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公司,互聯網企業的生存之道

硅谷有家互聯網創業圈大名鼎鼎的雜誌,Fast Company快公司。許多大名鼎鼎的硅谷創業大牛,都曾經登上該公司的封面。

快公司,互聯網企業的生存之道

Fast Company 2020年3月版封面

兩個前哈佛商業評論編輯Alan Webber和Bill Taylor,1995年創辦該媒體的初衷:

A global revolution was changing business, and business was changing the world. Discarding the old rules of business, Fast Company set out to chronicle how changing companies create and compete, to highlight new business practices, and to showcase the teams and individuals who are inventing the future and reinventing business.

全球化變革改變了商業,商業改變世界。摒棄舊的商業規則,凸顯新的商業實踐,Fast Company記錄變革中的企業初創和競爭歷程,展現創造未來、重塑商業的團隊和個人。

互聯網發端於自上個世紀末期的全球化浪潮,通過信息傳播、在線連接,推動了全球一體化。這個過程中,無數創業公司前赴後繼,其歷程跌宕起伏,而“快”是貫穿始終的主旋律,從摩爾定律,到指數型增長,越來越快。

互聯網公司為什麼非得“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非得讓位於快餐文化?

快是積極擁抱變化的唯一選擇

有人說,互聯網公司“唯快論”的背後,資本尤其是風險投資,越來越強調短週期、高成長和快回報的策略,助推了唯快不破的風氣。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為什麼VC要求快,而不能像巴菲特那樣做慢牛投資呢?

無論是互聯網創業公司,還是風險投資基金,選擇“快”,都是企業為了適應互聯網行業的“不確定”和“變化",而採取的相對積極主動的策略。

而聚焦、試錯並迭代,都是“快”公司必備的最佳實踐。當然結果是快速成長,還是快速消亡,就不好說了。

有人說,互聯網也有“慢”公司,例如LinkedIn、豆瓣。

也對也不對,因為所謂“慢”公司的慢也是相對的。

以LinkedIn領英為例,自2003年創立以來的註冊用戶數增長,1年上百萬,3年1千萬,7年1個億,之後保持每兩年翻一番。慢嗎?

快公司,互聯網企業的生存之道

LinkedIn註冊用戶數

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曲線,往往不是平滑的,而是躍變。

未來即使是傳統產業,例如製造業、農業,其需求和模式穩定,發展週期漫長,高投入產出慢等等。當這些傳統企業醒來時,它們還有多少機會呢?現在的傳統車企,想到特斯拉時,是什麼心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