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向勇+韓晗+宋瑞,疫情下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何去何從

第2764期文化產業評論

本文內容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文化聊吧》聯合《中國文化報》週刊中心聯合策劃的“主持人+高端學者(文旅產業研究)+資深媒體人每週四晚雲訪談”首期節目《疫情催化下的文化“雲”經濟》,於2020年2月27日、3月5日兩次在央廣文藝之聲欄目播放,嘉賓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向勇教授、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韓晗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教授,三位嘉賓主要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將何去何從這一話題進行了討論,並就國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文化旅遊產業前瞻評估與疫情對外文化貿易影響等問題給予了深入探討。

整理| 代晴(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正文共計11773字 | 預計閱讀時間30分鐘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上期

主持人:各位好,您正在聽到的節目來自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FM106.6,每天晚上八點到九點,《文化聊吧》準時和您相約。那麼從今天開始,《文化聊吧》推出每週一播的“文化藝術新觀察”欄目,會約請眾多的專家學者就近期的文化熱點展開話題討論,那麼本期節目我們要和大家一起討論的主題是疫情影響之下的文化雲經濟。

旁白:全面停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文化產業將何去何從?國民文化需求變化、文化旅遊產業評估、對外文化貿易影響,本期文化聊吧,文化藝術新觀察,即將開啟雲聊模式。

主持人:歡迎鎖定《文化聊吧》“文化藝術新觀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中國的文化產業將何去何從,這是我們今天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討論的話題,參與我們今天節目討論的雲訪嘉賓分別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歡迎向教授!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向勇:文藝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向勇。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歡迎宋教授!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宋瑞:文藝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宋瑞。

主持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歡迎韓教授。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韓晗:文藝之聲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的韓晗,很高興在《文化聊吧》節目中和大家交流。

主持人:再次歡迎三位來自於不同地方的嘉賓,可以共同地做客我們的《文化聊吧》,和我們一起來聊一聊疫情影響之下的文化雲經濟。當然在這也首先要和韓晗教授以及您的家人和朋友問一聲好,希望我們可以早日打贏這樣的一場疫情阻擊戰,讓所有的人迴歸到正常的生活秩序當中。在這也特別想問一下韓晗教授,您和您的家人近期的生活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呢?

韓晗:我目前住在我的家鄉湖北黃石,這是一座離武漢一小時左右車程的城市,當然也屬於疫區,但目前總體的情況是平穩向好的。這段時間我和妻子還有父母都住在一起,日常生活比較簡單,90%用來工作,平時我們很少有成塊的讀書時間,疫情期間終於可以把之前想讀而無時間讀的一些書消化掉,為自己的精神食糧完成一次“去庫存”。

另外作為教師來說,教學是頭等大事,所以我通過微信這些載體,帶領同學們一起求學、讀書。我還建議同學們每個人寫一份身邊的疫情觀察,希望他們能夠成為這場抗議戰爭的記錄者與觀察者,其實仔細一看,工作量比以往大了不少,這倒是意料之外。有時候會覺得有些力不從心。

主持人:辛苦了,韓教授,也希望您和您的學生可以帶來更多的我們的疫情期間的觀察,在這樣的一段時間裡積累更多的寶貴經驗。宋瑞教授,您最近的狀態又是怎樣的呢?

宋瑞: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我想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人可能多多少少都帶來一些影響。那麼從我自己跟家裡人的這種生活來看,至少有這樣幾個變化。第一,我們是取消了春節的兩次的旅行計劃,從春節前到現在基本上都是在家裡,不管是我自己的工作、辦公、開會、交流,還有孩子的學習,一些都是通過網絡來完成的。除了工作和學習以外,可能還需要有一些不管是體育運動還是文化生活,也都是基本上通過這種在線的方式來實現的,所以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主持人:雖然宅在家裡,但其實我們的工作一直沒有停歇,同時對於自己身體的鍛鍊以及和家人的這種共處的關係也是有了一些微妙的改變。那麼請問向勇教授,其實現在北京大學的學生們也在通過網絡沒有停課,咱們老師們也都非常辛苦,近期您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向勇:從2月17號開始,我們老師選擇自己熟悉和便於操作的直播平臺,也不斷調整上課的內容。因為好久沒有見到同學,也非常珍惜與同學們在網上面對面的交流機會。

