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扒下水滴籌“外衣”

德雲社扒下水滴籌“外衣”

圖源自水滴籌沈鵬微博

德雲社與水滴籌,兩個看似並不相關的企業,卻在近日一同登上了熱搜。

事件的起因是,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因腦出血而住院,隨後家人在大病籌款平臺水滴籌發起百萬籌款。然而一系列的操作,卻因為德雲社的字樣與一百萬的金額引發熱議。

隨著吳鶴臣妻子、德雲社、以及水滴籌相繼在微博發表聲明,水滴籌的運營模式也因此受到質疑。

質疑一:救急還是救窮,平臺審核機制何在?

對於大病眾籌平臺,大眾的認知普遍是為家庭困難、看不起病的人提供幫助。這一點,水滴籌創始人沈鵬也曾強調過,在他看來,水滴籌的目的,就是為更多得了病看不起病的人提供幫助。

然而引發爭議的吳鶴臣,其背景與大病眾籌平臺的初衷並不相符。德雲社的工作背景,意味著在醫療保險之外,還有師兄弟等人能夠支持。在德雲社的聲明中,“德雲社和郭德綱本人將繼續向其提供一定程度的經濟援助”也證實了這一點。

至於家庭背景,吳鶴臣被曝家中有車又有房。其妻的微博客戶端顯示,在吳鶴臣生病住院期間,她更換了一臺手機。

這樣一來,水滴籌的平臺規則以及審核機制究竟如何,成為網友質疑的第一點。

IT鮮聞在查閱水滴籌相關新聞時發現,與吳鶴臣一般有著爭議背景的求助人,在水滴籌上並非個例。僅2018年,水滴籌便先後因王某雅、四川女大學生兩起事件而與“詐騙”相掛鉤。

其中,吳鶴臣與四川女大學生事件中,家庭條件與大眾印象中的“困難”尚且有段距離。他們或許有能力去負擔治療費用,只是在面臨“因病致貧”的結果時,他們更願意讓熱心網友來買單。

對於以上爭議,水滴籌相關人員表示,平臺審核信息沒有界定有車有房就完全不能發起籌款,但前提是要按照平臺的規定,去提交這些相應的證明材料。該人員還稱,平臺沒有資格去審核發起人的車產和房產,只能要求發起人公開說明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去做公示。

可以認為,在“救窮”之外,“救急”也是水滴籌對平臺用戶的態度。

但對於在平臺上獻愛心的用戶來說,“救急不救窮”雖然是一句經驗俗語,但這一情景往往發生在熟人社交中。在籌款平臺上,捐贈者更希望為真正有需要的人貢獻一份力量,而不是為“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買單。

隨著水滴籌與“中產階級”對用戶愛心的消費,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還能否通過水滴籌獲得幫助,也將畫一個問號。

質疑二:平臺盈利方式為何,是否涉及捐款抽成?

在吳鶴臣事件發酵後,其妻子關閉了水滴籌捐款通道。但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籌得147959萬元。在眾人熱議之下,吳鶴臣妻子所籌得的資金是為吳鶴臣所用還是退還給用戶,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

在水滴籌5月5日晚發佈的說明中,其提到,如發起人申請提現,平臺會公示,患者治療情況與款項用途,平臺將持續公示。

這也就意味著,儘管大眾對吳鶴臣的家庭背景是否符合眾人對平臺用戶的認知一事依舊存在爭議,但吳鶴臣家人依舊可以提現。

因此,網友也便產生了第二個質疑,即水滴籌盈利方式究竟是什麼,漏洞百出的審核機制是否是因為涉及善款抽成,從而放寬限制?

對於水滴籌來說,這一指責過於嚴苛。從誕生之日起,水滴籌便將“零手續費、零服務費”作為自己吸引用戶的一大利器。借用沈鵬的話就是,“一個有困難的人已經非常難了,他辛辛苦苦籌到的每一分錢都應該用到幫助他身上”。

至於盈利,水滴籌同樣走的是用戶變現道路。截止2017年底,水滴籌形成了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的三大業務。其中,水滴籌與水滴互助作為公益平臺,負責吸引用戶。水滴保則作為變現渠道,通過用戶購買相關保險而獲益。

但水滴籌放寬平臺準則,進而吸引用戶的說法或許存在。

水滴籌雖然形成了自己的商業閉環,變現之路卻不是一帆風順。據悉,直到現在,水滴籌都沒有擺脫虧損。從“救貧”到“救急”,在這之中,或許是水滴籌與沈鵬對中產階級的一次狙擊。

儘管吳鶴臣妻子在隨後的微博中解釋了自己的家庭情況,水滴籌也宣佈將對資金流向進行監管,但由此而爆發的“消費愛心”一說並不會就此結束。如何挽回自己的企業形象,讓愛心歸於真正有需要的人,是水滴籌接下來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