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人類為擺脫肆虐的瘟疫,並不斷進行“衛生革命”。因為黑死病,1348年歐洲一些地方開始建立臨時性的衛生局;1377年開始歷史上第一次海港檢疫;1500年起衛生局陸續變成了永久性機構,有了隔離制度,“隔離”這個詞現在我們也不陌生了;18世紀開始注重基礎衛生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如改進上下水道、重視垃圾處理、強調洗手、普及肥皂、注意消毒、使用抗生素……


流感、天花、霍亂、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的四大瘟疫,現在的新型冠狀肺炎屬流感類。

黑死病(也稱鼠疫)是其中最烈性、最致命、最神秘的瘟疫之一。在人類有記錄的2000年中,曾爆發過數次黑死病,奪走了幾億人的生命。

因為黑死病的嚴重性和對人們帶來抹之不去的陰影,歐洲很多城市都興建了黑死病紀念柱或紀念碑,下面就介紹一下這種特殊的建築。

大嘴說黑死病紀念柱

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紀念柱

在奧地利維也納,有一座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的黑死病紀念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中歐巴洛克藝術表現力最高端的最傑出例子之一”。

1679年,黑死病肆虐,幾乎奪走了三分之二維也納人的生命。為了紀念死於鼠疫的受難者,奧地利皇帝利奧波特一世下令建造一座紀念柱,祈禱瘟疫永不再來。

最初只是木頭柱,幾年後用大理石重建,並於1693年落成。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維也納的黑死病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紀念柱頂部的聖三一雕像

紀念柱的底座很大,裡面還有一座小教堂。底座表面是精美的浮雕,描繪了神創天地、與病魔鬥爭和最後的晚餐等情景。

中間一層的雕像表現了利奧波德一世摘下皇冠,半跪著向上帝虔誠祈禱,為他的臣民祈福。

再向上的柱身上雕有象徵鼠疫病防護神的九名天使,作為連接上帝和人類的橋樑。

柱頂是金燦燦的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雕像。

這座超過18米高的紀念柱是巴洛克風格的典型代表,竣工后帝國的很多屬地都仿建了相同主題的雕塑。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皇帝為臣民祈福的雕像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柱身上的天使雕像

世界文化遺產的紀念柱

捷克的奧洛穆茨(Olomouc)有一座三位一體紀念柱。1714年至1716年,黑死病襲擊摩拉維亞的黑死病,1716開始興建紀念柱,用了近40年時間,直到1754年才建成。

紀念柱為巴洛克風格,高35米,直徑17米。柱身上有51座精美繁複的雕像和浮雕,由著名雕塑家瓦茨拉夫·倫德爾、昂德黑·扎內等創作。

頂端除聖父、聖子、聖靈三聖之外,還有匈牙利女王瑪麗亞·泰瑞莎及其丈夫的雕像。周圍有雕刻精緻的巴洛克式西澤噴泉和希臘神話中大力士海格勒斯噴泉。

2000年,紀念柱連同噴泉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奧洛穆茨三位一體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奧洛穆茨紀念柱俯視圖

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紀念柱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城堡山的聖三一廣場上,也有一座三位一體的黑死病紀念柱。

紀念柱上面刻有聖父、耶穌、十字架等,極為精緻。周邊還有馬伽什教堂和漁人堡等知名建築,曾專門寫過關於漁人堡的文章。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布達佩斯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紀念柱旁的馬伽什教堂

斯洛文尼亞的紀念柱

在斯洛文尼亞的馬裡博爾(Maribor),市政廳廣場上有一座紀念1680年戰勝黑死病的紀念柱。紀念柱初建於1681年,1743年德國雕塑家約瑟夫·斯特勞布主持重建。

白色方形的大理石基座,矗立著科林斯柱,頂端是加冕十二顆星的聖母雕像,柱身上是為災情祈禱的居民像,這是斯洛文尼亞巴洛克藝術的最佳代表。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斯洛文尼亞的紀念柱

奧地利艾森斯塔特的紀念柱

在奧地利的艾森斯塔特(Eisenstadt),有一座建於1713年紀念柱,這是一根細長的科林斯柱,柱子頂端是三位一體的聖像,柱身周圍裝飾著金色的月桂樹的枝幹,底部是聖彼得、聖約翰等聖人塑像。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奧地利艾森斯塔特的紀念柱

