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小学生阅读名著合适吗?

张雨凡51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有必要的,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的内容,好多都是成人化的,文言文版更晦涩难懂,很多学校老师要求孩子看四大名著或者我们让孩子多了解,但是孩子适合看这些吗?

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太鼓励直接阅读原著,毕竟这个阶段还无法有效的阅读任何一个完整的篇章。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建议从连环画开始阅读。如果孩子进入了小学高年级,就可以开始阅读白话版本的四大名著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四大名著连环画,给孩子看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为。


我最棒我是


我们都明白,人的时间有限,所以读书就要读好书,看名著。这无可厚非。但作为初涉阅读世界的小学生,绝大多数孩子,对绝大多数名著根本看不懂,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让他们去读名著,势必会破坏他们的阅读兴趣。

儿子学校就给孩子们布置了必读书,其中大多数是名著。我们按要求买了些,比如《骆驼祥子》、《简爱》、《童年》等,我们自己也买了些,但儿子读得不多。每次要求儿子读,他都只是翻翻,他说名著实在是无趣,读不进去。

儿子说的是大实话。大多数名著不像童话,不像有些儿童文学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像科学书籍那么神奇而富有趣味。

但凡名著都是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刻的领悟,对思想高度的概括,其思想深隧,饱含哲理,语言精辟,逻辑严密。所以,读书确实需要读好书,看名著,才能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人文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们该如何处理“读好书”与孩子“读不懂名著”这个矛盾呢?

一、 名著阅读需要“引领”。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有限,阅读储备量也不够,而名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非常深刻,思想跨度非常大,一般的小学生很难看得懂。所以如果要看名著,可以从那些经过名家精简的青少版名著入手。这些精简了的名著,通俗易懂,思想跨度不大,孩子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阅读,通过名家的改版引导,逐步过度到原著阅读。

很多人反对精简版名著,说它不仅破坏了原著的原貌,而且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这需要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当你的阅读水平不高,人文素养还很低时,就拿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你直接让他们去看名著原著,可能会像看“天书”一样,云里雾里根本理解不了。读不懂就不会有阅读的兴趣。这时,我们是选择强迫孩子看他不懂的“天书”好,还是让他看通俗易懂的简易版好,答案肯定是前者。当然,如果只停留在看简易版的名著阶段,收获肯定不大,阅读水平也难于得到提高。

那要如何引导孩子去阅读名著呢?

以我读《论语》为例。

学生时代,我对《论语》是敬而远之,那些“之乎者也”不仅难懂,而且枯燥无趣。虽然如此,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观,让我内心一直向往它,所以买过很多原著版或翻译版的《论语》,也会偶尔翻一下,但由于看不懂,更别说引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一直没有爱上它,也一直没有完全的看完过它。直到一次在新华书店,偶尔看到冯家禄注解的《论语三解》一书,觉得注解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买回后一口气看了两遍,我才开始对读《论语》上心。于是趁热打铁,接着又连续读了两遍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时我真正爱上了论语。为了继续深入读下去,我又买了名家钱穆的《论语新解》来读。钱穆版是我看过的对照注解最全最广的版本,但由于钱穆的注解全是半白半文,读起来一知半解,非常吃力,所以读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停下来了。

为了读懂名家经典钱穆版《论语》,我开始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于是买了朱永新主编的嵌式阅读青少版论语来读,以逐步提高对论语的理解。这个版本注解的不错,不仅有白话翻译,也有智慧评析阅读,他让论语与生活发现关系,这样的注解更贴近生活,也就更有吸引力。缺点是对成人来说,它是精简版。现在我又把《论语新解》和《纪连海谈论语》对照,两本书同时读。由于《纪连海谈论语》更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而且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去阐述论语所蕴含的道理,这样我可以通过它的阅读,去注解或者是导读《论语新解》。果然,现在读钱穆版《论语》就轻松许多。

可见,不同作家对《论语》的注解、导读,是引领我读懂《论语》的老师,是他们一步一步让我爱上《论语》。

再举一个现代文学名著的例子。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举世闻名的名著,但我一直没有去读它的动力。《老人与海》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写了一个老人出海打鱼,遇上一条大马丁鱼并与之搏斗的故事,中心也就是“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种名著,如果小学生去读它,能被它故事情节吸引的孩子肯定不多,能读懂它的就可能更是凤毛麟角。我也如此。

直到有一次在广州图书馆,读到了一本麦家等四位作家写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一书,其中麦家对《老人与海》的评析,让我立即对《老人与海》产生了兴趣。回到旅馆后,立即用手机找出,一口气读完了这遍中篇小说,由于意犹未尽,回家后又读了一遍。

从我对名著的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如果读名著前,能先从别人,特别是名家对名著的评析中,了解名著,熟悉名著,通过他们对名著的引导,再去读名著,更能够建立我们与名著之间的关系,也更能拉近我们与名著之间的距离。这样,也就更容易读懂名著爱上名著。

那么,作为还是小学生的孩子,又该如何引导他们读名著呢?