除此以外,也做了一些專題研究。最近我們的研究團隊做了幾期,有關疫情對文化產業、藝術品行業、對外文化貿易和電影院線發行格局的影響,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兩輪針對國內文化企業和對外貿易型文化企業的問卷調查,這個階段其實最好靜下心來看一些書,做一些思考。那麼這些閱讀有些是跟專業有關的,也有些是跟瘟疫與文化藝術和社會方面的研究有關的。我覺得目前的狀態是一個讓我們每一個人好好的思考人的生命、人的價值的一個時期,這就是我在目前疫情防控期間的一些生活狀態。

主持人:在特別的時候,特別容易讓我們產生對於生命的再一次的關注和相關的這種反思。其實相比2003年的非典,中國文化包括娛樂產業的狀態,在今天已經有了很多的變化,而同樣面對著疫情的時候,我們的這個行業又有著哪些在各位所觀察到的不一樣呢?向勇教授。

向勇從一方面來說,疫情本身造成的社會經濟的停擺,以及生活生產的逐步恢復的這樣一個時間來看,我覺得參考非典疫情還是有一定的價值。

非典疫情的恢復,大概用了6個月時間,也就是說我們的疫情影響嚴重的時期是兩個半月,而持續影響的時期是5-6個月。當然這個時間的起點是從1月23號開始算,但是從深層次來看,那麼2020新冠疫情和2003非典疫情就大不一樣了。無論是我們處在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還是現在的我們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動能都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態,一個是我們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佔比非常高,已經佔到了國民經濟的54%左右,而在非典疫情期間,我們還是第二產業佔的比重比較高。第三產業我們說也就是我們的現代服務業,它給我們目前的中國經濟做出了絕大部分的貢獻。

那麼對於生產性的服務業,只是停工、包括交通的阻斷,這些方面對生產性服務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對於消費型服務業,可以說是影響巨大,甚至是非常的慘烈。那麼當然這裡面也包括文化產業在內,尤其是對那些嚴重依賴於人員聚集的這種消費型文化行業。比如說文化旅遊業、演藝業、電影業、節慶會展業、休閒娛樂業等等都遭受了巨大的衝擊。所以我們說目前由於疫情一方面我們還是在用相對比較嚴格的措施進行管控。另一方面,也在分區、分級,進行靈活有序的復工復產。那麼下一步對於我們文化產業的復工復產也會納入到有關部門、各級政府的治理範疇。但是總體而言,可能還不是首要、重點,成為地方治理的一個行業領域。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對於文化旅遊而言,我們也看到了文旅部也出臺了相關的一些政策,包括對景區開園防護疫情進行了一些工作指南,費用進行了一些退還。從長期而言,我們也觀察到了,當年2003年一些旅遊公司,他們基本上是在三五個月以後才逐步走向了正軌。所以我們說這一次對我們的文化旅遊業,應該說打擊非常大。

那麼我們也看到了,1月底到2月份基本上是顆粒無收,全國的景區全部閉園。到了3月份,即便是有逐步的景區開始開園,但是它的疫情防護壓力是比較大的,所以會增加人員的投入。對於每天流量的限制,導致收入不能再很快的時間之內增長。而對於那些依託文化旅遊的,像旅遊演藝,我想在短期之內應該還不能夠開業。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西湖重新開放

對於文化旅遊的其他的消費型的,比如說餐飲、住宿、包括購物等等,這些影響也是比較深遠的。3月中下旬到4月份我們說是一個逐步的、有序的景區開園。那麼一直到6月份以後,我們說可能情況才相對好轉。所以我們文化旅遊界的朋友們要保持長遠的預期。企業現在當務之急是怎麼能夠在經營層面儘量的壓縮成本、節約開支。資本層面,當然各個企業的股權架構不一樣,股東的實力也不一樣,那麼融資渠道也不一樣,當然要做好力所能及、切實可行的資金來源這樣一個安排。產品層面,我想這個時間也是比較好的做產品研發的這樣一個階段,進一步的去研究像這樣的特殊的這樣一些歷史時期,特殊的一些狀態下,怎麼能夠提供更好的旅遊產品。

