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中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却因学历低与高级职称无缘,你怎样看待?

ZBP坝上人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的确是一代优秀人才,放在现在参加高考,绝大多数能上985、211大学。现在因学历问题与高级无缘,的确令人同情。

但是,令人同情的同时,我认为除了政策的原因以外,自己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呢?首先,工作这么多年,有很多提升学历的机会,函授、电大、自考、脱产进修等等,这些提升学历的措施,门槛并不高,只要把打麻将的时间拿一点出来学习,获得一张大专文凭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学校和教育局是支持这种学习的,在经济上可以报销学费和差旅费。其次,在很多地方,文凭只是一个加分项,并不是必备条件。文凭达标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比如,我们这里,对中专文凭,只是要求比大专文凭的工作时间长一些。所以说,与高级职称无缘,并非文凭的问题,而是其他原因。事实上,我认识的很多第一学历是中师的教师,现在是中学高级教师。


非优秀教师


其实目前教龄30年以上的老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吃过太多的苦,付出的实在太多,对教育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应该让他们一辈子拿低工资,不应该让他们流汗又流泪,带着遗憾灰心丧气地离开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应无条件晋职高级教师或无条件将工资晋级为副高七档,以彰显公平与公正。支持的顶起。


雾里红3


一般而言,中师生只指从1979年到1996年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这批中师生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初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语、数、外、音、体、美全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大中小学任教的师范生。不像现在的有些师范院校的学生那样,很多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出于无奈才去报考师范院校。

那时候的中师生选拔非不常严格,除了考试成绩要在中考中数一数二,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面试,长相不端正的学生很难被中师学校录取。从这一点上而言,曾经的中师生确实是优秀人才。

同时,中师生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期,中小学教师多是中师生撑起的,而且这部分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很多人一生扎根农村教育,一生清贫。

说起中师的职称问题,大部分老师很难评上高级职称,小徐老师所在的中师生,即将退休的90%以上都只能是中级职称,一部分是因为学历受限,2000年以后,学校的中师生和专科生都忙着自学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而有一部分老中师生当时已40多岁,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放弃了进修专科、本科的机会,因此在评高职时失去了优势。另一部分中师生虽然进修了专科、本科学历,但是2008年,高级职称又实行限额制,普遍老师又因此失去了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所以时至今日,除了个别在领导管理层的中师生顺利晋升高级职称外,其他普遍一线中师生晋升高级职称的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阻挡中师生晋升高级职称的,学历限制绝不是唯一的限制,更多的原因是和所有普遍老师无法晋升高级职称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高级职称的名额太少了。

中师生大多从18岁进入教育系统,男老师工作到退休,教龄42年,而女老师的教龄也要37年。真可谓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按理说这么长的教龄,凭他们常年在教育一线奋斗的奉献精神,理应有机会评上高级职称,但是现实却是如此残酷。如果真正能承认老中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真的希望能给这些当年最优秀的人才一些高级职称评聘倾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为教育奉献一生的光荣所在。


指尖教育帝国


曾经的中师生



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解决小学教师不足的问题。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经过三年学习之后,有分配到生源地任教。 20多年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所以中学毕业以后,在家人以及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选择了中师,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毕业之后回到了自己家乡任教将近20年。

20年来,经历了家乡的历史变迁,以及农村教育的变化。总而言之都朝着比较好的方向去发展,曾经的土房子烂桌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的师资力量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



关于学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早已经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历史,条条道路通罗马。20年前上中师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鼓励我们所有同学积极进修,班上很多同学都参加了自考,有不少同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大学专科学历。我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拿到了本科学历。因为现在的学历进修渠道很广,可以通过自考,成人高考,电大以及网络学院等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 我周围不少跟我一样的中师毕业同行,大多数都拿到了本科学历,有个别也在进修研究生。

关于职称

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可能都会被职称搞得自己晕头转向。因为职称是每个人绕不过去的门槛。工龄越长,职称越高,工资收入越高,这是现在教育系统老师薪资水平的现状。对于一些低学历的老师,可能在职称晋升上的优势稍微低了一些。在多年以前,晋升原来的小学高级教师时就要求中师学历必须年满25年。很多跟我一样的同行都通过各种途径去进修自己的学历,来缩短职称晋升的年限。

