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荊州,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奪的焦點。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赤壁之戰”、“關羽大意失荊州”等等足以決定三國走勢的大事件,都與荊州爭奪戰有關

今天我們以“荊州爭奪戰”為切入點,談談孫權在三國戰場上左右逢源的“外交”鬥爭。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荊州古城門】

一、為何荊州會成為魏蜀吳三國爭奪的焦點

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江漢,交通便利,加之其地形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資料來自《地理位置與面積 .荊州市人民政府》)

從地理位置來看,荊州是水系交匯之地,這為它發展水運交通提供了天然的優勢,我們知道三國時,荊州便是以水軍強大聞名,這是有天然地理優勢的。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對劉備提及,只要他們佔據了荊州,那麼,他們便擁有了爭奪天下的主動權: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荊州地圖】

並且,荊州這地方又有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海拔在100~500米之間的山地做天然屏障,可謂是易守難攻。吳蜀政權只要能把這地方佔據了,作為防備曹操的關卡,那好處就實在太多了,曹操要想攻克這裡,無疑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行。

荊州物產豐饒,資源豐富,可以作為“帝王之資也

荊州是水系交匯之地,以平原為主,它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特點是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在15-22攝氏度,最冷月平均溫度也在0-15攝氏度,這種氣候非常適合農業生產。

按魯肅對孫權的說法來形容,就是: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打仗除了需要消耗兵器、戰馬外,糧食也是必不可少的東西,畢竟“民以食為天”。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魯肅劇照】

對於吳蜀政權來說,擁有了荊州,便等同於擁有了一處物產豐饒的小倉庫。

荊州內部劉表的兩個孩子之間矛盾重重,給了魏蜀吳可乘之機

荊州的地理優勢和物產資源是其吸引魏蜀吳三方爭奪的客觀因素,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的內部鬥爭,是促使三方下定決心爭奪荊州的導火索。

二、荊州爭奪戰中,“兩面派”孫權的三次外交聯盟:孫劉聯盟、孫曹聯盟、吳蜀再結盟

▶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抗曹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後,親率大軍南征,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當時,曹操需要面對的對手有三位,一是剛剛繼任荊州牧的劉琮,二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三是佔據江東的孫權

結果,荊州牧劉琮在戰鬥開始前,聽聞曹操來了,竟直接發起了投票“投降”的選項。

九月,曹操剛到新野,劉琮便直接帶著朝廷頒發的符節和手下一起去迎接:琮遂舉州降,以節迎操

劉琮這頓操作,把曹操手下搞懵了,這咋回事?

曹操“諸將皆疑其詐”,婁圭站出來對他們說:別疑神疑鬼了,人家符節都帶來了,這是妥妥真心誠意投降來了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三國赤壁之戰畫】

劉備知道劉琮的操作之後,“大驚駭”:“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氣憤之下,劉備棄樊南逃,前去尋找孫權結盟,一起抗擊曹操。

對於孫權而言,劉備的提議簡直太及時了,他力排眾議,讓魯肅為代表和劉備達成協議——組建孫劉聯盟打BOSS吧!

於是,這場由劉備和孫權雙方合作,為了抵禦曹操的同盟便這樣成立了。

縱然,一開始大家更看好曹操,但三方圍繞赤壁進行的大會戰,卻以曹操慘敗收場,這一戰的勝負,直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戰後,劉備奪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加之其從孫權處借來的南郡,便佔有了荊州五郡。

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還把妹妹也嫁給他,當然不是無慾無求,孫權希望藉此鞏固孫劉聯盟,讓自己能夠有時間消化赤壁之戰中獲得的收益,壯大自身的實力。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孫權劇照】

▶襄樊之戰,孫曹聯盟

孫權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長久以來,他都是三國中最被人低估的一位領導者。

北方在古代長久以來,都是經濟、文化、政治的中心,但歷史上像孫權這樣以劣勢打優勢,硬生生把曹操代表的北方勢力擋住的人,真沒幾個。

赤壁之戰後,曹操幾次派兵南下,打算一雪前恥。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軍攻打濡須塢,孫權派出水軍圍攻曹操,“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

曹操出師不利,打算困守不出,孫權便乘著輕船,進入曹操戰船的攻擊範圍內公然巡視對手,曹操見狀,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一幕,孫權成功勸退曹操,也讓曹操意識到“水軍我可能真懟不贏孫權”。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曹操劇照】

建安二十年,在暫時搞定了曹操後,孫權的目標就是如何擴展地盤、壯大自己了,他在差人滅掉廬江太守朱光後,就把目光移到了劉備“借走”的南郡上面,劉備不從,兩人脆弱的友誼小船就這樣說翻就翻。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這三郡,就是劉備佔據的荊州五郡中的三郡,可它們加起來也比不上南郡的戰略意義,孫權怎能甘心劉備借走不還呢?

道理講不通,孫劉之間,便想通過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但雙方之間越發激化的矛盾,卻被曹操蕩平漢中的消息瞬間化解了:“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於是,劉備因“懼失益州”,便“使使求和”: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劉備曹操孫權劇照】

劉備回四川后,和曹操在漢中打響了“漢中之戰”,而孫權也在合肥發起了“合肥之戰”。

“孫劉聯盟”在這次突發事件中,又一次證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只是其結果並不是雙方都滿意,其中劉備佔據漢中,孫權卻被張遼擊潰,險些喪命。

建安二十二年,主張維持“孫劉聯盟”的魯肅去世後,新上臺的呂蒙“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內地裡卻向孫權提議除掉關羽,奪回荊州

《三國志·呂蒙傳》:“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孫權心動了,為了得到荊州,他毅然決心解散“孫劉聯盟”,轉而和曹操結盟。於是,他“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重結婚。”

“孫劉聯盟”的解體,直接導致了襄樊之戰中,關羽腹背受敵的局面出現。

孫權趁著關羽圍攻樊城,被徐晃等人纏住的時機,派呂蒙悄悄聯繫對關羽不滿的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讓其裡應外合趁機拿下了南郡。

《三國志·關羽傳》: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關羽被俘劇照】

當孫權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的時候,曹操感慨萬千,對於這位自己敬重的對手,他下令以諸侯之禮安葬。

曹操以功論賞,“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孫權這算是獲得了官方認證,從此,荊州就是你的地盤了!