捷克克魯姆洛夫的紀念柱

捷克著名城市克魯姆洛夫(CK小鎮)的黑死病紀念柱,位於斯沃諾斯基廣場中,建於1714年,1843年又建了一座大理石噴泉。石柱雕琢精美,柱頂的聖母瑪麗亞雕像,柱底部為六稜形噴泉,底部上方有兩排共八位聖徒的雕像,這是鎮上的守護神和防瘟疫柱,也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捷克克魯姆洛夫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精美的雕塑

羅馬尼亞的紀念柱

羅馬尼亞的蒂米什瓦拉,統一廣場上的黑死病紀念柱。

這座造型優美、亭亭玉立的白色紀念柱,建於1860年,與旁邊的金色教堂相得益彰。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羅馬尼亞的紀念柱

德國巴登的紀念柱

在德國巴登(Pestsäule Baden)主廣場,有一座三位一體的紀念碑,是雕塑家喬瓦尼·斯坦內蒂的作品。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德國巴登的紀念柱

小嘴說黑死病紀念柱

歐洲的黑死病

1347年,歐洲爆發過一次黑死病瘟疫,大約2500萬歐洲人死亡。在隨後300年內多次在歐洲捲土重來,總計共有2億多歐洲人死於這種瘟疫,死亡人數遠遠大於兩次世界大戰。

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就涉及了1348年佛羅倫薩的瘟疫;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的1562年的作品《死亡的勝利》,描繪了黑死病給歐洲帶來的恐懼。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死亡的勝利》中的黑死病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十日談》中的佛羅倫薩瘟疫

為什麼叫黑死病

染上瘟疫的病人,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出現許多黑斑,死亡過程非常痛苦,而黑色又象徵著憂鬱、哀傷與恐懼,於是在14世紀的黑死病爆發之後,就有了“黑死病”之名。

中國的鼠疫紀念碑

在中國浙江的寧波市,有一座名為“侵華日軍鼠疫細菌戰遺址紀念碑”的建築,碑身呈三角錐形,高8.1米,用黑色大理石建造。

1940年,侵華日軍731部隊飛機在寧波上空撒下大量帶鼠疫桿菌的疫蚤和麵粉等物,造成117人染病死亡。

1995年曾建過一座1米多高的小碑,在200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重建了這座紀念碑,上面刻著“勿忘國恥 勵志圖強”八個大字,訴說著當年侵華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2005年寧波的紀念碑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1995年寧波紀念碑的文字

其他黑死病紀念柱

在歐洲很多國家,都興建了黑死病紀念柱,祈禱瘟疫不再來。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波蘭冷光的紀念柱(1736年)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法國馬賽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挪威克里斯特紀念碑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斯洛伐克克倫尼卡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意大利博洛尼亞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意大利巴勒莫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意大利佩斯卡拉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意大利布魯內克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奧地利德意志克羅伊茨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奧地利克拉根福的紀念柱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德國瓦勒施泰因的紀念柱(1722年)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奧地利基希伯格的紀念柱

黑死病給人類帶來的改變

黑死病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人們也一直與其抗爭,擺脫肆虐的瘟疫,並不斷進行“衛生革命”。

1348年歐洲一些地方開始建立臨時性的衛生局;1377年開始歷史上第一次海港檢疫;1500年起衛生局陸續變成了永久性機構,有了隔離制度,“隔離”這個詞現在我們也不陌生了;18世紀開始注重基礎衛生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如改進上下水道、重視垃圾處理、強調洗手、普及肥皂、注意消毒、使用抗生素……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黑死病地圖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象徵黑死病的骷髏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骷髏之舞》黑死病漫畫

歷史上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是如何引以為戒的

16世紀防治黑死病的鳥嘴面具

全世界的黑死病紀念柱或紀念碑,大多數在歐洲,其藝術性和歷史紀念意義,遠比柱子本身更加重要,讓我們銘記歷史,感恩生命。到歐洲旅遊,可以順便欣賞一下這種建築形式,也能深入地瞭解當地歷史和文化。

也願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早日過去,中國加油!世界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