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挫折教育,你怎麼看?

濟寧家庭教育


我們對教育從盲目到反思走了這麼久,那我們是要表象的學習快樂教育嗎?我覺得結合國情我們正確選擇:

一、對於中國學生而言,快樂教育並不適合他們。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吃過一定的苦,經歷過一系列的挫折,才會有比平常更加堅定的信念,才會有堅持不懈的信心。

衡水一中因為出過眾多清華北大的學生而被大眾所知,他們之所以有了這麼多成功的學生,是因為他們一直實行的挫折教育,如果說衡水一中也推行快樂教育,就不可能會出現那麼多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

因此,即使中國現有的教育模式有著一定的弊端,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模式是最適合中國學生的。

二、挫折教育更加鍛鍊和提高了學生的抗壓能力。

許多的學生從小就是在嚴厲的教育下成長的,所以都很羨慕有些地方的快樂教育,可是所謂的快樂教育只是一個表象。在快樂教育下成長的人,雖然在人生成長階段足夠輕鬆,但是面對快樂之後的後果,卻又沒有了足夠的勇氣。挫折教育更加鍛鍊和提高了學生的抗壓能力,讓學生們有了可以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難的能力。

三、小學生自控制能力比較弱,快樂教育不利於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在還未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前,小學生們對於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較弱,如果實行快樂教育,會讓他們從小養成一種稍顯懶散的學習習慣,會讓他們覺得學習就是玩鬧,從小沒有養成一種正確的思想理念,那麼在以後的學習生涯當中,在面對不同程度的考試挫折中,因為對於快樂教育的依賴,那麼他們對於挫折的接受能力會與那些從小開始嚴格要求的學生相比弱上許多,以至於在未來的生活中、事業中遇到更多的困難。

四、挫折教育不單是一味地接受挫折,學生從學習中也能找到自己的快樂。

隨著時代的改變,中國的教育模式不再是以往那種單純的挫折教育,而是從應試教育逐漸發展成素質教育,並不是快樂教育才能給人帶來歡樂,苦中作樂才是作為學生應該去深刻理解的,從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快樂,這種方式帶給人的快樂比那就快樂教育帶來的快樂更讓人有著滿足感,更加擁有成就感。

其實挫折教育不一定不快樂,挫折教育不單單指的是一味地接受挫折,只是會讓學生在一種比較嚴肅、認真的環境之中去接受教育,接受各種為人處世的道理。

面對挫折教育應該辯證地看待,挫折教育和快樂教育都是有著自己不同的利弊,最為重要的是自己對待學習、對待人生的態度,或許挫折教育能夠在一個學生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之前,可以起到更好的約束作用,為以後的道路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可以在未來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Corey教育分享


這兩種教育方式是當今世界最成功和最先進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成熟而且有理有據,否則廣大的人民群眾不會去盲目的模仿了!

可惜國人理解這兩個概念都很極端粗糙,運用這兩個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家長有一定的自我修養和心理學認知的前提下的,為什麼外國人都很鼓勵快樂教育,那是因為國外心理健康普及程度很早就開始了而且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接納,所以外國人比較強調親子關係和心理界限的培養,在中國心理界限幾乎是沒有的,這意味著父母其實一直在干預孩子的正常思維發展,而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又是極其低下的,基本沒有自我調節功能,而且有特別多的暗黑理論流行於國人腦海中,所以最後兩種教育方式變成了皇帝教育和奴隸教育!

快樂教育不是讓孩子享受快樂而不去體驗失敗和挫折,挫折教育也不是為了鍛鍊意志而反覆的打壓孩子的積極性!


造夢小兵


快樂是人的瞬間的感覺。而快樂教育,我想,應當是對人的內心的期待,對人的幻想與激情的深入的理解。我們的生命,是現實的存在,也是屬於幻想,因此,我們需要想象,需要激情,需要走近想象時獲得的精神與感受。

我的快樂,就像我的理想中的一個女人。我愛她,看到了她,就會有快樂。有一次,我和她在一個地方停留,擁抱,感覺已經是在和我一生的理想擁抱。但我知道,這時候,我的快樂,其實,已經不是她身上的其它的事物,而是我對她的所有的想象。

現實就是挫折。人從現實中經過,你獲得的最終的記憶,就已經或必然形成挫折。而挫折教育,我覺得,就是掌握在複雜局面之下或在極其困難的情境之中的生存的方法。

我想,我們必須認清現實是什麼東西,不要有多餘的感情色彩。就像我們要搞清楚如今的新冠病毒是什麼東西一樣,要防疫,要戴口罩,什麼人權,民主都是廢話,關鍵的是我們不能被現實的病毒感染。就這樣。


飛過夏天的鳥


一、快樂教育是主菜

快樂可以讓孩子陽光,心有陽光,點亮世界!

孩子的快樂有很多,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合拍的三兩好友,有足以讓孩子自信的一項藝術特長,有比較滿意的學習成績……

其實這些快樂也需要花很大力氣來創造!

