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尋找自我之旅

電影《黑天鵝》是由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拍攝並且於2010年上映的一部驚悚片。這部電影由娜塔麗·波特曼、文森特·卡索、米拉·庫妮絲等主演,並且榮獲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

《黑天鵝》主要講述的是芭蕾舞演員妮娜,由於從小缺失父愛並且在母親極度扭曲的掌控欲下,她一直活著猶如一隻純潔無暇的白天鵝。但為了能演好舞蹈《天鵝湖》中的“黑天鵝”這一角色,她選擇掙脫一直以來禁錮的牢籠,聽從內心的聲音,最終找回自我。整部片子在密閉的環境中拍攝,導演倫·阿羅諾夫斯基用他慣用的詭異、陰鬱的鏡頭語言,讓《黑天鵝》被貼上了“驚悚”的標籤。在我看來,這是一部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找回自我之旅的電影。

《黑天鵝》: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尋找自我之旅

父親角色的缺失,讓她從小養成自卑心理

著名教育家格爾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特殊的力量。”英國教育家喬治·貝爾曾說:“一個父親遠勝100個教師。”父親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父親的存在會讓孩子擺脫對母親的依賴。父親在一個家庭中扮演男性力量的角色,給予子女無窮的力量和勇氣,教會孩子堅強和勇敢。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非常容易自卑,內心敏感且早熟、不合群、長期缺乏安全感, 易有受挫感和焦慮感。比如,張愛玲對胡蘭成飛蛾撲火般的愛,正是源自她骨子裡的自卑。而在電影《黑天鵝》中,妮娜是個從小就沒有父親,內心是個極其自卑的人。

《黑天鵝》: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尋找自我之旅

妮娜沒有朋友,生命裡只有兩件事:母親和芭蕾舞。每天生活都聽從母親的安排,從來不會有任何反抗。只要母親開心她可以無限忍讓。

她受了委屈或者遇到壓力,從來都不找別人訴說,只會自己坐在昏暗的角落哭泣。

她對自我在芭蕾舞方面的要求,簡直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甚至導演托馬斯都說:“你的每一個舞步都是完美,沒有任何差錯。”

面對她人的幫助,她總是拒絕甚至告誡對方不需要這麼做。莉莉看到她一個人坐在角落哭泣就去跟托馬斯說不該對妮娜要求這麼嚴格。妮娜知道後怒氣衝衝找到莉莉告訴她不該這麼做。

從她的種種行為,我們不難看出妮娜是個極其自卑敏且感的人。她在同行面前扮演溫和、好脾氣、不會閒聊別人八卦的角色;她在母親面前極力隱藏自己的需求,冷凍自己的情感;她面對自己的芭蕾舞事業,看起來是對完美的追求,但更多的是對缺憾的恐懼。美國學者羅伯特·斯蘭麗指出:完美主義者對“完美的渴望”和“缺憾的恐懼”都是極致的,他們往往渴望通過成功達到彌補缺陷。

所以妮娜一直渴望當上天鵝皇后,成為具有優越感的人,克服自己內心深深的自卑感。

共生型母親”是成了她靈魂的囚禁者

“共生”指的是兩種不同的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關係。在共生關係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20世紀瑪格麗·馬勒心理學家把“共生概念”引入人格領域,並且指出在親子關係中,這種共生關係是不健康的,並且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母親將自己的一切與孩子捆綁在一起,沒有邊界的生活。

很多對自己境遇不滿的母親,會將自己的孩子作為自己的一部分來看待,用孩子填補自己內心的需求感。恰恰是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將母親的情感和需求凌駕於自己的需求之上。唯有母親滿意,自己才是合格的孩子。在《黑天鵝》中,妮娜的母親一直反覆強調當初因為懷孕有了她而放棄了自己的芭蕾舞事業,因此妮娜從小把母親對芭蕾舞的遺憾當成是自己過錯,為了彌補母親的遺憾而對母親百依百順。

《黑天鵝》: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尋找自我之旅


28歲的妮娜,每天都吃母親準備好的早餐,穿著母親為她挑選的粉色衣服,自己屋內佈置都是根據母親的喜好,選擇粉色毛絨玩具和催眠音樂盒。

妮娜獲得“芭蕾舞皇后”稱號,母親買了一個蛋糕回來,她為了保持體態輕盈不想吃但看到母親生氣,便趕緊吃一小口。

甚至妮娜平時都不化妝,因為她的母親覺得這樣輕浮。

她沒有隱私,母親每天過問她的生活。沒有男朋友也沒有過性生活。

在母親的保護下,妮娜就是那隻單純、乖巧的白天鵝,扮演著乖乖女的角色,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本身的原始慾望。

