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的遺言,說不要傷害百姓,不過是虛偽無恥的謊言

清朝入關之初,順治二年(1645年)的時候,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曾對臣僚說:“崇禎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虛功冒賞,文官貪贓壞法,所以把天下失了。”多爾袞的死對頭順治皇帝在這位皇父攝政王死後,自己親政了,也曾跑去崇禎的思陵拜謁,竟然大呼道:“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

順治管崇禎叫大哥,不知道這輩分是怎麼論的?這則記述取自於李清的筆記史料《三垣筆記》,可信度姑且存疑。但是在後來順治十四年(1657年)的官方文書《諭修明崇禎帝陵詔》中,順治皇帝對崇禎的評價非常之高:

原彼當年孜孜求治,宵旰不遑,祗以有君無臣,薄海鼎沸,洎乎國步傾危,身殉社稷,揆諸正終之例,豈同亡國之君?

在順治的評價中,崇禎皇帝是個宵衣旰食的勤政皇帝。只不過是手下大臣沒用,都是一群王八蛋加蠢蛋,即所謂的“有君無臣”。

崇禎皇帝的遺言,說不要傷害百姓,不過是虛偽無恥的謊言

崇禎自殺處

後來,順治皇帝在其他場合還反覆講過對待崇禎的歷史評價問題:

莊烈憫皇帝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無臣,孤立於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逮逆渠犯闕,國勢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

順治十六年(1659年),大學士金之俊擬撰《皇清敕建明崇禎帝碑記》,代表清廷對明朝滅亡和崇禎君臣做出歷史決議:

豈非天之所廢莫能興之,而人謀不臧,適任其咎者耶!考史傳所載,凡未季亡國之君,覆車之轍,崇禎帝並無一蹈焉。乃身殉宗社,不引天亡之言,亦烈矣。嗟乎傷哉!有君無臣,禍貽邦國,竟若斯哉!此明代往事之可為痛哭流涕者也。


崇禎皇帝的遺言,說不要傷害百姓,不過是虛偽無恥的謊言

崇禎皇帝

順治朝廷的立場非常清晰,崇禎皇帝非常冤枉,沒有幹一件亡國之君的事情,卻攤上了亡國的倒黴運,是個“背鍋俠”。大明朝為何會滅亡呢?順治的答案還是那四個字,“有君無臣”!

“有君無臣”從明朝滅亡開始,就是流傳在明遺老群體中的一個話題,似乎很多人都認同崇禎的明君,群臣誤了大明朝這樣的說法。其實在崇禎初年,就有官員發過“有君無臣”的抱怨。

崇禎元年,山東道監察御史鄧啟隆上疏彈劾內閣諸輔臣:“票擬前後二、三,難以彰信,召對無所可否,未能擄忠,扼腕於有君無臣之可惜。”諸如此類的還有劉宗周,在其《敬陳聖學疏》中也說,“然能不益重其有君無臣之嘆,此臣所以腸一日而九回者也。”

如果將這種論調放在崇禎初年,大明大局還沒有顯露必敗徵兆的歷史語境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人說“有君無臣”,表面上是在抱怨朝廷重臣高官,其實潛臺詞還是在委婉批皇帝本人,畢竟在那個環境中,誰敢去直接說病根在皇帝本人呢?

明朝滅亡之後,還有不少遺老對那位亡國之君抱有深深同情和好感,曾與陳子龍等人共同創建幾社的夏允彝就認為“烈皇帝之英敏勤政,自當中興,而卒致淪喪者,以輔佐非人也”。張岱甚至把崇禎抬高到古代聖君的高度,“古來亡國之君不一······嗟我先帝,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

崇禎皇帝的遺言,說不要傷害百姓,不過是虛偽無恥的謊言

走投無路的崇禎

這種論調的基本邏輯就是皇帝是好皇帝,大臣都是混賬王八蛋!在絕對皇權體制下,把皇帝的責任全部豁免掉,這樣反思亡國原因,完全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擁有絕對權力的人是皇帝,卻在抱怨臣下都是無能王八蛋,那麼又是誰把這一群王八蛋放在關鍵位置上的呢?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反思這個問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解讀漢末君臣的時候曾經借題發揮,說“惜天下之不治者,日有君無臣。誠有不世出之君矣,豈患無臣哉?”既然皇帝是曠世明君,又怎麼會導致朝臣沒用能人呢?說到底,還是皇帝沒用用人的本事,並非是什麼明君!

相較於借古諷今的王夫之,史學家談遷就更加直接了,他說:

先帝之患,在於好名而不根於實,名愛民而適痛之,名聽言而適拒之,名亟才而適市之。聰於始,愎於終,視舉朝無一人足任者,柄託奄尹,自貽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與桀、紂、秦、隋、平、獻、恭、昭並日而語也,可勝痛哉!

這哪裡還是張岱筆下的“中興令主”,簡直就是一個完全沒有執政能力的昏君嘛!即便是張岱,在文字中也多少流露了對崇禎的不滿:

先帝用人太驟、殺人太驟:一言合,則欲加諸膝;一言不合,則欲墮諸淵。以故侍從之臣,止有唯唯否否,如鸚鵡學語,隨聲附和已耳。


崇禎皇帝的遺言,說不要傷害百姓,不過是虛偽無恥的謊言

崇禎自殺

剛愎自用,朝令夕改,而又嗜好殺人的皇帝,哪裡又是什麼明君呢?在這樣一個只願意聽好話,聽不得逆耳之言的皇帝手下工作,誰又敢說真話呢?只能“鸚鵡學語,隨聲附和”,否則就可能丟了項上人頭啊!

清朝多爾袞、順治皇帝那些人真的不知道崇禎是什麼貨色嗎?當然知道!那為什麼又要大肆宣揚崇禎是明君,大明諸臣誤國呢?籠絡漢族士人的人心是一層考慮,另一層考慮是樹立明朝大臣是混蛋的反面典型,教育清朝的官員們安安份份地做朝廷的好乾部,乖乖聽皇帝話,別學前朝的壞榜樣!

康熙皇帝繼承了父親對崇禎的官方定調評價,說“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時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除此之外,康熙還用意頗深地大談明末黨爭問題,“明末朋黨紛爭,······惟以門戶勝負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總而言之,清朝皇帝談崇禎朝廷的“有君無臣”,更多的用意是在敲打清朝官員,強化皇權的控制力。

崇禎皇帝的遺言,說不要傷害百姓,不過是虛偽無恥的謊言

順治

《明史》中一直有個傳說,說是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自盡於煤山那天,留下了一封絕筆: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這個所謂的“絕筆”為崇禎皇帝贏得不少同情分,很多人都以此為據,論證他是個好皇帝,愛惜百姓,自己勇擔責任。其實,仔細想想,如果這真是崇禎的遺言,更加說明這個皇帝壞透了!臨死之前還說“皆諸臣誤朕”,明顯是不想承擔任何歷史責任,反而還想撈取身後令名,讓滿朝文武去背鍋。再說什麼“無傷百姓一人”,李自成的大軍不都是被大明暴政逼得起來造反的百姓嗎?“三餉”的濫徵又是誰幹的呢?說什麼愛民,其實都是騙人的鬼話!

在中國皇權體制下,皇帝是絕對權力的擁有者,既沒有封建諸侯的“下克上”式的制衡,也沒有神權的約束。如果政治發生大危機,社會出現崩潰,社稷進而覆滅,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責任者,而不能甩鍋似地說什麼“有君無臣”之類的無恥讕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