主持人:謝謝向勇教授。其實說到文化旅遊產業,我們今天的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的主任宋瑞教授,也有很多的經驗可以分享。

宋瑞:非典的時候,實際上我也親身的經歷過,也參與過我們當時的原來國家旅遊局的一些工作。那麼總的來說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跟17年前的非典相比較來說,它有一些類似性,但是從影響的程度、影響的時間、影響的面兒來說,這次肯定要更大一些,這一次會對我們的旅遊業帶來什麼樣的一些變化。從直觀的數據的角度來說,不管是我們的整體的旅遊經濟的這種收入,還是每一個的旅遊的企業短期內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從長期來說,不會改變我們整個旅遊產業的這種格局,不會有太大的這種變化。

另外整個旅遊的這種增長趨勢,從長期來說也是不會有什麼大的這種影響,可能會對部分細分的行業,比如說民宿,比如說遊輪行業,比如說旅行社行業,整個行業會重新做一些調整,但是從大的面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從遊客的需求角度來說,可能在短期內大家都沒辦法出門去旅行了,都得憋在家裡,對於遠方我們只能去暢想了。但是從長期的來說,就是疫情它只是讓人們旅遊時間發生了一個轉移,但是從長期來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或者說更多的去參與到旅遊活動,去放鬆身心,所以我想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

主持人:恐怕定製旅遊會越來越多吧?

宋瑞:實際上您說的定製旅遊是在疫情以後可能會更普遍一些,包括比如說要去更戶外的、自然的,更就是開闊的這種空間裡的,人會更多一些,更關注康養的這種旅遊需求的人會更多一些,小團隊的、家庭的這種旅遊的方式更多一些,可能自駕遊等等這種方式會更多一些,我覺得都是這次疫情會加劇這方面的一種趨勢。

主持人:我們每個人更加的掌握著健康的常識,尊重著生命的規律,同時我們對於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會變得越來越高。那麼相比於17年前的非典,在這樣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當中,我們的文化產業的環境又發生著哪些變化?同時我們對於這其中的變化有著哪些的警醒和啟示呢?韓晗教授。

韓晗:今天是一個先進科學技術為文化產業賦能的時代,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與5G技術已經深入切入到文化旅遊產業當中,這使得我們在面對公共衛生健康事件時有一定的應對能力,至少可以“西方不亮東方亮。”

第二個是我們現在金融槓桿很廣泛的在文化旅遊產業中使用,這在2003年非典的時候是難以想象的。所以一旦遇到公共衛生健康的事件,文化產業很容易連帶到金融業,造成我們今天看到一些資金鍊斷裂的事情。所以說防範造成金融風險的這種次生風險要尤其注意。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第三個,是我們國家全社會上下對於文化旅遊產業的認識有了本質的變化。2003年非典的時候,中國的文化旅遊產業從整體上還不處於引領期,全社會對於文化旅遊產業的認識也比較片面。現在我們對於文化旅遊產業認識多元了,消費方式也多樣化了。所以在疫情結束之後,中國文化旅遊產業的恢復,我想也會比2003年非典的時候要更快一些。

主持人:保持理性的關注和思考,我們特別嚮往即將到來的詩和遠方。那麼在我們居家隔離的時候,很多人因為現在還宅在家中辦公和學習,如何讓我們的情緒和病毒進行隔離,其實很多的文化娛樂產業也正在行動,正在努力。我們也看到一系列的雲錄製的文化綜藝節目紛紛得出現了,其實也有很多的流量在給我們的大眾的休閒娛樂生活帶節奏。如何去評價正在井噴的雲綜藝?各位覺得這些特殊時期的特殊的製作,能否給綜藝行業留下一些什麼?或者帶來哪些的變化以及啟示?韓晗教授您怎麼看?

