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就已攻下的北越之地,歷經數百年,為何始終不能完成歸化

公元前221年,秦國通過兼併戰爭,完成了對古老中國的統一,並建立了適用於全國的封建管理制度,整個社會進入封建時代,而此時位於東南半島的越南還處於原始的奴隸制部落狀態。

秦漢就已攻下的北越之地,歷經數百年,為何始終不能完成歸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一統天下後,將開疆拓土的視野瞄準了南方,他派遣大將帶領精銳軍隊攻入當時的百越地區,其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地區,輕鬆攻下後,將三地分別設置為南海郡(今廣東)、桂林郡(今廣西)、象郡(今越南北部地區)。

但秦朝當時在完成統一戰爭後沒有多久的時間,便陷入殘酷的國內戰爭中,對於北越地區的治理陷入無人管理的現狀,當時進攻北越的軍隊大多來自北方,難以適應南方地區熱帶的高溫和溼潤天氣,大量士兵因此生病,軍隊在失去後方支援後,很快便功虧一簣。

秦漢就已攻下的北越之地,歷經數百年,為何始終不能完成歸化


及至漢朝時期,原先秦朝任命在當地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趙佗及時向漢朝稱臣並選擇了歸順漢朝,漢朝在初期的歲月中,選擇韜光養晦並沒有對兩廣北越一帶用兵,因此實際上趙佗在得到漢朝的分封之後,成為事實上的兩廣和北越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但當時趙佗的統治中心主要位於今天的廣州,其政權被稱為南越國,其通過與漢朝的商業貿易,引進了鐵器、金屬、牛馬等生產工具,使當地的社會結構得以向中原地區的生產方向變革。

秦漢就已攻下的北越之地,歷經數百年,為何始終不能完成歸化


但南越國與漢朝的關係當時並不穩定,因此其貿易也時斷時續,受這種情況影響,趙佗所統治下的以廣州為中心的南越國實際上對於北越地區的統治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甚至是連最基本的社會形態都沒有任何改變。

從秦朝攻佔北越地區開始,趙佗統治下的北越一直都是保持著原始的奴隸制形態的家長制奴隸佔有制社會,其整個社會的直接統治者不是趙佗,也不是趙佗委派的各級官員,而是一個個奴隸主。

秦漢就已攻下的北越之地,歷經數百年,為何始終不能完成歸化


在秦漢—趙氏王朝—北越奴隸主的關係中,實際上是一種秦漢與趙氏王朝的藩屬關係,趙氏王朝與北越奴隸主間形成的是一種代理人關係,既北越奴隸主行使實際的管理權,他們享有對北越地區百姓的剝奪權,並依靠這種權力以進貢的方式到趙氏王朝,以換取其作為地區合法代理的權力,趙氏王朝再依靠這些進貢去取得秦漢對其王朝的認可。

經過如此的周折之後,我們曾經所熟知的秦漢邊界南至南海的說法實際上僅僅只是一種象徵而已。

秦漢就已攻下的北越之地,歷經數百年,為何始終不能完成歸化


而正是因為這種關係的存在,加上當時的交通和社會生產力的低下,作為封建統治基礎的里長保甲制度並不能滲入進北越的各個村社之中,他們所依靠的仍然是奴隸主的層級統治,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當秦漢的生產方式已經前進到牛耕、鐵器時代時,北越仍然停留在落後的刀耕火種時代,而作為當地直接控制者的奴隸主們也並不關心生產方式的改變。

在奴隸主看來,他們更關注於以納貢為剝削方式的自身地位的維護,正是在這種鬆散的控制體系,加上內外有別的生產生活方式,致使秦漢在攻佔北越百年之後,當地依舊不能像其他地方一樣順利歸化。

秦漢就已攻下的北越之地,歷經數百年,為何始終不能完成歸化


這實際上是一種關於生產力與文化不能及時推進到征服地區,導致新徵服地區與原生地區巨大差距,從而致使隔閡加大,離心力不斷加速所導致的形式統治的出現,實際上,秦漢這種情況只是開端,隨著歷史車輪的向前滾動,及至唐元明清,無論是北越還是高麗,這種隔閡最終導致一個脫胎原文明的新生文明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