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首先非常感謝頭條平臺開年以來免費播放的《囧媽》和《大贏家》兩部電影,讓好幾個月不能去電影院的我們能夠在家就可以觀賞到兩部好看的電影,在看完大鵬的《大贏家》之後,讓我不禁想到了一個詞語——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徵,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精神疾病

  •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由來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其實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由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組成,被稱作“北方威尼斯”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到底是怎麼由來的。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乍一看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好端端的在銀行上班,你過來劫持我當人質了,在警察解救了我過後,我不僅沒有在法庭上指證你,我反而還愛上了你。這是不是很扯的一件事,就是這麼一件很扯的事情卻真實的發生了,而且在電影中還有許多類似的“愛上綁架者”的案例。

  • 那些年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將“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所表現出的這種現象拍攝成電影的除了對於真實事件改編的《斯德哥爾摩》之外,還有很多不同衍生題材的電影。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無人生還》中的盧克·伊萬斯


《無人生還》:這裡說的這部電影並不是懸疑女王阿加莎筆下經典著作改編的《無人生還》,而是北村龍平執導,由盧克·伊萬斯和阿德萊德·克萊蒙絲主演的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重口味愛情故事的同名電影。講述了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放她走之後也不再強迫她,要的是她心服口服乖乖投懷送抱。哎,你猜怎麼著,還真就成了。很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電影,第一遍看貌似爛片,第二遍看實則佳作。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愛上野獸的女人


《金剛》:相信這部電影小夥伴們基本都是當做美女與野獸的怪獸片看的,其實仔細一想裡面不乏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體現,金髮碧眼的美女娜奧米被金剛劫持時,開始是驚恐,其後是好奇,在察覺金剛有一顆金子般的人類無法擁有的心靈之後,更是義無反顧地成為金剛背後的女人。原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並不是只會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也會在人與野獸之間存在。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制度化體制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IMDb—Top 250常年排名第一的勵志電影其實也體現了一種制度化體制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裡面有一句經典臺詞“監獄是一個奇怪的地方,開始你憎惡它,後來慢慢習慣它,再後來,就變得離不開它了。”電影裡還有有一個囚犯說“我每小時過25分才去上廁所,如果我不那麼做,那麼我會再忍一小時。有一天我發現上廁所不需要報備了,反而我尿不出來了。”監獄是令人討厭的事物吧,但在監獄裡最起碼還活著,日復一日習慣了監獄內體制生活,反而變得離不開監獄,也離不開監獄的制度,這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體制化的延伸。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前面幾部電影初步介紹了各類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不同體現,下面我們就大鵬的《大贏家》講講這部喜劇電影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怎麼體現的。

通常“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會經歷四大曆程:

恐懼、害怕、同情、幫助。由於《大贏家》的設定是一場搶劫銀行的演習,劫持者和被劫持者都知道這不是真的,所以一開始並不會體現出恐懼和害怕,但隨著劇情不斷推進“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開始慢慢的體現了出來。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除了大鵬扮演的嚴謹和杜源扮演的警察局長之外,所有人都把這個演習當做走過場,甚至銀行職員們因為演習能早半天下班而感到高興,但因為遇到了嚴謹這個“一根筋”,最終彷彿真的經歷了一場銀行搶劫案。嚴謹開始搶劫的時候第一時間發現了便衣警察老姚,並用滋水槍把老姚“爆頭”,便衣警察“光榮犧牲”,在由柳巖扮演的“內鬼”於海嬌按下銀行卷閘門之後好戲正式上演。