韓晗:我認為這個問題主要從兩方面來談,一是你說這個現象一定會是文娛行業、特別是電視文化產業中很值得紀念的一筆。

說明了中國文化產業是與時代脈搏共振的,這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具有共通性。那麼這一系列電視節目還反映了新時代中國電視製作人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我覺得這個必須要點贊。

另外一方面,但我個人覺得說目前我們在這種特殊時期的特殊電視製作,不太會成為未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流。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疫情一旦解除以後,大家肯定還是願意出門的。這種特殊時期的特殊製作,會成為中國文娛行業甚至文化產業發展始終特別值得銘記的一件事情。但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化產業或者文娛行業發展的歷史軌跡,我想這個可能性不會太大。

主持人:宋瑞教授,您是以研究旅遊產業為主的學者,相對於日常我們說到的出行這一次大部分人其實還是在家的。我們居家可見的這些文化休閒的這種需求,您覺得在這次的疫情面前對比旅遊有哪些替換性?

宋瑞:在家裡的時候,人對文化的這種產品的需求實際上跟旅遊一樣,它也是需要滿足的,所以通過不管是您提到的這種雲綜藝,還是其他包括比如說我自己,我在假期裡面或者說在這一段期間裡面,我在網上看了好幾個我以前想看的音樂劇,包括話劇包括好些電影,所以實際上就是通過在線化的、數字化的這種方式,滿足人的文化方面的一種需求,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主持人:其實剛剛宋瑞教授所提到的數字文化產業,也同樣是向勇教授的一個研究方向之一了,您覺得這次疫情面前我們看到這一產業有著怎麼樣的提升空間?

向勇:數字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業態,那麼這次疫情我們看到數字文化、娛樂產品、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因為大家宅在家裡面足不出戶,但都可以透過數字平臺、網絡平臺、直播平臺去接受自己感興趣的數字文化產品,證明數字文化產品不管是在特殊的這樣一個相對限制人們流動的時期,還是在過去幾年,經濟發展的趨勢,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這次疫情也促使傳統文化企業,那些線下型的那些靠傳統的手段,以面對面的服務,這樣的一種產品,這樣一種服務,促使這些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加快在智能技術、5G技術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研發,積極拓展這些新興的數字技術與自己的行業、自己的業務的結合。

有幾個方面,一個方面,它本來就是數字文化企業,一開始就是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內容創意、產品的傳輸、平臺的銷售,以及在線的消費,那麼這些企業就要進一步的強化內容研發、提高內容品質、加強創意,當然也不斷的提升技術的等級。還有一類,是可以將線下的業務和線上的業務逐步相結合。

比如說我們現在提到的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比如說虛擬旅遊、虛擬博物館,如何和線下的實體旅遊、實體的展陳相結合,還有一類實物型的文化產品,比如說一些工藝品、美術品,我們怎麼結合這些數字平臺來加強數字交易,把數字電商、把數字展覽,包括數字拍賣等等作為一個重點突破的領域。當然從具體發展的手段來說,我們現有的文化企業可以跟現有的網絡平臺來合作,也可以自己逐步的去拓展一些數字技術。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主持人:其實我覺得剛剛向勇教授的講述當中給我們很多的無論是文化產業從業者,還是我們的受眾來說,都開了很多的腦洞。再次感謝向勇、宋瑞和韓晗三位教授參與我們今天的話題討論。其實有關於疫情之下文化雲經濟的討論,我們還有很多的話題,今天沒有時間一一再請各位進行交流了,我們在下一期當中會繼續與大家分享。

下期

主持人:今天上半段我們繼續推出每週一播的“文化藝術新觀察”。接著我們就來聽今天的節目。歡迎和我們一起來繼續關注疫情影響之下的文化雲經濟。參與我們今天節目討論的雲訪嘉賓分別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歡迎向教授。

向勇:文藝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向勇。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歡迎宋教授!

宋瑞:文藝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宋瑞。

主持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歡迎韓教授。

韓晗:文藝之聲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的韓晗,很高興在《文化聊吧》節目中和大家交流。

主持人:在上週播出的節目當中,三位已經和我們分享了他們所觀察到的在疫情之下如何讓公眾的情緒遠離病毒中國文化娛樂行業正在做出的努力。那麼在疫情之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也是相繼的開啟了他們的雲模式,科技之上的人文精神在這一過程當中也得到了實踐之上的提升。在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側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韓教授。

韓晗:這個問題實際上談的是什麼?是文化科技融合,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影響。首先,無論是否有疫情、文化、科技融合,特別是先進科學技術,對文化的干預影響都會逐漸加深。這次疫情顯然催化了文化科技融合這麼一個進程。