二、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濃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認為這是針對成人的。

所以必要的挫折教育,會在孩子日漸長大後面臨不如意時,可以遊刃有餘地修正和調節自己!


睿智的成都媽媽


長久以來,“快樂教育”這個詞一直爭議不斷。

很多人覺得“快樂教育”就是把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不逼迫不管束,讓孩子快樂成長。

也有人批判“快樂教育”會讓孩子錯失學習最好的黃金時間,是毒雞湯、是騙局。

其實,這些都是對“快樂教育”的誤解。今天呢,想跟朋友們好好聊聊快樂教育的真相。

快樂教育這個理念,是英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

著名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1]這句話說明:從小成長和生活一帆風順、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也因為他們的純潔、天真和單純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及社會的陰暗面沒有深刻的認識,有時不能準確把握人生的關鍵點,導致懷才不遇。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方式已在發達國家興起。目的為了長大以後能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當今中小學生,絕大多數沉浸在家庭“愛”的懷抱中,他們品嚐到了上輩所未能嚐到的“甜果”。凡事都由父母包攬一切,父母抵擋了一切的“風風雨雨”,但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失去了體驗人生挫折後獲得成功的喜悅。“出人頭地”的育子觀念,使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不斷升高,“升學第一”的教育觀念又使得孩子們把眼睛只盯著分數和名牌學校,教育導向的錯位,造成中小學生情感脆弱、缺乏毅力、獨立性和適應能力差。某些中小學生稍遇到挫折就消極悲觀,甚至發生過激行為。如果這些孩子現在不能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今後又怎能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的需要?承受挫折能力的強與弱,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環境的影響。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耐挫教育不能不引起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重視。當然,對中小學生進行耐挫教育是全方位的,吃苦訓練、人為地製造困境等方法有些學校是不能採用的。學校只能在許可的範圍內進行一些挫折教育。


邵妮子自由培訓師


我是家長同時也是一名教師,主張快樂教育和挫折教育並行。任何事情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看待問題是要一分為二看問題,這樣才不致於片面偏激。快樂教育和挫折教育本來就不是矛盾的對立面,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能體會到這一點。

所謂的"快樂教育"許多人片面地認為就是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想,以孩子高興為目的,只要孩子一不高興就不是快樂。對於"快樂教育"我則認為是知識探索過程的心態,保持一種快樂的心態,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其實就是一種苦中尋樂的一個過程。記得很多年前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對母子,孩子四歲這樣,他們坐在公交車的第一排位子,當時車上的人並不多,他們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位子,等他們坐穩之後,媽媽對兒子說:兒子,看看前面那輛車,哪是什麼數字。兒子嫩聲嫩氣地念出來"2、6、7、8、2","真棒"媽媽不忘記鼓勵一下,流動的汽車就成了他們學習的字幕,更好玩的是孩子在繼續念車牌時,開車的叔叔開口了:"小朋友,那裡是3不是2呀",看見孩子停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叔叔,你認錯了,是2,又字象小鴨,3字像耳朵。","小朋友你真捧!是叔叔認錯字了。",孩子開心地裂著嘴笑著"叔叔沒關係,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惹得開車叔叔也開心地笑了。這算是″快樂教育"還是"挫折教育"?

我很欣賞這位母親的這種教育模式。從孩子對被值疑的反應上看這位母親平日裡是給孩子做過挫折教育而且教會了孩子思考和怎樣解決問題。教育

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學習、生活也不都是一帆風順,遇到挫折是在所難免,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讚賞教育"能增加人的自信心和提高學習的興趣,"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又應對逆境的能力,兩者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很有必要,不可一味的認同或反對。





蟬之羽


問:快樂教育&挫折教育,你怎麼看

面對孩子遇到的不同問題,教師和家長選擇的教育因人而異, 但基本原則是“改變”和 “融入”,改變自我,改變環境;融入群體、融入生活, 從而呵護受學生的美好心靈, 使學生免受侵害。

1)快樂教育讓孩子做自己

100多年前教育家斯賓塞博士提出了“快樂教育”,他倡導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擁有積極的心態,最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快樂教育不是隻給孩子快樂,不給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2)挫折教育逆商的鑰匙

近些年,“逆商”越來越引起學校、家庭、社會的高度關注,然而現實並不容樂觀,“玻璃心”的學生層出不窮。

在《最強大腦》挑戰賽上,隊伍中的“天才少年”李雲龍當眾大哭“我擺錯了,可我記對了呀”哭泣的李雲龍一遍一遍重複這句話,一度癱在座位上站不起來,任誰勸都沒用,這是一種抗挫折能力低下從而出現的“迴歸行為”。

家長和老師逐漸重視起了“挫折教育”。龍應臺曾非常動情的說過這麼一段話:“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呢,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提高“逆商”迫在眉睫。

教師在學校教育中重在預防和滲透挫折教育,在學科教學和實踐活動中鍛鍊學生的抗挫能力,磨練學生的心智,學會在成功中汲取信心,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xiao小熊