二、 引导孩子和名著建立亲密关系。

小学的孩子,还不太会像我们大人一样去读名著的各种评析、名著导读,那么对他们最好的引导者就是父母。父母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与孩子共读一本名著,通过共读,帮助孩子理解名著内容,共同探讨名著内容,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看不懂而排斥名著。

如果父母有时间,能在推荐给孩子前自己先看一遍名著,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就能让推荐更有针对性。比如,你可以把你书中的内容等故事情节,用你的话分享给孩子听,通过你的分享,达到吸引孩子的目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通过朋友的分享了解了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一书,我借朋友的书看完后,觉得确实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也觉得很有必要推荐给儿子读。于是自己又买了一本,并在他面前,大谈特谈此书的好处,把我对此书的读后感受,及书中可能吸引孩子的内容分享给儿子听。比如我讲了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北见”受到高年级孩子霸凌的故事给儿子听,其目的是在儿子心中建立此书的“好书”形象,以吸引他。果然儿子心痒痒,在我的要求和吸引下,他略读了此书。

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要求我们一起再共读此书。

所以,对孩子读名著,我们不能一味的、以任务的形式去要求,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与需要他们读的名著之间,建立亲密的阅读关系,只有在他们认识了所要读的名著各种优点后,他们才可能捧起它。就像交友一样,通过一步一步认识对方的优点,才会相交相知。


公务员之路


名著的阅读,有很多普及版的,还带拼音插画,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无障碍阅读了。

现在的孩子,外来的吸引太多太多了,手机排第一,电视排第二,游戏啦视频啦等等等,尽是一些快餐文化,大多数的内容没什么营养的,仅是打发了时间,消耗了眼睛而已!

那么我们家长应该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去看看名著,一起阅读,也可以在书房里,各自阅读自己有兴趣的图书,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从小培养,何乐而不为?!

而且阅读的积累,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作文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家长推荐合适孩子年龄,适合孩子兴趣来阅读的名著,极有帮助。



历经沧海中年汉


我自身认为是合适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名著就是晦涩难懂,里面所要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低龄儿童根本读不懂。我要否认这一观点。首先,孩子们远比大家所认为的要成熟和早智,很多道理大人不说他们还是懂的,至于懂的渠道有迅猛发展的网络,也有他们身边的朋友。我们不能总把他们看作是温室里的小骨朵。其二,并非所有的名著都是晦涩难懂的,比如说可以先看中国的四大名著的白话版,等到了初中(语文考试要考)就可以给他们看文言版。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来开展;最后,其实很多人包括成年人读完名著后也不可能全部get作者的观点,只有读者经历了和作者相似经历后可能才会懂得。名著也不是读一遍就可以扔的,老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低龄在读的时候不要求他们读懂,只用他们学会作者的一些遣词造句,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增强孩子们对作者写作世界的兴趣,扩充他们的“脑洞”。


李老师Lynn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很多的家长都提出过这种疑问:连成年人都“啃”不下去的书,逼着孩子去读有用吗?

大家先抛开这个问题,看看从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语文教材的大改版,小学各个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的要求是100万字!试卷中,名著阅读的考题比例越来越大,所以孩子们必须要去读名著。

那么如果不用考试呢?还有必要让孩子读名著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看过《朗读者》,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认识了董卿,她的气质,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而这种魅力与董卿喜爱读书有关。她从小就被父亲逼着读书,中学时,三五天读一本名著,现在即便工作再忙,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最高级的保养品不是昂贵的化妆品,而是世界经典名著。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世界经典名著?有必要吗?我再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位语文老师做过一个实验:让自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三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两个读初中孩子的平均分竟然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两个孩子靠什么得到这样的成绩呢?这位老师说,靠的是从小开始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

虽然孩子们可能暂时读不太懂那些名著,但那里面里就藏着我们想要教给孩子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得到的人生感悟,跟老师、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完全不一样,那些会像电视剧,像动画片深深的刻在孩子心里。很多简单但是必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这样通过书籍,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知到。

爱读世虽界名著的孩子,会有超出年龄的眼界和心胸。读世界名著,就好像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看世界。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大部分被手机,被游戏主宰了,可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呢?孩子们的未来呢?永远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吗?“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样下去拿什么去建设祖国?他们缺的就是阅读!

