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人生有必要的關係嗎?

一梅君


文學和人生沒有必要的關係。


文學只是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擷取了這朵小小浪花的人,有可能會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沒有擷取這朵小小浪花的人,也不一定改變不了自己的人生。

宋朝大文豪蘇軾,因為文筆出眾,早年步入了仕途。然而,卻屢遭貶謫。但因貶謫,卻又寫出了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他的人生,可謂因文學而盛,又因文學而衰!

明朝皇帝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什麼雜碎事兒都幹過。入寺不到兩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只得離鄉為遊方僧。後於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覺寺。而就是這麼一個沒有任何“文學”背景的、出身貧困的農家孩子,在“萬軍叢中”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成為千古一帝!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要學的東西很多很多,不在於單純的一個“文學”。文學與人生沒有必要的聯繫。


龍棟文苑


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坦言文學乃人學,此後許多文學家也曾闡述過這一觀點。所以說,文學不但是人學,更是詩人和作家的人生寫照。

文學最初級的體現是文學藝術作品,它大致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報告文學,童話,寓言,傳記等。文學不但真實地反應了現實生活,而且直接地表達了詩人和作家的思想感情,階級立場和人生價值觀。所識說,文學不但是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也是詩人和作家的生命軌跡和人生寫照。

文學和人生,可以說是一個共同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時期的文學,都反應了其不同的生活習俗,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被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所以說,文學具體到不同的時代,就是那個時代的人生縮影。

所以說,文學和人生是相連的,人生是一種經歷,文學是對人生經歷的反應和超越。


黃土情愫


在很久以前,文學和人生沒有必要的聯繫,那只是極少一部分的人的特權。對於上個世紀大部分目不識丁的人來說,他們也許不知道,什麼是文學,但他們依舊可以平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

在我看來,是時代的原因。在那個戰火紛飛,飢寒交迫的年代,許多人奮鬥一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擺脫飢餓,擺脫貧窮。

飯都吃不飽,什麼詩詞歌賦,什麼琴棋書畫,有多遠滾多遠,有這個閒工夫不如去除一下地裡的雜草,不如好好休息舒緩一下痠痛的腿腳。沒有更多的娛樂活動,所以一個家庭可能有十幾個孩子。

但如今不一樣,我們已經擺脫了飢餓,離貧窮也越來越遠,不再為吃穿發愁,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所以發個動態,發條朋友圈,發個微博,發個小視頻,寫篇文章,來這回答個問題…

所以在當代,文學和人生是有必要聯繫的。因為文學素養可以讓你交到更多朋友,更快的融入一個新的圈子。

假如說我沒有文化,一桌人坐在一起,人家討論杜甫,我聽到的是豆腐,人家討論魏蜀吳,我聽到的是為什麼,連個簡單的成語接龍我都不會,怎麼可能跟他們做朋友?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幾個朋友走在街上看見一個水果攤,其中一個朋友說:“你站著別動,我去給你買個橘子。”不懂的人只能說:“真的?你有這麼好心?”懂的人錘他一拳,笑罵道:“去你的!”周圍朋友哈哈大笑,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有的厚有的薄,有的精緻有的粗糙,有的內容豐富有的蒼白無力…文學雖然不是這本書上最重要的部分,但可以讓這本書增加一些趣味。


真忘言


在這裡我用路遙的一本書舉例來說明,也就是他的《人生》這篇小說。在開頭路遙就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小說主人公高加林就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觀看他的選擇和結果對我們的人生是很有幫助的。高加林作為一名富有才華而又貧苦自卑的青年,在教師的工作被村長的親戚頂替之後,悲傷失意,這時候與巧珍的愛情逐漸治癒了它,單純善良的巧珍以她的方式深沉的愛著高加林,但是他們兩個在學識等方面有著太大的差異。

