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客觀規律也是道,那麼儒家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和客觀規律有什麼區別呢?是一個意思嗎?

JIDIJI


我想這個問題是客觀規律與儒家思想差異的問題,他們之間本質的區別是一個客觀為主,一個是以人為本。

事物的客觀規律,是我們人類探索到已知的規律的綜合,是以自然為基礎,尊重自然規律的理念。

儒家思想中的道,是以人為本,強調運用自然規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達到我們的目的。

客觀規律是物質基礎,儒家思想是在這之上運用規律來和人建立關係,相同的點都是尊重客觀規律,不同的是目的性不同。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強大的,古時候我們所掌握的客觀規律不能跟現在相比,對自然的瞭解也不能同日而語,所以就算現在用儒家思想來解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解釋的通,所以基礎自然科學越發達,儒家思想能運用的東西越多。


鯉絲馬錨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親這個問題是關於道的問題。儒家思想傳統文化的道和客觀規律的關係。

我在這裡闡明自己的觀點:


親第一句話,說事物的客觀規律也是道。從字面上來解讀,感覺親對道的理解,是理解為山川大地,河流,宇宙,日月星辰。等等除了生靈以外的自然現象,是為道,認為道是研究宇宙的。
這也是我們世間人最普遍的認為。
這種觀點是停留在某個層面上,對道進行的思索。

我覺得,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道的含義:

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情況。



我們從整個道的詮釋來看: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其實也就是親說的事物的客觀規律。
首先是萬事萬物。那麼,萬事萬物肯定不只包含山川大地,宇宙星辰,還包括各種生靈,這肯定自然包括人,人也是萬事萬物中的一分子。天有天道,人有人道,畜生有畜生道。道有世間道和出世間道。
而儒家是人道,是世間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和諧相處,這自然也是道。有大德說過:兩個人之間,自然就生出一條道來。夫妻之間,有夫道,有婦道。父母兒女之間,有孝道。君臣之間,有君臣之道。這些其實都是道,遵循道德,我們自然能從中得到和諧安康,只不過在只追求物質的現代社會里,我們如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將這些道混亂了而已,所以,雖然物質發達,但是生活並沒有因為物質發達就沒有煩惱了,而是痛苦卻不斷滋生。這些,都是道在人心中已經不存的原因。

這裡的意思是道還在,只不過人心不存了。

其次是運行軌跡,既然是規律和軌跡,那麼,它就是本來存在的,客觀存在的,我們人類只是一直在探索,在發現。通過不斷的探索發現,自然能在自己的認知領域裡,發現一些運行軌跡。而這些對客觀軌跡的認知,實際上就是在一定範圍內對道形成的認知。

人類對道的探索: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道的探索,哲學家在思索人生的意義,從而在精神領域對人生的某些規律獲得了一定範圍的認識,形成了一定的哲思,哲理。這是在他們的範圍內,對客觀規律的探索從而從那個角度對道形成了一定的認知。
物理學家家,化學家,生物學家通過物質層面的研究,從而探索物質的現象,生命的起源等等。他們掌握了一些物質的運動規律,人身體的物質規律等等,而在這些範圍內對道形成了一定的認知
歷史學家探討歷史的痕跡,目的是“資前世之興衰,鑑當今之得失。”也無外乎是對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探索,從在從這個角度對道形成了一定的認知。

當然,道家,儒家,佛門,如果有一定了解的人,也都知道,這些,其實也是人們對客觀規律的探索形成的認知,這些都稱為道。

只不過是對事物切入的角度有所的差異和理解的層次深淺有別而已,道於是就可以分為世間道和出世間道,佛門修的是出世間道,而儒家則是世間道。

儒家和中國傳統文化側重忠孝仁義禮智信,因為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的中庸思想就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生而為人,儒家思想是做人的根本,所以,這就形成了我們我們所遵循的人道了。


說清楚上面幾個問題,我們再來看親的問題:

“儒家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和客觀規律有什麼區別呢?是一個意思嗎?”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在遵循世間道,人道的客觀規律。
這樣的道和客觀規律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這僅僅是從人道範圍內,從這個層面,對客觀規律有所掌握和遵循,這是屬於世間道。但是前面還說了,道還有出世間道。那麼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就不單單包括世間道。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就僅僅是包含在道的範圍內而已,出於道的一個層面和層次。

所以,我想親應該是對世間和出世間的道,有所迷茫而提問的。


微笑的太陽花


“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和自然規律有什麼區別”,問題應該是這個意思吧,看了五遍才看懂。儒家學說關注的是人倫和社會,並不關注自然規律,如果問孔子學說中有否涉及自然規律,那就是孔子利用了血濃於水這一自然規律,利用血緣親情來構築社會的基本框架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他掛在嘴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親親尊尊。儒家和道家必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說,孔子學說中很少有道的概念。


