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奇葩官制:蘇軾當了武裝部副部長,卻為啥無兵無權無工資

北宋的官制,在歷朝歷代中最為奇特。

太守、知州、知府,你不是不覺得都差不多?

NO!

在北宋,流行的是正印官員不幹正事,朝廷一般會實際委派別人代替行政。這就是所謂的差遣制。哪怕朝廷給你下了正式任職命令,只要不附加確認你是實際行政官員,你就只能頂著一個空頭官帽啥事也管不了。

一代文化巨咖蘇軾就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宋朝奇葩官制:蘇軾當了武裝部副部長,卻為啥無兵無權無工資

一、“三無”官員蘇軾

關於蘇軾的人生經歷,烏臺詩案對蘇軾影響非常大。

因為烏臺詩案,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那段時間蘇軾過得並不是太好,官職級別低了,薪俸也大幅下降,和被流放沒啥區別。

有人不免會疑惑:不是還有官銜嗎,蘇軾當時是團練副使?怎麼能說是流放呢?

恰恰就是這個官銜,一些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讀者,會產生誤會。

太宗被知州代替,還能理解,團練使不是管軍的官嗎?黃州團練副使,不是相當於武裝部副部長之類的官嗎?這種小官還不能直接管理政務?

還真不能。

咱先不說具體原因,先看一段電視劇的描寫。

前段時間火過一陣子的電視劇《知否》,也有過一段關於團練使的梗。

話說皇宮發生政變,兗王殺害邕王,把在皇宮中的官員捆在皇宮中,逼迫宋仁宗讓位。

盛明蘭和宮女蕊初逃出宮去搬救兵。


宋朝奇葩官制:蘇軾當了武裝部副部長,卻為啥無兵無權無工資

小宮女初蕊被叛軍所扔的暗器擊中後頸血流不止,奄奄一息之際,告訴盛明蘭去禹州找趙宗權,讓這位宗室王爺兼禹州團練使來保駕平亂。

後來盛明蘭找到趙宗權,趙宗權果然帶著禹州的兵馬進宮平息叛亂。

《知否》劇的製作挺用心的,服化道都是上乘之選,但是在團練使這個官職的理解上,卻出現明顯瑕疵。

什麼瑕疵呢?

第一,北宋的王爺絕不能指揮禁軍發動兵變。宋朝禁軍,尤其是殿前軍是分成八個部分的,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官。這是當年宋太祖定下的規矩,因為他自己就是以殿前禁軍的總指揮身份,發動禁軍搞了一場黃袍加身的好戲。所以他即位後不斷把殿前禁軍的指揮權一分再分。

第二,團練使根本無力指揮兵馬。趙宗權從禹州跑到開封,也只能是一個光標司令。

類似的錯誤,《水滸傳》中也發生過。

朝廷曾經派過好幾批兵馬去打梁山,其中有四人就是以團練使的身份,帶著軍隊去征戰。分別是百勝將韓滔、天目將彭玘、聖水將單廷珪和神火將魏定國。

但是《水滸傳》也搞混了宋朝的官制,把團練使想成了一個州府的軍事負責人。

二、團練使為何變成“三無” 官職

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要追溯一下團練使的前世今生。

團練使最早大面積出現的時間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全稱是“團練守捉使”,簡稱“團練使”。

當時的團練使是正式的地方軍事負責人。小至一州,大至十數州的軍事長官,一般稱為(某州)團練守捉使,或(某幾州或某道)都團練守捉使。

那個時候的團練使,才和《水滸傳》描寫的一樣,手下有兵,說打就打。

宋朝奇葩官制:蘇軾當了武裝部副部長,卻為啥無兵無權無工資

其實在武周時期就有所謂團練使,但是數量不多,基本是臨時設置的。主要職能是組建與訓練團結兵,基本上類似地方武裝部部長。

團結兵是一個專有稱呼,和唐朝的正規軍不一樣,類似地方警備隊,有很強的民兵色彩。

後來唐朝衰落,不少地區的團練使由地方行政長官兼任,大多變成割據軍閥。

所以團練使級別也逐漸變高,到了五代團練使可不只是原來的武裝部部長那麼簡單了,比如後梁末帝貞明三年(917年)四月,“以前密州刺史張實為潁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成為一個州的團練使,相當於掌握那個州的實權。

正因為地位變高,團練使逐漸帶有了一定的榮譽色彩。有時皇帝為了表示對大臣的獎勵,就把團練使作為一個大官的兼職,比如某位猛將是朝中官員,也可以加一個兼某州團練使。

這樣不僅工資增加了,還有榮譽性的認可。

但是正因團練使有割據的潛在危險,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政權就開始進行改革,削弱團練使的職權。

北宋初年,全國完成統一,又實行廢支郡”“直屬京”,對地方官制進行改革。

包括團練使在內的一些地方官職,比如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這些地方軍政長官逐漸被邊緣化,他們的的行政、財政、軍事、人事、監察等各項職權被架空。

比如刺史的權力逐漸被知州、通判瓜分,防禦使被兵馬部署、兵馬鈐轄、兵馬都監、兵馬監押等瓜分。

所以在宋代我們可以發現在太祖、太宗朝還相當常見。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這些官制還是實職。但是到太宗末真宗初時,開始急劇減少。最後變成了那種名譽性官職。

所以在北宋大部分時間,團練使僅僅是個榮譽性官銜

三、光桿司令蘇軾

歷史上宋英宗雖然當過團練使,並且常被稱呼為十三團練,但是不代表他就是真正的團練使。因為沒有證據表明他離開過開封,宋朝對近支宗室的權力限制很大的。


宋朝奇葩官制:蘇軾當了武裝部副部長,卻為啥無兵無權無工資

不要說能發動兵變了,就是實際管兵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編劇和導演雖然看過不少關於官制的書,卻搞成了歷史穿越,把北宋的團練使當成了中唐或者五代那種團練使。

此外還有個事要說明一下,大文豪蘇軾當的這個團練副使,和上文中的團練使一樣,團練副使雖然理論上是團練使的副職,但是當時團練使已經是那種只是標定身份的官職了,團練副使可以想見也是如此,而且宋朝常用團練副使以安置貶降官員。

往往會加個責授予,而且不給工資不管事(因為是犯官)。

所以蘇軾在黃州基本是是沒有職權,也沒有工資而且只能在黃州周邊活動,僅僅只有很有限的實物補貼。

所以蘇軾在黃州挺悲催的。

但是蘇軾的心態很好,在黃州期間更是留下許多流傳千古的詩詞。這些詩詞中無不體現蘇軾的豁達與樂觀,這也是蘇軾詩詞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