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的你,頸椎還好嗎?送你一份頸椎病防治寶典

走路看手機,睡覺前看手機,上廁所還是看手機,說的就是你!


“低頭族”的你,頸椎還好嗎?送你一份頸椎病防治寶典


低頭族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那麼得了頸椎病該怎麼辦?

頸椎是人體最“金貴”的部分,上承頭顱,下接軀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人類的頸椎有七節椎骨和六個頸椎間盤(第1節和第2節椎骨之間沒有椎間盤),兩節椎骨之間夾著一個椎間盤,頸椎病常發生在頸4~6節段。

“低頭族”的你,頸椎還好嗎?送你一份頸椎病防治寶典


摸清三大原因好預防

一、骨質增生。頸椎退行性病變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骨質增生,是頸椎病發生髮展中最基本的原因。由於椎間盤退變導致椎間隙狹窄,關節囊、韌帶鬆弛,頸椎活動時穩定性下降,進而引起椎體、關節突關節、鉤椎關節、前後縱韌帶、黃韌帶及項韌帶等變性、增生。這會造成頸段脊柱不穩定,最後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此時拍片觀察,可見頸椎變直,椎體骨贅形成,椎間隙狹窄等。

二、急性創傷。急性創傷可使原已退變的頸椎和椎間盤受損加重而誘發病情,出現神經功能不可逆損害。急診常見一些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因為不慎跌倒或急剎車等原因,使頸椎負荷超過正常承受範圍,從而癱瘓。因此,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不應心存僥倖心理或諱疾忌醫,應立即到正規醫院就診,接受手術治療。

三、先天性頸椎椎管狹窄。是指在胚胎或發育過程中椎弓根過短,使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值(14~16毫米)。在此情況下,即使頸椎退變增生較輕,也可出現壓迫症狀而發病,這種人也更容易得頸椎病。

“低頭族”的你,頸椎還好嗎?送你一份頸椎病防治寶典


分清不同症狀好分類

常見的頸椎病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二者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較高,佔頸椎病的50%~60%,是由頸椎間盤側後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臨床上開始多為頸肩痛,向上肢放射。上肢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伴隨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等症狀。查體可見頸部肌肉痙攣,頭喜偏向患側。神經系統查體可見明確定位體徵,X線、CT、MR等可做輔助檢查。


二、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發生率佔頸椎病的10%~15%,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型髓核突出、椎體後緣骨贅、黃韌帶增生肥厚及後縱韌帶鈣化等。由於壓迫物多來自脊髓前方,臨床上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此時頸痛不明顯,以四肢乏力和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症狀。患者常說感覺像踩棉花、易跌倒、手不能持筷和系紐扣等。隨病情加重可出現癱瘓。查體可見錐體束受損的神經體徵。其他類型如交感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極其少見,如果出現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症狀,應首選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室診療。

“低頭族”的你,頸椎還好嗎?送你一份頸椎病防治寶典


臥床休息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策略。嚴重發病時一般要求臥床2~3天,改變日常生活方式使頸椎得到充分休息,觀察症狀改善情況。避免長時間低頭,一個姿勢1~2小時休息15分鐘,避免躺著看電視、看書、使用高枕、坐位睡覺等不良姿勢。


1.藥物治療。一般使用包括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肌松藥、麻醉藥、鎮靜藥、抗抑鬱藥以及維生素類藥物等。注意:頸椎病無特效藥,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可產生一定副作用,在症狀劇烈、嚴重影響生活和睡眠時才推薦短期使用。


2.物理治療。包括被動模式和主動模式。被動模式包括熱療、冷療、牽引、超聲、按摩等。主要作用是減輕疼痛、改善循環、解除肌肉痙攣,從而放鬆肌肉。推拿按摩需要手法輕柔,不宜次數過多,否則反而增加損傷。注意:由非專業人員進行頸部拔伸、推扳,有可能產生頸椎脫位、四肢癱瘓。

主動模式包括靜力訓練、有氧訓練、關節活動訓練、動態肌肉訓練等,如頸椎保健操。


3.注射治療。如神經根阻滯、痛點封閉等作為診斷和姑息性治療手段,因併發症較高且後果嚴重,目前臨床未廣泛使用。

手術技術成熟可放心


頸椎病患者在兩種情況下應該接受手術治療——持續或反覆疼痛,保守治療無效果(6~12周);神經功能障礙進行性加重。

常用手術方式:前路頸椎間盤切除、神經減壓、椎間植骨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後路椎管擴大減壓、椎板成形術。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由於恐懼而拒絕治療,延誤了手術時機,最後發展為癱瘓。其實,現在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已相當成熟,效果良好,術後2~3日即可佩戴頸託下床活動。確診頸椎病後應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必要時接受手術治療。


平時做頸椎操好處多

推薦一種有效的頸椎保健操。

1.雙掌擦頸。用左手掌來回摩擦頸部,口中默唸8下後,開始捏後頸,然後換右手,這種方法有助於頸部放鬆。

2.左顧右盼。頭向左轉90度,停留3秒,再向右轉,停留3秒,做兩個8拍。

3.前後點頭。脖子儘量向前伸,停留3秒,再向後仰,停留3秒,做兩個8拍。

4.旋肩舒頸。雙手放在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5.頸項爭力。左手放在背後,右手手臂放在胸前,手掌立起向左平行推出,同時頭部向右看,保持幾秒鐘,再換另一個方向。

6.搖頭晃腦。左右、前後,轉頭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7.頭手相抗。雙手交叉緊貼頸後,用力頂頭頸,頭頸向後用力,互相抵抗5次。

8.仰頭望掌。雙手向上舉過頭頂,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將頭揚起向上看手背,保持5秒。

“低頭族”的你,頸椎還好嗎?送你一份頸椎病防治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