在我周围很多人看来,影响职称晋升的并非是自己的学历。而是现行职称体制中,所谓的名额。也就是每一年,人事部门会根据区域内教师的岗位情况人员比例,而对晋升职称的名额做一定的限制,根据学校大小不同,可能分配的名额有限。造成了狼多肉少。老师们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往往是符合评审条件的人比较多,拿到指标的只是个别人。让老师们为这些事情绞尽脑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我建议:对于职称改革,按照一定的教龄进行直接晋升,少一些条条框框,让老师们不在为职称而心痛。


汇智坊


我是中师生,当年因为家贫经济不允许我选择上了中师!我读初中时,老师基本都是临聘的带课教师,他们连高中都没有读完,记得英语老师教我们注汉字学单词,学短语。记得把革命一词注为“买个驴心”……后来发誓当老师,师范优先,我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报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思想,为教育甘洒热血!到现在30多年的努力也没有换来一个高级职称。但我没有沉沦,依然坚持教学一线,努力地工作着。视名誉和职称为粪土,始终以教学和人品赢得学生的高度认可!这辈子桃李满天下,足矣!不为职称去纠结,不就是少拿点钱吗?虽然现在和他们高级职称的每月相差一千多,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人活着不是仅为了名和利!人生在世几十年,快乐相伴永相前!如若多活几十年,少拿多活才赚钱!


YYBB75079913


曾经的中师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的确不假。但因学历低与高级职称无缘,这就有点不符合实际情况。在2000年左右,很多学校都是中师生当道,校长、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几乎都是中师生,而分配的大学生几乎得不到重用,要说评职称,这部分中师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怎么能说学历低与高级职称无缘呢?

那时候的中师生,通过函授或者小自考,早就把文凭搞到本科或以上的学历,一旦有职称名额,他们的工作年限也达标,教学业绩不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抢先占着高级职称指标,等到这部分大学生达到工作年限需要评职称时,又没有名额了,他们没有评上高级职称又怪谁呢?

那时候的中师生如果到现在还是中师文凭,说明这位老师不求上进,没有看清社会的发展形式,也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漠不关心,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即使评上高级职称,也是浪费一个职称指标。

人生的第一学历并不是非常重要,后期的发展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踏实工作,才能达到人生想要的高度,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


Lance课堂


我是1991年考入广东省外语师范学校,1994年中师比业在乡镇中学任教,1997年6月通过自学考试拿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科文凭,1998年至2000年到广东教育学院脱产进行本科,2000年8月至今任教高中英语,我于2012年评为高级教师。我觉得中师生基础好,学习能力进取心强,很少会担心自己职称问题的。


丹霞刘新明


知足者常乐。我的同事:文革前的本科生资深工程师,78届的本科生工程师,因为企业倒闭,沦为守鱼塘守大门的人,当时也就50出头。我从电气设计的工程师买断失业应聘外企维修电工,干的是别人不会干的技术活,拿的是低薪,还要夹着尾巴做人,取悦别人做事。我们一样受过全曰制高等教育,还是国家干部,但是,在饭碗面前,我们还能争什么?知足吧,一辈子很短,何必斤斤计较?想开更要看开,身外之物不必过度追求!


陈工106280976


我们这里一开始评高级职称的时候,其中一条: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到了九六年就进行了改革,只要貝备高中(对民转公而言)中专师范学历也可参选。三年连优.论文,教学成绩三年连优,有辅导一二三级教师教育教学等条件沒变,好多高中.中专师范毕业的优秀教师都评上了高级。(我说的是正能量方面的)。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那时中师生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有的学校几百人甚至一个都没考上中师生的很常见。我有幸考上86届的中师生!89年毕业分配在乡村小学,扎根在教育的最基层,和广大教师一样,成为乡村教育的一块基石。那时我刚满18岁,教学任务非常重,我一个人就包教一个班,生活也很清苦,记得当初月工资只有90.5元!学校就是寺庙改建的,由于我离家远,只好一个人住在学校,夜阑人静,挑灯夜读,后来通过自考,拿到了大学文凭。任教10年后,我考上了公务员,现在享受四级调研员待遇。而我的同学,大多数还耕耘在农村中小学一线,有的成为了学校管理人员。回想起来,真不容易!那时的辛苦付出,才是自我成长的基石!经历风雨,方见彩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