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前期政歸內閣,“三楊”為軸心,制度漸趨完善

正統前期政歸內閣,“三楊”為軸心,制度漸趨完善

正統前期政歸內閣,“三楊”為軸心,制度漸趨完善


“土木堡之變”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明英宗復位後,更是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堡之變”後,第二次斷層。

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與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明英宗南歸後,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皇權鬥爭愈發激烈,朝臣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嫁禍誣陷,鬥爭也更加殘酷。

在此期間,內閣也並未發揮出它的作用。正統前期,政歸內閣,“三楊”為軸心,制度也漸趨完善,但無法阻止自身實際作用,逐漸下降。“土木堡事變”發生前後,內閣作為與皇帝最為親密的輔政機構,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權,也未在後期的北京保衛戰,景泰、天順的風雲交替中發揮作用,表現羸弱,在軍國大事中退避三舍。這段時期,內閣只能尷尬地任由宦官專政,或被皇帝輕視,任用於謙,傾心委政,以至引起朝臣不滿,上書稱于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決定擺佈。

“土木堡之變”是明軍不戰自潰;北京圍城不下,則是蒙古內部矛盾的激化。不久,蒙古各部終於兵戎相見,脫脫不花汗敗亡。也先稱汗,但他無法解決造成封建割據的經濟的和政治的矛盾,為人又心胸狹窄,荒於酒色,終於兵敗被殺。

大批的蒙古人不願在漠北過堅苦的日子,藉此機會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隸各地。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失敗的戰役。除了軍事指揮錯誤的直接原因外,與長期以來,明朝北方邊防被破壞有密切關係,是北方邊防廢弛的必然結果。而朝中士大夫為防止明王朝重蹈北宋滅亡覆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臣李賢說:“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於瓦剌,導致嚴重的軍事危機,但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對這次戰役的記載,頗多歧異與疑點,尚需條梳史料,以澄清事實;明軍參戰人數、瓦剌軍行進路線、明軍回軍策略,以及明邊鎮在土木堡之戰中的作用等,諸多問題仍需探討。

也先名為進貢,實為偵察。經常賄賂翻譯,探聽明廷的虛實。也先還曾提出過與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譯人員私下擅自答應,而朝廷卻不知道這回事。

這是“土木堡之變”的第一個疑點。朝廷中的翻譯人員,怎麼敢擅自代替朝廷答應這種大事,這種事情是要抄家滅族掉腦袋的。就是放在現在,引起國際糾紛也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小小的翻譯如何有這個膽子,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後面又是何人指使。

當時,宣府和大同都是明朝的軍事重鎮,據記載,在瓦剌進攻之前,大同就有四五萬人馬,宣府也有八個衛的兵馬。後來,又陸續派遣朝中要員到那裡整頓軍備,而且,大同、宣府的兵馬在全國來說也是精銳中的精銳,為何剛開戰就不斷的損兵折將,外加失地?大同的鎮守太監郭敬,在與瓦剌開戰之前,還與瓦剌做著走私軍火的生意,明英宗的貼身小太監喜寧,是女真人。

王振對待瓦剌,自始至終的態度就是兩個字:強硬。所以有人就猜測,這場戰爭是王振故意縱容才發生的。有人分析說:主動出兵受朝臣制約,自己沒法參與,皇帝也未必情願,對方來攻,就求之不得了。在權力慾滿足之後,王振還想再享受一下軍事成就感帶來的高潮。

不過,這麼說就有失公允,王振是一個既得利益者,他不必在謀求什麼功勞,只要維持現狀就可以保持權位了。為什麼還非要冒險和瓦剌打一仗,萬一輸了呢,豈不是降低了自己的聲望,把小辮子送到了朝臣的手裡。

雙方的對比,無論從哪方面對比,大明朝都是佔有優勢的。可是佔有優勢的大明王朝卻敗了,敗得莫名其妙。而那時,人們做的就是把戰敗的帽子扣到王振的頭上,畢竟王振僅僅是一個人,他的上面還有皇帝,下面還有各級將領,對面還有朝中的大臣。

此前,從明英宗宣佈親征到上路,明軍“奇蹟般”地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動員、糧草、軍械一系列準備工作。此後,明軍行軍途中,毫無紀律,甚至在大軍行進兩天以後,明英宗不得不詔諭隨行文武官員,曉以行軍紀律。

朝臣在初期紛紛阻止英宗親征,這無可厚非,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在明英宗出征以後,後勤補給竟然滿足不了軍隊。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難道在英宗出征的時候,他就沒有想過後勤的問題?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就是連八歲的小孩子都知道,難道一個一國之君會不懂得這個道理?如果後勤補給不上的話,那英宗為何會出兵,大臣就沒有在這方面勸告皇帝?如果後勤能夠保證得上的話,那麼後期為什麼朝廷的軍隊人無糧,馬無草?

“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場戰役的失利,明朝當時正處“全盛之天下”,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遠在瓦剌之上,後續的北京保衛戰就是實例,所以扭轉戰局,是實力使然。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