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歷史上分裂與反分裂戰爭:“喀什”才是關鍵點!

帶有規律性的歷史經驗表明,東帕米爾高原是影響中國西陲安全的戰略制高點。唐朝高仙芝就是通過率先控制這個制高點,才成功反制了大食的東擴並由此使大唐西陲獲得了近一個世紀的相對穩定,這從西北方向大大減輕了安史之亂期間國家遭到的破壞。從唐之後的歷史經驗看,控制了帕米爾高原,就扼住了中國境內的喀什地區,也就扼住了中國西域反分裂鬥爭成敗的關鍵。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的“喀什”更多的是地緣政治而非純地理概念。它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1)喀什地區;(2)以喀什為龍頭,以和田、阿克蘇兩區為側應的西南疆地區;(3)以喀什為龍頭的絲綢之路南疆線。在此概念的基礎上,下列歷史經驗值得研究。


班超出使西域平亂


隨心淺談 | 新疆歷史上分裂與反分裂戰爭:“喀什”才是關鍵點!

班超出使西域圖


公元16年(天鳳三年),王莽派往西域的都護戍已校尉郭欽、都護李崇、五威將王駿所率平叛軍隊被焉耆(今新疆焉耆)、姑墨(今新疆溫宿、阿克蘇一帶)等國叛軍擊敗,西域諸國由此完全斷絕了與中原政權的聯繫。公開與新莽王朝分裂的匈奴單于便趁機在西域擴充勢力。


隨心淺談 | 新疆歷史上分裂與反分裂戰爭:“喀什”才是關鍵點!


東漢初,收復西域的問題再次被提上議程。公元73年(漢明帝永平十六年)班超等人從玉門向西域進發,於當年收復于闐(今新疆和田),次年春平定疏勒國(今新疆喀什市)。公元75年(漢明帝永平十八年),漢明帝去世。焉耆國乘漢王朝大喪之機,圍攻西域都護,班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等國也屢屢發兵,進攻疏勒。班超在盤橐與疏勒互為犄角,首尾呼應,堅守了一年多。公元78年(漢章帝建初三年),班超率疏勒等國士兵一萬多人,攻佔姑墨,孤立了龜茲。公元89年(漢和帝永元元年),班超調發于闐等國士兵二萬多人,從位於喀什與和田之間的莎車(今屬喀什地區)突破,迫使莎車國投降,由此打通了疏勒至於闐一線,並使之形成合力。這對位於東北方向的姑墨、龜茲等國形成巨大威懾,龜茲王因此遠遁。公元90年(漢和帝永元二年)夏,大月氏出兵7萬,東越蔥嶺,從背面攻打班超。班超堅守,大月氏進退失據,遣使向班超請罪,遂與漢朝和好。班超由此威震西域。公元91年(漢和帝永元三年),龜茲、姑墨、溫宿等國皆降。朝廷任命班超為都護。公元94年(漢和帝永元六年)秋,班超調發龜茲、鄯善等8國部隊7萬人進攻焉耆、危須(位今焉耆回族自治縣東北)、尉犁(今新疆巴州尉犁縣)。至公元94年,三地歸附。此後西域50多個國家紛紛歸附了東漢王朝。


高仙芝平息小勃律反叛和抗擊大食東擴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大陸陷入內亂,其戰略邊界大幅向西退縮。中東地區由此出現巨大的戰略真空地帶,這為伊斯蘭運動於公元7世紀上半葉在阿拉伯半島興起並迅速向四周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至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國的邊界已與中國西陲接壤,並嚴重影響中國西陲安全。


位於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唐屬國小勃律,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此地亦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公元8世紀40年代初,吐蕃贊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各國,並迫使其中斷對唐朝的朝貢。唐幾任安西節度使派兵討伐,均因地勢險要,加之吐蕃進行援助,皆無功而返。


隨心淺談 | 新疆歷史上分裂與反分裂戰爭:“喀什”才是關鍵點!


公元747年(唐天寶六年)春,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萬人部隊由安西西征。一路歷經艱苦的長途行軍,沿南疆路線經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握瑟德(今新疆巴楚)、疏勒(今新疆喀什),隨後揮師南下西入蔥嶺,從瓦罕走廊突破,抄小勃律後路,一舉平息了小勃律的分裂活動。由此,“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隨後高仙芝又一路北上,將伊斯蘭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東進擴張勢力抵擋在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塔拉茲附近)即東經68°一線。此後,“唐朝的影響主要限於錫爾河以北的地區,而大食帝國也沒有乘勝東進”。