其次,在這個基礎之上,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側上當然會受到影響,而且我認為一定會有著引領性的意義。為什麼那麼說呢?因為公共文化服務面對的是社會的大多數,它是國家治理現代化一個重要的組成,在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了一個文件,叫《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當中就專門提到了一個問題,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現在已經過去5年了,一些成效我們確實也有目共睹,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變化主要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一些大型城市的基層文化供給已經在智能化的快車道上了。因為這幾年我在北京、深圳和武漢都工作過,深切的感受到了基層文化,特別是基層公共文化供給的智能化這麼一個進程,比如說深圳圖書館的地鐵借還非常具有意義。地鐵乘客可以通過一鍵掃碼完成借書,然後在任何一臺同款智慧閱讀機上歸還即可,並且不限定歸還地點,非常方便。另外一個就是我國博物館的數字化,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因為這幾年我去了全世界上百個博物館,這一點特別有感觸,像內蒙古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數字化展陳,可以用非常壯觀來形容,不亞於國外最一流的博物館。當然此外還有“公共文旅雲”在文旅資源融合上的作用,現在也逐漸的落到實處了,上述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我覺得不可忽視的是5G技術的發展與4G的全覆蓋,跟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側上。這個是有重要的推動意義的,特別是讓一些縣域級甚至更基層的偏遠地區,也可以利用手機或者電腦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當然我們這種均等是相對的均等。而通過互聯網技術能夠逐漸消除城鄉在公共文化供給上的這種差距,或者把這個差距變小,我想這個是非常可喜的變化。

主持人:沒錯,很多已有的優質資源在物理空間當中不均等的情況,在這一次的隔空雲共享進行了打破和重新的一個整合,這樣一種模式在未來有沒有可能進一步的去保持和創新?向勇教授。

向勇:我們這次也看到了很多地方,很多的博物館、圖書館,開展了各種線上的展覽,線上的閱讀服務,這些服務怎麼能夠更好地、可持續地保持下去,而且要發揮國家公共服務平臺的綜合優勢,讓這些線上的平臺和線下的服務怎麼來結合?我想這一點還要進一步的思考。

公共文化服務從供給側來說,我們說一般它都是相對來說是比較靜態的,因為它是使用的公共資源,相應的基礎條件相對在政府的投入下也比較好,所以它的服務意識相對比較弱。所以這次疫情爆發以後,因為我們的所在社區或城市的居民沒有辦法上門。那麼這些博物館圖書館也沒辦法開,所以他們就採取了這些線上的方式。但是我們也看到了這些方式,它在平臺的使用,在這些流程上以及數字展覽,節目內容的創新度上都還有待提高,它的吸引力是還是很多地方還是不夠的。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 新展上線

另一方面,畢竟公共文化服務它是在特別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進行,而城市的公共化空間,無論是博物館、音樂廳還是圖書館,都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它甚至彰顯了一個地方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形象,所以它不只是一個知識獲取的過程,而更是一個審美的創造力培養的這樣一個空間。所以怎麼能夠進一步發揮公共文化、空間育人、環境育人。那麼怎麼通過公共化服務,一方面去培養我們的公共文化素養,提升我們公共的審美、藝術修養,另一方面去加大培養公民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把這種相應的創造力能夠在自己的崗位自己的行業去轉化,所以這是公共化服務我覺得要進一步優化的。

主持人:不僅僅是知識的共享,同時它也是公眾的一種審美的共同的提升。說到在不同地方的人,近期我們相對來說都在一個有限的活動空間裡,不能走太遠的路出太遠的門,這也讓更多的人尤其在春天到了的時候,更加的期待詩和遠方。世界那麼大,誰都想走出去看看,都在等待著疫情結束勝利的那一刻,不過此時此刻旅遊行業還是暫時性的受到了影響。而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潛在的旅行者會不會產生這種反彈式的消費?如果真的有這種情況出現的話,我們的旅遊產業又會有哪些調整呢?這個問題我們來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的主任宋瑞教授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宋瑞:我覺得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是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因為這次疫情非常複雜,什麼時候徹底結束?它結束的時間點跟我們節假日的安排,包括跟學校的放假安排的時間點,到底是什麼樣一個關係?現在還不能確定,所以我們很難完全說會在五一或者說會在十一或者會在暑期有這樣一個反彈,我覺得這是第1個因素。第2個就是說實際上從2003年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6月份疫情完全結束到十一,其實並沒有出現大家想象中的井噴式的反彈。我們看數據其實增長比2002年的增長是非常有限的。