快樂教育和挫折教育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既相互對立,又高度統一;既自相矛盾,又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對教育、對教師、對學生而言,一個不少,一個也不能少。只有當兩者互為關聯、有效結合、無縫對接時,家長才會清楚養育的重要性,學生才能明白學習的必要性,教育才變得更加真實,才更有意義。

快樂教育不能少

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在他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

》中寫道:“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你希望孩子怎樣,你自己就應該怎樣...”這話說的多好啊?沒有斯賓塞,快樂與教育就搭不上邊。有了斯賓塞,就有了他的快樂教育思想,那就是:“提倡科學教育,反對古典主義教育;提倡自主教育,反對灌輸式教育;提倡快樂和興趣教育,反對無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誠然,不尊重人的成長規律的教育,就是對人的自然生長與健康成長的不尊重。一個人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有了快樂就有了學習的動機,有了學習的需求,有了學習的動力。這樣的學習是主動的,而非強加於人的被動接受。快樂教育需要家長和老師們在孩子的日常學習中多鼓勵、多激勵,就是給孩子喂一勺蜜,讓他們嚐到甜頭,到下次想嘗甜頭時總是夠不著,還差那麼一點點,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刺激。刺激就是激起人的慾望,調足人的胃口;就是讓人的神經興奮,讓人的意識清醒。設想,處於這種狀態的學習能不高效嗎?遇到困難克服困難能沒辦法嗎?碰到問題解決問題能無方法嗎?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嚐到甜頭。因為,快樂教育不僅關乎學生本人,還關乎家庭穩定和教育發展。所以說,快樂教育不是西方文化對五千年中華教育的衝擊,也不是西方文化侵略,而更應該是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教育辯證的吸收。

挫折教育不能缺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歌曲《鏗鏘玫瑰》中唱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經歷過挫折的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滋味;只有經歷了艱辛與苦難的學生,才能感受到快樂的珍貴。光有快樂教育是不夠的,人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不宜沾沾自喜,也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萬不可以學習成績優秀而輕飄飄,萬不可因一張獎狀而自吹自擂、驕傲自大,萬不可拚了爹虧了娘,萬不可當“拆二代”揮霍無度、吃喝吸賭,萬不可擺“官二代”說我爸是XX而放蕩行骸、踐踏法規,而是要未雨綢繆,要有經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因為,挫折是孩子的

保護傘,既能遮住紫外線帶來的輻射,又能擋住風雨的淋溼。挫折是孩子終身的財富,只有經歷挫折而獲取的、得到的、收穫的果實,才能讓孩子坦然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挫折理應是孩子成長與成才過程中的必修課,它會教育孩子當不如意出現時,能及時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當困惑與苦難存在時,有信心、有耐心不停頓、不終止堅持下去;當失敗與打擊考驗孩子時,能助力孩子分析原因、找出對策,覓得出路。

快樂與挫折,是一對孿生姊妹。只有快樂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它會讓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容易盲目自信、夜郎自大,在大事大非面前缺乏理性的判斷,在學習面前過於放縱而沒有壓力,也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過分追求快樂的教育,也容易形成孩子性格的飛揚跋扈,容易造成吃苦精神不足。同樣,僅有挫折教育也是單純的、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將快樂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效結合,讓學生在經歷挫折中提高抗壓能力,在學習中增強其自信心,在磨鍊中增強其意志力,在成長中增強其自控力,學生才有希望收穫真正的快樂,教育才能體現真實的快樂。

我是若水:專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長,專注悟空問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本問答除引號中來自“頭條搜索”外,屬作者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片二、三來自“頭條搜索”,聯繫必刪。)2020年3月20日凌晨4時許於家中,2020年3月21日再稿


若水12806


沒有哪一種單純的教育模式是對學生的成長是更好的,但是,個人認為,快樂教育在日常的教育中可以為主,挫折教育為輔。

首先快樂教育和挫折教育這兩個概念不是對立的,不能一刀切開。從基礎層面上,兩者有相似之處:承認差異,允許失敗。

挫折教育也不是故意給小孩製造困難,讓他們摔,放任他們摔,走“摔疼了自然就懂了”路線。父母故意讓自己的小孩經歷各種九九八十一難,還是比較反人性的。挫折教育的核心也是允許失敗,通過失敗,家長做出相應引導。快樂教育不是表揚加鼓勵。是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是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孩子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應該多從正面鼓勵和引導,這應該是多數,但是當偶爾的特別情況出現,比如孩子犯錯誤,比如孩子遇到挫折等等特殊情況下,應該進行挫折教育。



潘潘的生活日常


"快樂教育″是娘們見識,扯淡!根本就不知道人來世上是幹什麼來了!清朝有位思想家馮班,在他的《鈍吟雜錄》裡囑其家人”婦女不知男子之事,勿令其教子"。翻翻人類歷史,所有青史留名者,無一是"快樂教育″出來的。苦難人生,只有苦、難才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