從“白天鵝”到“黑天鵝”的一場自我找尋之路

妮娜28年入一日的生活,完全被一場演出打亂了。她為了能勝任當季《天鵝湖》的女主角,不得不讓自己從明媚陽光、單純、敏感的白天鵝變成野性、奔放、充滿誘惑的黑天鵝。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場角色的轉變,由一個能完美演繹出白天鵝的女孩搖身一變,成為充滿魅惑的黑天鵝。但其實這場轉變卻成了妮娜的自我找尋之路

電影一開頭就是妮娜的夢境。妮娜在舞臺上優雅地演繹著一隻白天鵝,突然自己身邊的黑衣舞伴變成惡魔與她糾纏。頓時白天鵝陷入恐慌,妮娜在與惡魔糾纏中掙扎而出,最終變成一隻白天鵝。


《黑天鵝》: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尋找自我之旅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指出:夢象徵性地滿足了被壓抑的慾望。人的本能衝動被抑制的慾望或者生命力等組成了潛意識裡的主要內容,潛意識中的慾望避開壓抑,通過偽裝的方式潛入意識變成夢境。從這個夢裡我們可以發現,尼娜內心是渴望掙脫母親一直以來的掌控。但是她因為缺乏父愛,內心自卑且軟弱的性格讓她對母親只有惟命是從。長期以來,自己的慾望(性慾)和衝動被壓抑,甚至制監人托馬斯給她佈置的罪業,就是回家自慰,享受快感。

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的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處於潛意識下自己的思想,代表人最本能的慾望;自我就是通過後天學習和環境培養出來的自己,處理現實事情;超我就是道德化和良心化驅動下的自己,理想化的自己。這三者密切聯繫,互相作用。

在電影《黑天鵝》中,我們不難分析出,妮娜的未開發的性慾和一直被壓抑的“本我”人格使她無法演繹好黑天鵝;母親的強勢管制讓她一直的“自我”人格被壓抑。想要把黑天鵝演好,她就必須讓自己掙脫母親的禁錮,實現“自我”與“超我”的融合。

這時候,妮娜開始與母親有衝突了。她把自己不喜歡的毛絨娃娃全丟了;不再允許母親隨意進出自己的房間;跟莉莉去酒吧,幻想自己和她做愛;甚至為了不讓母親進入自己房間而暴力地關門為此把母親的手也夾傷了。她這一切行為的背後,“本我”人格與“超我”人格的對抗。

雖然過程很迅即而暴力,甚至妮娜的母親都無法接受自己女兒的突然轉變,大聲問:“我的那個乖女兒呢?”“她不見了。”妮娜堅定地說:“我是天鵝皇后,你才是小咖。”

《黑天鵝》: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尋找自我之旅

妮娜說這句話的時候,她的“自我”已經完全甦醒了,她意識到自我的真正存在,也不再受母親的掌控,她要做那隻黑天鵝,有野性、有慾望 ,魅惑眾生。

影片高潮部分就是結尾處“黑天鵝”的破繭而出。妮娜在化妝間所進行“本我”與“自我”的終極對抗。當妮娜因為演出剛開頭的失誤,驚恐地回到化妝間,出現幻覺發現莉莉正坐在她的位置上準備接替她出演黑天鵝,這時候,競爭對手莉莉的形象突然變成她自己。鏡頭前有兩個妮娜:一個代表妮娜“本我”人格的黑天鵝,一個代表妮娜“自我”人格的白天鵝,她們在互掐和廝殺。

最終,妮娜在人格對抗中成為了黑天鵝。她完全找到了自我人格,並且將“自我”與“超我”融合。演出最後,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妮娜說了一句“perfect”。

《黑天鵝》:裹著“驚悚”外衣,內核卻是女主尋找自我之旅

電影《黑天鵝》是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將鏡頭聚焦在小人物芭蕾舞表演者妮娜的身上。為了《天鵝湖》的成功演出,妮娜了歷經與母親的對抗、自我內在人格的不斷衝突,終於戰勝了內心的自卑、釋放了自我的人格。最終不僅她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挖掘出真正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