人的旅遊的從它的有這種想法到這種決定,到實際的中間有很多的因素,所以我們還不宜著急的去期待,或者說去想象這樣的一個大面積的大幅度的反彈。更長期來說它肯定是樂觀的,但是在短期的時點上,我覺得不宜過於樂觀,因為不一定有利於我們整個的這種疫情的防控的需要。

主持人:宋瑞教授的態度是謹慎樂觀。韓晗教授,您覺得這種疫情結束之後的反彈是旅遊消費會不會產生?

韓晗反彈消費,我想一定是會有的,但不要期望過高。首先任何疫情之後會有一個慣性,即對於聚眾消費的恐懼,會讓人覺得他人即病人這麼一個偏向性的誤判。比如說旅行團式的消費很可能會疲軟一段時間,而我國的旅遊產業其實很大程度上由旅行團消費所佔據,所以在未來很可能還會受較長一段時間的影響。

而另外我覺得可能會倒逼一個調整是什麼呢?定製遊或者定製旅行團的出現,有親戚、朋友、同事、同學拼團旅行,這樣就降低被感染陌生人的概率,這次疫情我想可能在旅遊方面有這樣的調整。

另外還有一個調整,我覺得定向旅遊可能會增加,比如說像現在日本、韓國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很多人可能不太會在短期內選擇去這些國家,但是一些小眾的國家地區很可能下次會成為熱門,像太平洋島國、北歐這些不太發生規模性傳染病的地區,很可能會受到出境遊的青睞,我想可能疫情對於旅遊行業這種影響可能會在這方面出現。

主持人:我們心中有詩,同時也相對來說調整了遠方的方向,那麼向勇教授您又會有著怎樣的預判以及建議?

向勇:因為此次疫情總體上要到五六月份,就六月份以後我們說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企業的全面復甦,文化旅遊業的全面復甦應該是要在六月份以後,當然部分的地區疫情狀況比較良好的,政府控制比較得力,日常的防控措施也比較嚴格的。那麼我們說從五一黃金週開始會有一些好轉,但是絕大部分的文化旅遊業應該都是在六月份以後,取決於我們在下半年老百姓的休閒時間的安排,包括他們的收入以及支出的一個比例的安排,以及對疫情心理情緒恐慌情緒的一個釋放週期,可能都決定了我們在這樣一個恢復過程當中,它的節奏不一樣。

還有一些圍繞文旅業的,像剛才前面提到的旅遊演藝,包括為旅遊提供吃住行、遊、購、娛的這些企業和產品,它的恢復也要更加要滯後。雖然我們現在也知道,隨著我們人均GDP超過1萬美金,我們的恩格爾係數在快速的下降,人們用於非食物支出的比例在增高,教育、旅遊、包括我們的文化消費,所以這方面的基本面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文化消費、旅遊消費的意願還是很強烈的。中國我們知道在這幾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境國,我們國內的旅遊市場也非常繁榮。所以從長期來看,也就到今年下半年來看,我們的文化旅遊業應該能夠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對於文化旅遊業這次疫情當中也有很多的經驗啟示。比如說我們剛前面也提到了,要用好新興技術,在線下旅遊和線上旅遊相結合。另一方面要拓展旅遊產品的產業鏈,要降低門票經濟,增加非門票收入,然後旅遊業、旅遊行業要更多的用文化產業的經營理念,比如說加強內容創意,增加版權持續的開發,然後讓旅遊業跟當地的一產二產要進行結合,這樣能夠讓文化旅遊業有更持久的商業收入模式。

主持人:非常希望文旅的供需雙方都可以在不久的將來看到一個更可期的未來。接下來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因為最近一段時間新冠疫情的蔓延態勢我們大家都極度的關注。在疫情剛剛發生不久,來自國外的一些救援物資帶著溫度送到了我們的身邊,也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溫暖,同時也加深了國與國之間的民眾文化交流的這種深度。那麼在疫情過後,那麼在疫情過後,這種文化當中的價值輸入和輸出又會有哪些新的趨勢?宋瑞教授。