後來高加林因為親戚的契機來到了縣城的報館任記者,在縣城的日子裡,他重新與城市姑娘黃亞萍熟絡起來,她們兩個在靈魂上有著真正的理解,但是在家庭環境和性格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高加林為了前途和命運,放棄了與巧珍的戀愛,選擇了城市姑娘,雖然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但是由於好友母親的舉報,工作丟了,又回到了家鄉,卻發現巧珍已經結婚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路遙在這部小說中把一個當代“陳世美”的人物心理淋漓盡致的刻畫出來,其中有著複雜的人性,而不是像當時很多作品中的臉譜化傾向,當路遙年輕時不停地奔波在城市與鄉村時,他最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帶”,充滿生氣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於象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不論在物質還是在精神上。路遙思考並理解了這一現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洶湧而來的種種衝擊中,他提出了農村知識青年該如何作出選擇。

我們也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們是高加林,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是選擇善良溫柔的巧珍,還是顯赫知己黃亞萍?

我想這便是文學和人生的關係,它幫我們看到更多的人生問題,並代入自身,由此及彼,通過讀書來幫助我們更好的過好自己的人生。


無感96648408


文學與人生, 這個話題是亙古以來,各階層都在追尋答案,類似百家之言的哲學問題,再次,筆者不才,原出一家之言,希望能給予思考者一點新的啟發。

首先,人生重物質世界,文學重精神世界。簡而言之,筆者認為,換個角度可以這樣理解,人生就是物質需求,文學則是精神需求。人生就是要活著,只有活著才有人生,至於怎麼活著,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文學則是思想的昇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但它給予了我們先民的經驗,啟發了自身的思考。管子有言,倉廩足而知禮節,俗語家有薄田兄弟尚爭,無不告知了物質匱乏與否導致大部分的後果,這就是人生。而文學呢?需要一定的傳承和底蘊,雖然有言司馬遭宮刑而著史記,屈原遭放逐而作離騷,但前提是他們本身已經有了較高或很高的文學底蘊,在遭遇變故之時,方可訴諸於文字體現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就是文學。

    再次,人生昇華為文學,文學傳承了人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就是人生昇華之後的最典型的總結,從古至今,我們讀到的文學作品,從詩經到紅樓夢,無不體現這個特點,人生只有昇華才能成為文學,才能在後來人讀書的時候,超越時空與作者產生共鳴,文學藝術的美都讓我們從存活走向了存在,從淺薄走向了豐富。正所謂:沒有文學,我們不會失去生命,但沒有文學,我們失去了靈魂。

最後,文學服務於人生,人生充實著文學。文學體現著精神世界,不斷啟迪我們改造和發展物質世界,從而不斷豐富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可以說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文學來服務和啟迪我們,只是在或明或暗之間,或為人們所知或不為所知而已,同樣人生的經歷亦是不斷給文學帶來新的素材和新的生活,可以說,文學美化著人生,人生充實著文學。

綜上,筆者認為,文學與人生是相輔相成,互為一體,不可割裂來看待,可以說是缺一不可。






嶺外榕邊客


文學和人生沒有必要的聯繫,我的爺爺,奶奶根本未入過學,故不識字,更談不上閱讀報刊之類的。母親也一樣,是個勤勞慈善l的農村婦女,簸箕大的字也不識得一籮筐。但他們都懂事,有禮貌,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誠實,勤勞,正值,從不跟人爭吵,更不在人前人後講是非。本份,守法,愛子女,愛家庭,熱愛祖國。相反,那些才高八斗,出口成章,口吐蓮花的人,背讀書經,古代名著如數家珍之人,卻往往無理取鬧,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爭強好勝,所以文學和人生沒有必要的聯繫,事在人為,立身修養當然跟大量閱讀優秀文學作品,息息相關,但不是唯一,故文學和人生沒有必要的聯繫!


