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離開奇葩說的舞臺,姜思達在《陷入姜局》的日常記錄中放飛自我,用《透明人》的短視頻採訪做“少數派報告”,如今他又做了一檔訪談節目。10月29日,騰訊新聞出品,姜思達工作室製作的《僅三天可見》上線。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節目名稱與時下大多數人朋友圈的權限設置暗合。每期節目都會用三天時間記錄一位明星的生活。在三天時間裡,“第一天用鏡頭感行事;第二天,鏡頭感加一些疲憊;第三天,愛咋咋。”,姜思達想要儘可能展現被採訪對象的不同方面。

看起來,這種設定有些概念化,但實際上這是姜思達憑藉個人直覺做的一次社交實驗。

“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的立意頗有新意。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僅三天可見》首期請到了微博話題女王謝娜,之後嘉賓還會有於正、週一圍、池子等頗具爭議的話題人物。姜思達深入嘉賓工作生活的不同領域,或暗中觀察,或面對面交流,或犀利發問。第一期節目,他就探討“如果放下人情和名氣,還有多少人會喜歡謝娜?”

一期節目看罷,確有驚喜。其中姜思達個人視角的發現和特定場景觸發下的別樣表達尤為引人注目。

“姜視角”的觀察、參與和表達

在不同的談話場合,採訪對象談及不同的內容,是理想的採訪狀態。而對高曝光度的明星來說,其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都曝露於公眾視野之下,各種問題基本上都以各種形式被問過了,想要挖猛料,很難。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採訪對象有不同表達?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採訪者通過其個人視角的二次發現不失為一種破題法。

彈幕中有人說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是低配版的《十三邀》,說得對,也不對。

一方面,因為這兩檔節目的觀點與個人觀察都深度綁定,姜思達的表達與許知遠“以偏見看世界”的主張頗有相似之處。採訪中,不管是提問的風格還是關注的話題,都帶有鮮明的個人屬性。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十三邀》許知遠與陳沖的第一次會面

另一方面,兩者恰因個性不同,採用的溝通方式不同,從而使訪談所碰撞出的火花有不同之處。

首先,姜思達的個人視角具有獨到的發現。比如,當謝娜錄製了很長時間的節目時,姜思達問她累不累,謝娜沒有回答,轉而要給大家唱歌。姜思達說自己明白,她就是不累。且在之後的節目中,他也進一步向觀眾表達,這便是謝娜被人喜歡的原因——永遠精力充沛。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其次,在《僅三天可見》中,姜思達不僅用個人的敏感細緻觀察採訪對象,同時,他還會把感受傳遞給對方,進而獲得反饋推動下一步思考。

比如,謝娜曾經支持深陷網絡罵戰的姜思達,雖然那時兩人並沒有什麼交情。但自此,姜思達視謝娜為“恩人”,對於採訪對象的別樣情緒也成為他的心結,因為怕這種心情會影響自己採訪時的判斷。

這種“彆扭”,放在一般的採訪者身上,可能算不得什麼問題,但姜思達不僅能夠敏銳感知,他還毫不保留地傳達給了謝娜。

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激起了採訪對象的表達欲。謝娜不僅解釋當時自己那樣做的理由,她還說出自己近期遭遇網絡暴力的經歷。在安慰姜思達的同時,還有效輸出了個人觀點。

特定場景觸發別樣表達

明星訪談多如牛毛,為了讓受訪者有不一樣的表達,特定場景的觸發必不可少。

就在昨晚,影星陳沖在微博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自己在和許知遠錄製《十三邀》時,他們在美國街頭有一場漫步對話。“今年四月他來舊金山,我們一起去了一家叫“綠蘋果”的書店,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是我在這座城市的聖所。”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陳沖微博所提及的書店,恰是引發她思考的契機,正是藉由這個特定場景,引發了陳沖對過往經歷的回顧,這也使得許知遠為觀眾探得更多。

此前,在微綜藝《女人30+》中,謝娜已經有很多觀點輸出了,話題涉及工作、婚姻、子女……對比來看,《僅三天可見》中第一天的工作場景和第三天的對話場景,謝娜表達的內容與她在《女人30+》中所說基本一樣,並無新鮮。

但節目第二天的拍攝內容卻格外搶眼,那是在一家咖啡館,謝娜懷孕時唯一工作過一次的地方。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在這裡,謝娜講述了自己從發現懷孕,不敢相信又剋制激動的心理活動,詳述自己和老公報告好消息時難以言表的喜悅。而此前所有網絡上的流言蜚語都融為她眼眶裡百感交集的淚。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懷孕生子”的話題藉由具象的表達,打動了觀眾。這是謝娜在整個節目中最為沉靜真誠的時刻,而這也正是來自於特定場景觸發的“魔法”。


一場為期三天的訪談實驗,如何讓明星再蛻一層“外衣”


從自我表達的《陷入姜局》到關注“邊緣人”的《透明人》,姜思達的個人視角已經逐漸成型。這次與騰訊新聞聯手的《僅三天可見》在精神對等的交流前提下,又加入了類似紀錄片的場景觸發,發掘了受訪對象的更多層次。

在每個人都能拿起攝像機的年代,訪談遍地開花。但新生代要看的是新訪談,《僅三天可見》或可自成一派,突出重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