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會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如果提到“主必信、行必果”這句話,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誠實守信之人的行為,不會將其與小人聯繫到一起,但是《論語.子路篇》第二十章記載了子貢與老師孔子關於何為士的一段對話,在這段對話中孔子很明確的指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徑,可以說讓人大跌眼鏡。一起來看看《論語》這一章的內容吧,其原文是: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為什麼孔子會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行已有恥”,朱熹註釋為“此其志有所不為,而其材足以有為者也”。對於所作所為有知恥之心,對於可恥之事,即使自己有能力為之,也能堅持自己的志向不變,有所不為。

“硜硜然”,硜讀音為kēng,象聲詞,是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裡引申為像石頭一樣堅硬固執。

為什麼孔子會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斗筲之人”,筲讀音為shāo,竹器,容量為一斗兩升;一斗的容量則為十升。所謂斗筲之人,就是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斗筲之人是形容人只知道聚斂財物,目光短淺。

為什麼孔子會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本章的譯文是,子貢問道:“怎樣做才可以稱之為士?”孔子說:“在為人處世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四方,能夠不辱君命,可以稱之為士了。”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如頑石般固執己見,雖然是小人行徑,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怎麼能算呢?”

為什麼孔子會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在回答子貢的不斷追問中,孔子指出士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才幹足以有所為,但志向堅定,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二個層次“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朱熹註釋“此本立而材不足”,就是能謹守孝悌之道,但才幹不足;第三個層次則是“言必信,行必果”,孟子說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大人者,對於道義的理解達到了一定層次,會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判斷,及時調整方向,使之隨時符合道義之要求。

為什麼孔子會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不能簡單理解為“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小人行徑。任何情況下誠實守信都應該是美德,而不應該被認定為小人特性,言必信的前提應該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所以言必信應該是謹慎許諾,而不應該一看是小人也,就認為應該不守信。“行必果”,還“硜硜然”,就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行為,就是有勇無謀,冒險蠻幹,孔子當然不贊成這種行為,在孔子看來遇事應該“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才應該是君子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