噶爾丹叛亂


1670年(清康熙九年),噶爾丹兄長僧格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次年,噶爾丹自西藏返回,擊敗政敵。1677年(康熙十六年),噶爾丹俘獲其叔父楚琥布烏巴什,次年擊敗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遂統一漠西蒙古各部。1679年(康熙十八年),達賴喇嘛贈噶爾丹博碩克圖汗稱號,並授意他先就近建立根據地,然後向遠擴張,行“近攻計”。


達賴派的“高僧”以發跡於新疆東北大漠的李克用霸業失敗為教訓告訴噶爾丹:北疆不是成事之地,而“為近攻”,即在南疆建立根據地,有了這個“立國之根本”後再向四周擴張,才是“奄有四方”的上策。


隨心淺談 | 新疆歷史上分裂與反分裂戰爭:“喀什”才是關鍵點!

噶爾丹


從後來噶爾丹的用兵路線看,以喀什為重心的南疆地區成了他“為近攻”的首選。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噶爾丹應達賴喇嘛之請,派兵幫助天山南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與“黑山派”爭鬥,乘機奪佔南疆地區。噶爾丹率兵經阿克蘇、烏什等地進攻,並奪下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和葉爾羌(今莎車一帶)。控制南疆地區後,噶爾丹遂將兵鋒轉向漠北。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朱穆秦地區,威逼北京。康熙帝三次親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敗退至科布多;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今內蒙古肯特山南)之戰,噶爾丹主力軍被清軍擊潰,部眾叛離;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春,噶爾丹死於科布多。


張格爾叛亂


隨心淺談 | 新疆歷史上分裂與反分裂戰爭:“喀什”才是關鍵點!

清人繪活捉張格爾之戰


19世紀初,喀什成了張格爾叛亂的集中爆發地。張格爾在浩罕國支持下,潛入南疆發動叛亂。叛亂從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始,至1828年(清道光八年)結束,前後為禍南疆近十年,1826年(清道光六年)禍亂規模達到巔峰。是年張格爾率五百餘人,竄回喀什噶爾(今喀什)地區,利用南疆的反清情緒及其宗教影響,集眾萬餘人發動叛亂。先後攻佔喀什噶爾、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莎車)、和闐等城,自稱賽義德·張格爾蘇丹。清政府命伊犁將軍長齡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萬餘人,會師於阿克蘇,組織全面進攻,相繼收復喀什噶爾等城。1828年年初,張格爾被清軍擒獲,解至北京處死,叛亂平定。但由於地形複雜,平叛的代價是巨大的,清政府“是役用兵三萬六千,用帑銀一千餘萬兩”,其用最費在喀什。


阿古柏叛亂


隨心淺談 | 新疆歷史上分裂與反分裂戰爭:“喀什”才是關鍵點!

“中亞屠夫”阿古柏


鴉片戰爭後,清朝日衰。同治年間,新疆出現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在庫車、和闐、喀什、吐魯番等地先後出現數個割據政權。佔據喀什舊城的柯爾克孜伯克司迪克自立為“帕夏”,為了樹立威信,決定去浩罕城迎回大和卓曾孫,號稱“聖裔”的張格爾之子布素魯克,立其為傀儡。1865年春,浩罕攝政王阿力木庫爾汗派阿古柏率騎兵護送布素魯克去喀什並在喀什組織叛亂,將司迪克逐出新疆。1867年,阿古柏自稱“洪福之王”,在南疆建立了包括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闐、阿克蘇、庫車、烏什等七城的“哲德沙爾國”。1870年,阿古柏佔領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勢力擴展到北疆。為了得到外國勢力的援助,阿古柏與俄國和英國分別於1872年、1874年簽訂了非法的《俄阿條約》和《英阿條約》。阿古柏出賣中國主權利益並由此得到大批英國先進裝備後,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新疆,為禍新疆十餘年。1876年秋,左宗棠大軍先收復南疆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接著收復西四城喀什、英吉沙、葉爾羌與和闐。阿古柏敗亡,其長子胡裡與白彥虎逃往俄國。同年,俄國吞併浩罕。此後,俄英兩國為在新疆地區發展各自勢力,爭奪新疆,先後在新疆開設總領事館,地點就選設在阿古柏叛亂的大本營——喀什。


綜上時跨近兩千年中在新疆發生的分裂與反分裂較量的著名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其形式不同,然其成也喀什、其敗也喀什的特點卻驚人地相似。曾問吾在《中國經營西域史》一書中道破天機:


我國無帕米爾,則無疏勒(今喀什);無疏勒,則無新疆;牽一髮足以動全身,足見其地關係邊防之重大。


作者:張文木,文原載自《國防參考》。


(注:轉自:疆還是勞道辣,以上圖文版權及活動解釋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漢服微資訊 | 帶您瞭解更多漢服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