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魏延乃是蜀漢後期比較重要的軍事人物,他在世之時,幫助劉備鎮守漢中,一直阻擋曹魏兵馬的進犯!他採取的戰略便是多建立根據點,一旦敵人攻擊其中一個據點,另外的據點便迅速反應,同時派出援兵,這種戰略就有點類似“長城阻敵法”。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何為“長城阻敵法”呢?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便已經在修築長城,修長長城的目的其實就是防禦外族入侵,而且製造手法極其高明,城牆每隔段距離皆有防禦點,而且製造工序也較為複雜,總之一個防禦點,可以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種效果。

然而魏延採取的戰略,就非常類似長城的修長原理,只不過他的這個戰略沒有長城這般雄偉而已。魏延自從跟隨劉備以來,無不用心工作,特別是在入川之戰中,他是表現極為突出。當然,這一點劉備也是看在眼中。因而,後來才把鎮守漢中的大任交給了魏延。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漢中乃是連接北邊曹魏的地域,曹操乃是劉備最重要的敵人,防備曹操遠要比防備孫權要重要得多!因而,漢中守將必須是德才兼備而且要勇猛異常才可以!魏延,這個人恰好符合劉備的用人標準。因為魏延這個人很像關羽,不管是皮膚,還是武藝,皆有幾分相似。史料記載:"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這是對魏延的記載,你說說這個長相是不是跟我們的關二爺有8、9分相似。

難怪,劉備用魏延鎮守漢中。當時,手握重兵把管荊州的關羽,竟然沒有持反對意見!(當時很多跟劉備混的將領都是以為要用張飛去守漢中的,就連張飛自己都沒有想到,鎮守漢中這個任務,竟然給了這個姓魏的小子。)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不過,從後續的歷史走向來看,劉備當時用魏延去守漢中,這個決定似乎沒有錯。魏延在職之時,也是恪盡職守,沒有讓一個魏兵進入劉備的地盤。能做到這一點,這也確實是人家魏延的功勞。守好漢中,就是蜀漢的功臣了嗎?可能最終的答案讓魏延做夢都沒有想到…

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受阻。然而,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是油盡燈枯,但是孔明臨死之前卻下令讓馬岱斬首魏延。孔明的理由就是魏延日後定會造反!如不早除,必將成為蜀漢最大的老鼠屎。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魏延真的是反叛之賊嗎?這一點,史料可以給他佐證。《三國志》作者陳壽先生曾在記載之中表明:“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此話何意呢?顯然,魏延絕對不是反叛之賊,只是迫於保命而選擇南還,但是他卻很想殺掉楊儀,以此來洩心頭之恨。這一點,從《三國志》和《魏略》的記載都可以表明。

事實證明,魏延絕對不是蜀漢的反叛者,他也不會反叛蜀漢。看來諸葛亮臨死之前的安排確實是多餘的,但是這個事情的真相卻不是我們想的這樣。魏延,被反叛的罪名,被滅三族。他自己也被馬岱所斬,連個全屍都沒能留下。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知道事情真相的莫過於姜維,姜維道號“幼麒”,他的洞察能力,絕對不在孔明之下,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都曾經輸在過他的手下。但是偏偏讓人意想不到的卻是,姜維明明知道魏延是冤枉的,而且還是被自己的恩師冤枉。那麼他為何不為魏延平反,站出來給魏延說話,為魏延出頭呢?其實真實答案關羽是最清楚的!

為何說關羽最清楚呢?很簡單,無論是魏延的相貌,還是脾氣,都像極了關羽。歷史上對關羽的評價大概是說他“剛而自矜,能夠善待士卒,然後呢?睢不起同事!”歷史上對關羽的評價,同樣對於魏延仍然也是有用的。關羽瞧不上與他打成平手的黃忠(關羽同事),在荊州期間亦或是跟隨劉備轉戰天下時,關羽都能夠做到善待士卒。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然而魏延呢?同樣的,他也可以善待士卒,因為如此他才可以鎮守漢中,所有兵士都聽眾他的調遣。然而,他卻與搞參謀的同事楊儀不和。即便是諸葛亮親自勸阻,都無濟於事。最終呢?魏延還是吃了大虧!雖然說沒有反叛之心,但是卻與楊儀所率領的兵馬交戰。只要一戰,便是有嘴也說不清楚的事情,最終弄得個被滅三族的下場。

同樣的,如果站在姜維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了。一來,諸葛亮不能阻止魏延與楊儀鬧矛盾,當然他姜維同樣的不行!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二來,姜維此時的地位與號召能力,遠不如魏延。如果他此時站出來,無異於自取其辱!而且還有可能與魏延交戰,來個二虎相爭!如此分析,姜維寧願選擇坐山觀虎鬥。

說白了,魏延與楊儀二人一個不善於搞好同事關係,一個小肚雞腸,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如此這般豈能成就大事。


魏延從無反叛之心,為何姜維不給他出頭?答案關羽最清楚


由此推論,在姜維眼裡,魏延、楊儀此二人,皆是不可同列之人。因此,他才置之不理。對於這個話題,朋友們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文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