一開始銀行大堂經理周遊、職員邢雲株、小胖、保安和爺孫、孕婦等銀行顧客還是抱著走過場的態度,希望演習早點結束好各回各家,但是嚴謹做事就是很嚴謹,演習搶劫銀行還弄了個小本本計劃書,一切行動按照計劃進行。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最先對歹徒嚴謹屈服的是銀行保安。在銀行職員們還在抱怨的時候,保安漸漸的成為了嚴謹的小幫兇。可能是因為對演習感到有趣,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處於銀行最底層,整天被人頤氣指使,對這些高高在上的“正式職工”們心生不滿,所以第一個叛變,這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第一人,後面也是他在敢說真話的小孩之後第一個站出來說被擊斃的是行長的人。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其次就是便衣警察老姚。在第一時間被擊斃過後姚警官其實是不服氣的,還試圖從“英勇犧牲”的狀態中復活過來制服歹徒好結束演習,但還是被嚴謹對待演習的態度和其充分的準備所折服,因為自己真的配槍不能給嚴謹,折了一把紙手槍給他,且在最後還成為了麵包車的司機,這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第二人。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再接著就是一直對嚴謹這種嚴謹態度很不爽的職員邢雲株。邢雲株是這次演習被劫持者中最刺頭的一個,如果演習是真的,大概率這位人質是第一個被“殺雞儆猴”的。一開始從掛的“捆綁”的牌子,到“昏迷”牌子,再到最後“QJ”牌子,邢雲株心理漸漸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漸漸的屈服於嚴謹的這種態度和作風之下,變得配合,在後面成為保安之後第二個站出來說被擊斃的是行長的人,這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第三個人。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最終,因為越來越真實的被劫持感和嚴謹這名歹徒的個人魅力,所有被劫持的人質都成功的“斯德哥爾摩”了,成為了劫匪嚴謹的保護者和擁護者,哪怕在最後嚴謹和內鬼於海嬌沒有上車的情況下仍然配合著將車開出了警察的包圍圈,沒有給警察透露其實劫匪還在銀行內這一重大消息。

經過剛才的分析小夥伴們應該都已經感受到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威力了吧,這還只是一場演習,這樣的情況下都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所以如果是真正的搶劫呢?出現這種與劫匪統一戰線,甚至愛上劫匪的情況也就沒那麼讓人驚訝了。人相對於機器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除了會使用工具之外就是人擁有豐富的情感。但人承受恐懼的能力有一個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殘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甚至每一次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尤其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生活中也無所不在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電影中既然描述了那麼多“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那麼我們真實生活的社會中又是個什麼樣子呢?其實“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在生活中也是極其常見的。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第一種也是最典型的就是家暴。很多被家暴的女人並不會選擇離婚,而是在一次次的家暴中選擇原諒,還對施暴者存有一絲絲的僥倖心理。但更多的事實證明忍氣吞聲的妥協換來的卻是變本加厲的拳打腳踢,這類女人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患者,她們雖然沒有被綁架,但卻和被綁架的人一樣,對家暴她們的人產生依賴。瘋狂英語李陽的老婆Kim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廣大的女性同胞們記住了,家暴只有一次和無數次,要早日下定決心脫離苦海,因為“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存在,時間越久,對你的傷害就會越大,到時候就越難逃脫。

第二種就是被侵犯。很多被歹徒侵犯的女孩也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就像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寫道,房思琪在被老師侵犯後,想出的唯一解決之道是,“我要愛上他。你愛的人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此外,菲律賓和阿爾及利亞等國家至今仍保留的“嫁給QJ犯”的法律,目的就是為了中和“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創傷,但這裡我不提倡這種制度,女孩你要勇敢的站出來。

第三種也是存在於大多數人之中,就是上文《肖申克的救贖》中提到的制度化造成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這裡我們就用工作舉個例子。一份工作做久了,思維就會漸漸固化,惰性也開始被放大,就會形成一種“舒適圈”,到時候就不想再去或者甚至可以說是害怕去找一份新工作,適應新環境。那麼你原來的工作就真的很好嗎?就像劫匪不殺你,你就會感恩戴德一樣,大多數人工作真的只是為了生存下去而已,工作讓你得以生存,即使你不喜歡這個工作,但是你已經離不開它了,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大贏家》:喜劇外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真實體現

那麼無處不在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就真的那麼可怕麼,其實也不是的,我們還是可以克服它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核心觀點就是“人是可以被馴服的”,但人最珍貴恰恰是對於自由的嚮往,人心是拴不住的。小夥伴們,尤其是女性同胞們,我們要對家暴說NO,在被侵犯時更要勇敢的站出來

,歹徒的繩之以法才是最大的安全,也是擺脫“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最好的方法。

我是船長,讓你一個人在看電影的時候不那麼孤單,感謝小夥伴們的每一個閱讀、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