▶夷陵之戰後,吳蜀再結盟

關羽之死,給劉備和張飛造成了極為強烈的打擊,兩人決定出兵伐吳!

孫權為了避免同時和劉備、曹魏政權開戰,他向剛稱帝的曹丕發出了請求成為藩屬的請求。

曹丕大喜,寫下聖旨傳告天下:望風影附,抗疏稱藩,兼納纖絺南方之貢,普遣諸將來還本朝,忠肅內發,款誠外昭,信著金石,義蓋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其上故驃騎將軍南昌侯印綬符策。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後命

免除了曹丕這個後顧之憂後,孫權派人接觸劉備,請求議和,正在氣頭上的劉備十分憤怒,怎麼肯和他議和呢。

於是,孫權以陸遜為大將,命他迎擊劉備。

陸遜和劉備兩人在夷陵展開決戰,夷陵之戰的結果,《傅子》記載: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曹丕】

曹丕得知孫權的戰績後,內心開始懷疑起孫權歸順自己的目的,他派出都尉趙諮出使東吳,替自己探查情況。

趙諮歸來後,曹丕把他喊過來,詢問其出使的見聞:“你覺得孫權是怎樣一個人?”

趙諮回到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你繼續說。”

"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聽完趙諮的評價,曹丕意識到自己有些輕視這位對手了,他下旨孫權,讓他把自己兒子孫登派到京師來任職,想以此控制孫權。

孫權“以登年幼,上書辭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陳謝,並獻方物”,曹丕看到孫權的態度,更加認識到他不是真心實意歸順。

於是,曹丕派出三路大軍兵臨東吳,藉機給孫權施加壓力,好逼迫他徹底臣服: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孫權劇照】

曹丕派人告訴孫權,只要你把兒子交給我,那便可證明你的忠誠:若君必效忠節,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如大江

曹丕的威脅促使孫權口頭上一直與他扯來扯去,但行動上雙方該打還是在打,這種僵持的局面在吳將朱桓於中路濡須擊敗曹仁軍後被打破,曹魏只得退軍。

但孫權知道曹丕的退去只是暫時的,下一次自己所面臨的壓力只會更大,他明白自己是時候和蜀漢討論再結盟的事情了。

當時蜀漢政權的當家人是諸葛亮和劉禪,諸葛亮對於和吳國結盟抗擊曹操的提議很中意,他讓鄧芝做外交官,帶著“良馬二百匹,蜀錦一千端”前往東吳,商量結盟的事情

黃武二年,孫權和曹魏政權正式斷絕關係,開啟了第二次的孫劉結盟

三、“廣積糧,緩稱王”,荊州爭奪戰中,孫權陣營的外交目的

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孫權的外交政策同樣遵循著這種原則。

▶藉助魏國或蜀國勢力牽制、削弱另一方,好使自己在亂世中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

魏蜀吳三國按國力來算,魏國佔據了東漢十三州中的九州,蜀吳兩國與之相比,只能算是小國。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魯肅的《塌上對》,都提出了很重要的一條戰略方針:“廣積糧,緩稱王”。

這句話換一種說法,便是:猥瑣發育,穩住,別浪,我們能贏!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穩住~】

具體落實下去,魯肅的意思就是讓孫權結交好劉備,大家一起共同抗擊曹操,只有這樣蜀吳陣營才有可能抗住曹操的壓力,維持住三國鼎立的局面。

不過,自從魯肅去世後,呂蒙的策略就更加激烈,他認為與其和劉備聯合抗擊曹操,不如和曹魏一起打崩蜀漢,自己趁機撈好處,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是真的強大!

▶為了奪取荊州,好以此為跳板,實現自己平定天下的野心

魯肅的《塌上對》,提出孫權未來要以荊州為跳板,作為自己平定天下的關鍵一步棋,這點恰好和諸葛亮不謀而合。

二位同時代的頂尖謀士,都意識到荊州這塊地方太重要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魏蜀吳三國在爭奪荊州時,那是寸步不讓。

荊州這塊肥肉,是蜀吳兩國矛盾的焦點,它間接導致了孫劉聯盟的解散,這才有了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敗戰之事。

孫權和劉備這兩位陣營領袖站在各自的角度來看,都有道理,正如呂蒙所言,“目標一致”的兩個人在平定天下這條路上又怎麼可能真正成為朋友呢?

魏蜀吳之間王者只有一位,荊州是吳蜀雙方一開始就看上的戰略目標,所以,它們之間的結盟如果沒有曹魏在外施加壓力,崩盤是遲早的事情。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魏蜀吳三國鼎立】

總結

三國是一個很精彩的時代,提起它,我們隨口都能說上幾位自己熟悉的人物,比如文武雙全的曹操、忠肝義膽的關羽、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憂國憂民的劉皇叔……

今天,我們以“荊州”為切入口,聊了聊東吳政權的外交策略,希望可以藉此讓大家更加了解這一時代。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1】《地理位置與面積 .荊州市人民政府》

【2】《三國志》

【3】《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