宋瑞:這次疫情的影響,它是一個世界性的,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之中要有這種比較開放的這樣的一個心態,不管是幫助別人還是接受別人的這種幫助,我覺得實際上都體現了這種命運共同體的這樣的一種概念和意識。在這個過程之中,不管是幫助別人還是接受別人的幫助,其中我覺得有文化的相同點,也有文化的不同點。大家關注的日本,實際上它就是文化的相同點,因為我們有共同的這種傳統文化上的這種交流的基礎,那麼所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這種時期,在很好的能激發我們共情的這種意識或者說共情的這種感覺。對於我們未來做傳播中國的文化,不管是在特殊時期,還是在日常的活動中文化的這種傳播,我覺得都是一個啟發,要從受眾的角度來找到一些連接點,去做好我們這種文化的傳播工作。

主持人:接受多元,同時尋找同心圓。韓晗教授一直在研究國家文化形象方面的一些議題,您的觀點呢?

韓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價值輸出的重要寶庫與基本立場,這個不能忽視,也不容忽視。像書法、詩詞、戲曲、中醫藥這樣的國粹,在跨文化交流當中是具有符號意義的。這也使得中國人與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當中具有標粗性的顯示度,我們應當積極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文化和文旅產業相結合。這幾年我陸續寫了一些文章,就談這個問題,我覺得當中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果要上升為國家軟實力的組成,則必須要實現自身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而且要深深的融入到世界文化產業體系當中。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苗寨的花絲鑲嵌

比如說印度的寶萊塢電影,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和日本的漫畫,他們都是自身民族文化的這麼一個產業化的發展,而且受到全世界的消費體系的接受,而這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的具體落實。

主持人:災難面前我們看到了人心的這種溫暖相助,同時我們也會理性的發現對外文化交往過程當中,我們和他國之間的一些互動關係,向勇教授這方面您怎麼看?

向勇:大災大難,我們怎麼能夠展現我們沉著應對、我們共度難關,這樣一些形象其實都是非常好的機會。其實我們在各種文學作品當中,我們都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弱點的生活當中的真實人,所以我們需要用展示而非告知的平民方式,要生動地傳播中國人平凡人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活潑的這樣一些日常文化。

那麼像這一次2月24號舉行的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新聞發佈會上,我就注意到了外方組長,這個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埃爾沃德,他就是以專業理性、得體周全、寬容真誠的態度,高度認可了中國所採取的傳統的古老方法加現代科技手段的疫情防控措施,那麼他對中國式的這種防控手段和中國人利他的集體意願也充滿了調試的認知認同和高度敬意的這樣一個溫情的講述,那麼打動了在場的中外記者,所以像這樣不念稿子、輕鬆平和、充滿感激、信息準確、透明、多角色人員參與的新聞報道形式是非常好的。

第二個就是我們要變被動為主動,要提高文化產品的跨文化的一個敘事能力。那麼強力有效的措施和快速得體的信息公開,使得我們這種由以前被動的宣傳變為主動的傳播,那麼就會引領國際輿論產生良好的一個正面的價值。我們看這一次包括《紐約時報》,它的報道傾向一直是比較批評質疑的,但是卻給予了武漢外賣小哥正面的一個讚揚式的報道,稱讚中國外賣小哥們給城市運送的是滿滿的希望,稱他們為平民英雄。因此我們需要在對外文化傳播的內容創意上更加靈活創新,既要展示優點,用事實生動具體的故事來說話,也要對客觀存在的問題採取坦然面對積極解決的姿態。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第三就是不卑不亢,在對外文化傳播當中,展現大國的胸襟和開放自信的國家形象。

主持人:感謝三位參與我們今天《文化聊吧》的話題討論。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你對疫後文化產業的發展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 武大韓晗:從6個關鍵詞窺探中國文化產業,現狀與未來走勢

  • 北大向勇:疫情對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影響

  • 最新出爐!國家統計局2019年文化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數據&解讀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访谈:向勇+韩晗+宋瑞,疫情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何去何从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各文化企業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申請轉載/加創意標題群請加小助理微信號:

whcy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