现在父母最爱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可你想过吗?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一种父母叫做别人家的父母!想让你的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吗?”,那就让孩子去读书吧,让孩子去读经典名著吧,没有比这更好的教育方法了!


蓝桥清吟


我的观点是阅读不分年龄,孩子不认字和图画的时候可以父母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当孩子认字和图画的时候可以阅读配图的版本,其实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右脑,开发想象力,开发右脑可以使孩子更聪明。

从小讲故事,看名著都尽量是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右脑是记忆图像的,左脑是记忆文字信息的。

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在6岁之前,对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脑为中心,也是右脑最活跃的阶段,适当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让右脑功能发挥更优秀。及早对宝宝进行感官训练,促进他的右脑发育,对宝宝的整体发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学习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右脑的开发时时刻刻存在于孩子的生活当中,只要得到科学的指导,父母也会成为好的老师。

调查显示,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了大脑的一半,即左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是和人类的生活习惯有关,人类总是习惯于用右手使用工具,而使左脑每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再加上语言中枢、逻辑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都由左脑处理,所以造成左脑满负荷运转;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使孩子缺少非语言思维能力的教育,许多学校和家庭不重视右脑的开发,不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2---6岁是人一生中识字黄金周,既接受快,而且可以培养记忆力、思维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为自由阅读和进入小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汉字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识字是百课之母。

日本特别重视早期识字,6岁前完成基本识字量;英国把识字、阅读确定为教育的奠基工程;

法国3—6岁儿童经过识字已基本具备阅读能力;

儿童识字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美学、汉字规律等特点,寓教于乐,不仅让孩子轻松地牢记汉字字形,同时可以解读其含义,顺利的阅读以及使用掌握所学词汇。

此外,汉字还特具简短明确的优点。它的音节少,最适合未来声控计算机使用。又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加之我国进入WTO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四海宾朋纷至沓来,汉字必将成为世界通用文字之一。当今世界各国汉字、汉语热的兴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大趋势已经到来。

开发意义

大脑的作用不仅仅是脖子上的装饰品,它使我们人类自身最高级的指挥控制中心,它主导着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思想、意识,主导着我们如何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人类的大脑结构、质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够很好的关爱和利用自己的大脑,用健康完美的大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用充满智慧的大脑改变世界。

普通人和天才、科学家、伟人,他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区别在于大脑的应用与发挥上。普通人将大脑的优势资源实行了逐步隐退,天才、科学家、伟人,之所以有非凡的成就,那就是他们都懂得如何充分的利用自己大脑的优势资源,如何发挥大脑的巨大能量。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右脑的作用无非是提高记忆力基础,以及能够成为天才的象征。那么,我们在进行深入探究大脑知识的同时,随着你对大脑的了解,你既能发现右脑的作用对于记忆来讲只是冰山的一角。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在学习中里用到右脑,不仅能够提高记忆力、理解力,更为重要的是以右脑的生理条件为左脑的学习负担解压,实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对于成年人,也包括中老年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右脑开发和应用的意义、影响那就足以影响或改变世界了。

利用右脑,不仅能够中和缓解我们左脑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的逻辑思维可以进行多源组合而产生更多的思维出路,这也就是全脑思维的真正意义。因为右脑的参与,将具有单一性和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实现了本质上的变化,产生更高级的思想而输出人类真正的智慧

幼儿开发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益智玩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通过儿童自己识图,按照图示来组装,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是启发孩子进行右脑思维的一种形式。

形象思维能力锻炼

对于幼儿来说,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童话富于幻想,可以启发孩子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联想一个活生生的场面,这就需要形象思维能力。




小东北在重庆


合适,现在的名著有儿童版的,青少年版的,无删减版的,三年级的孩子可以阅读儿童版的,里面的文字有注音,有好看的彩色插画,内容也相对有趣易懂,虽然是三年级,多阅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是百意无一害的。


妮宝妈咪的生活记录


名著与通俗读物一样都是人类文明智慧成果的结晶,名著相对于通俗读物显得更高雅,不同的人阅读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收获。书籍犹如知识的沙滩,哪粒沙子最漂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孩子阅读名著有成年人陪伴引导一起理解更好,如果没有陪伴总比阅读一般通俗读物要好。


育邻人


可以吧!


差旅见闻記录


我觉得合适,读书是从小养成的一种习惯,而且名著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初中的知识也包含名著,让你的孩子早些接触名著就在学习上早迈出一步,当然小学生看的名著要选择他自己能理解的范围,等大些时再让他看文言文版本的名著,这对他以后翻译古诗文也是很有帮助的[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