黃國升古易的現代應用


文學閱讀能拓展人的視界,好的文學作品承載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智慧。讀書擴大了自己對世界、人性的認識,古今中外,天馬行空,能讓我們以全新的視覺反觀現實生活。

人類是一個群體強大,而個體總覺渺小無助的動物。《史記》,我們可以瞭解太史公坎坷艱難的人生。《離騷》,讓人懂得了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閱讀能夠讓人在走近他人筆下人物之時尋找到自我認同的慰藉。


xiejia


文學和人生就好似一個是美顏過的人生,一個是現實中的文學。文學是生活的藝術延伸,沒有生活的風雨交加,就沒有文學的風雨兼程,沒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沒有文學的喜怒哀樂。反之,沒有文學的風花雪月,哪裡會有生活的平凡幸福,沒有文學的跌宕起伏,哪裡會有生活的小確幸。你說呢?你的人生離得開文學嗎?你欣賞的文學又怎能離得開生活!



虎媽管理


文學和人生有必要的聯繫。

首先文學是寫人們的人生體驗和感情的藝術形式,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就是與作者進行人生體驗的對話和共鳴;

第二,文學又是心理活動的載體和實驗室,文學作品裡面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情感動物,人和人之間的對話交流無不充滿了大量的心理活動,作家運用各種手法解剖人物的心理活動,經常讀文學作品的人,其心裡活動很豐富,也善解人意,即使獨處靜思,也能思緒悠遠,永遠不會寂寞孤單,所謂飽讀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文學可以豐富人們的想象力。一部好的作品,引人入勝,把讀者帶進虛構的世界,裡面有大自然的景色的描寫,古今中外的動人的故事情節,讀起來彷彿親臨其境,隨著主人公的人生跌宕起伏而扼腕嘆息,久而久之,讀者就習慣於放開自我,天馬行空,馳騁於想象的世界中。所以說,無文學的人生就是枯燥無味的人生。


詩和遠方的ta


人生一世如過眼雲煙,繁華落幕,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生活是一個無法破譯的謎,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謎;生活是一部無字的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法;生活是一道無解的題,無論怎麼演算都是徒勞。 生活是一種經歷,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悟性,是一種心境。 不曾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洗劫,對生活有些一知半解。往事回首,有過成功的喜悅和自豪,也有過失敗的悔恨和自責,曾有歡聲笑語伴隨耳旁,也曾有寂寞孤獨與我相伴。 記憶的片斷猶如點點風帆,隨波逐流,頃刻間,即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留下一片生命的大海和天邊合而為一。生活從此平淡,與世無爭。但這靜得像沉睡的夜一般的生活,有著更多的孤獨與苦悶。於是,我再次返回轟轟烈烈的大海,重新揚帆出發。突然明白生活無法逃避,只有面對。人生要有奮鬥目標,應是一段不斷追求的歷程。雖然生活總是充滿坎坷,但還是要用樂觀勇敢的態度對待它。 文學與人生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沒有多彩的人生,就不會產生美麗的文學,所以說:“文學是人生的表現。”但是文學又不完全是人生體驗。吳密先生在他的《文學與人生》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論述:

“文學是人生的精髓”—哲學是汽化的人生,詩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說是固體化的人生—均從各種含水的不純物質中得來的,戲劇是爆炸的人生。“初讀這段文學,並不知其意,但得出一點結論:文學泊於人生,但又作用於人生。 除此之外,文學還可以讓人通曉人情:《紅樓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人章“。可以讓人瞭解世事:”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增強人們的愛國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學作用於人生,功效甚廣,但一定是好文學才可以促進人養成好品質。 最佳文學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義的部分 ,而且讓讀者愛到啟迪,得到樂趣,這才是文學與人生的最佳契合點。 正如海德格爾說的“詩意地棲居”,文學是人學,是關於人性、社會、人的心靈與精神的藝術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實際上就是一段人生。我們閱讀作品,就是進入他人的世界,他人的心靈世界,並與之對話,以便豐富我們自己的人生內涵。從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審美地直觀現實的人生世界。可以說,文學是審美地反映人生,而人生通過閱讀作品,審美地反思與領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