉人約十比一,舉人晉升進士不足十分之一。

然而這只是通常情況下的比率。

因為舉人是士的身份,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分水嶺。所以,舉人是一般讀書人的終點站,大多數舉人考兩三次之後就不會再考,會在本省出仕,或者給高級官員做幕僚或者在家鄉教書育人,擴大影響,或者吞併土地,包攬詞訟,結交官員。

而普通秀才哪怕考到老也要衝擊舉人,因為中舉才有這些權益。因此,全國秀才幾乎都會拼命考鄉試,哪怕七八十歲,而每三年全國只增加不到4000舉人,所以舉人的錄取率一般都在3‰左右,江南地區則更低。

反觀進士,每三年中進士300,但到首都參加會試的舉人也就在1.5萬至2萬間,最多也不會超過3萬,通過率大體1-2%。

因此歷來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畢竟舉人已經跨入士,而80%的進士也只是一個三甲進士(到老最多也就是個五品官),不過比舉人高一點點而已。

至於秀才,是因為各種原因說窮。

比舉人來說,秀才當然窮。

秀才只是免除本家徭役稅金,國家每年給一下錢糧,資助繼續求學。但秀才每年要參加縣考才能維持鄉試資格,繼續求學得請教老師,與同學交往,繼續考試的盤纏,這些都導致很多秀才生活艱難。

秀才繼續讀書得花錢。出去當私塾教師,給官員做幕僚,則沒時間讀書。

原因就在這。


四川達州


秀才相當於高中生學歷,說沒文化吧也有文化,說有文化吧,感覺學歷還不夠門檻,復讀好幾年也要考上大學。因為出去只能去基層打工。

舉人相當於本科學歷,基本上各種門檻都邁得進,有的人就覺得不考進士也吃喝不愁,在動力上,明顯弱於考舉人。這個是省裡舉辦的考試,錄取率也低,所以這些人都是所在省份的佼佼者。在當地的含金量都是槓槓的。

進士相當於研究生學歷,錄取率高一些,統一京城考試,路遠的,沒錢的人呢就可能不願意去了,所以教育最後還是拼錢的,自古就是。據說後期的進士錄取也是看區域的,如果統一標準,北方和偏遠地方的基本就全軍覆沒了,進士基本就被江南人包圓了。為了平衡,所以給這些地方分配名額,所以並不是完全的公平,這個和現在的高考制度有的一拼。給各省分名額。這樣進士的素質其實就良莠不齊。

就造成了某些省份的進士的水平可能不如有些省份的舉人。金舉人,銀進士,這種狀態就如同現在有些用人單位只看第一學歷。


帛物志


對於古代的學位定義沒有研究,但無論發展到何時,都不離本根,為了出人投地,寒窗苦讀,窮秀才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家境貧窮,努力學習,出人頭地,一種是一生無所事事,除了學習考取功名,否則醫生碌碌無為。像極了現在,現在正是高考期,祝天下學子,旗開得勝吧。


永恆情感說


主要是舉人難考。


用戶2716845852439


考舉人難度更大,一旦考上就是國家公務員編制,而考進士的前提必須是舉人身份,考取難度相對小很多,錦上添花而已。秀才也是有國家基本保障的,溫飽不愁,至於說窮秀才,應該是相比舉人而言吧,就差那一步就是國家幹部了,人們說窮秀才更多的是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