David曾954


你好,這個問題確實不太好回答,因為題目中的兩個方面不是一回事。只能根據自我的理解來試著闡述一下:

首先說事物的客觀規律也是道,這個論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道,自然也包括事物的客觀規律。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和客觀規律當然不是一個意思,那麼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首先說事物的客觀規律,是自然的規律,萬事萬物客觀的規律。與之相對的是主觀的意志。

那麼客觀規律和主觀意識,都包括在道之中。就如同男人和女人都是人。那麼客觀規律和道有什麼區別,就好比問男人和人有什麼區別?這應該就是開頭我所說過的不太好回答的痛點所在。

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大家熟知的一句道德經的話,它是什麼意思呢?

震陽子云:予謂頭一道字,就是先天無極大道,生天生地之母。可道並非長久之道,萬物有生就有死!

道為天地之始,為萬物的母親,是虛無卻不虛無。生天地萬物得道,看不見,聽不著,仍是有而不有,有仍歸於無。所以說有無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妙莫測。

上面引用的是出自當代著名道教大師震陽子所著的《道德經註解》。

所以,中國傳統概念中的“道”是超越主觀和客觀的萬事萬物的本體。希望我上面這樣的解釋沒有偏離聖人的原義,謝謝。


紅塵法遠


本人一直是這樣認為的,道就是指的客觀規律。但儒家思想與道家傑然不同。道家根據自己對自然事物的運行規律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是為了解決問題。重點是闡明瞭因果關係。而儒家首先具備了道家的客觀規律觀點,然而根據客觀規律和現實存在的問題,人應該怎麼規範自身的行為,這才是儒家的目的,。比如,道家的無為而治,有所不為有所不為,說的是有些事管的多了不一定結果好。鄧小平改革開放就用了這個道理。儒家代表孔子面對當時多國戰亂,想制止戰爭給帶來的災難,想規範人的行為,提出了仁義禮智信,並開起了辦學的首創。總之道家和儒家思想範圍基本上一至,但意圖有明顯差別,本人認為。


教育要文化


個人理解如下:

第一,孔子推崇的“仁、義、禮、智、信”是“道”的一部分,僅僅是自然規律的一小部分。因為那個時候人的心智還沒完全打開,普通老百姓都需要教化,所以孔子僅僅講了“自自然規律”里人跟人相處的道理,即:父子相處,鄰里相處,同事相處,朋友相處等等。孔子認為“道”裡包含人與人相處的“仁義禮智信”。

第二,如果追溯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來源,應該是來自易經的“元、亨、利、貞”。原因如下,

(1)“仁”有種子的意思,種子發芽,有“元”的意思。種子好,才能長出好的東西,所以選種很重要,即“元”很重要。“仁”就是“元”。(2)“仁”又延伸出仁心的意思,有了仁心,才會關愛身邊的人。

所以儒家把易經的“元 亨 利 貞”發展成5個字:仁、義、禮、智、信。

a,“仁”就是“元”;

b,“義 禮就是亨”(對人有義 有禮才能亨通。孔子曰:不知禮 無以立,就是說 一個人不學會禮,就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

c,“智”就是“利”,利益當前,我們要靠自己的理智或者智慧來判斷該要還是不該要,要了之後是不是無咎,是不是沒有後遺症。

d,“信”就是“貞”。

所以,易經的“元、亨、利、貞”裡包含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易經的“元、亨、利、貞”是範圍更廣的一種自然規律。


菸頭取暖器811108


中國道的深層含義有事物的相關性關係分析,而事物的客觀規律多為因果關係,這是中國特有的“是”與“像”的不同意境。我舉一個例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那麼三生什麼?請回答。


喝奶茶大叔愛吃雲吞麵


如果把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容納到儒家裡面的話,那道確實是儒家的,可是如果僅僅以學派來分,那麼儒家就只代表儒家學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孟。

道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萬物皆可為道,所以儒家思想自然也包含於道之中,但是我認為儒家的道和客觀規律並不能劃等號。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則和客觀規律更為接近站的也更高遠,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儒家思想主要還著重於人類社會的思想與教化,而道家則是站在了宇宙蒼生、道法規律的角度去思量。

就好比一個是站在地球上看問題,一個是站在太空裡看問題,而站在太空中的當然視角更大能發現的真理也會更多。


慕華清秋


不是一個意思


靜水瑤


道生萬物,是萬物之本。儒家文化是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呈現,也可以說是道的一種修煉途徑,道不能說就一定是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