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教育、提供人才、完善制度的儒學憑什麼要為金亡"背鍋"?

大興教育、提供人才、完善制度的儒學憑什麼要為金亡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金國是由女真部族建立的政權,共傳帝十位,國祚一百一十九年。完顏阿骨打因為不滿契丹遼國的殘暴統治,率領兩千五百餘部眾在會寧府起兵反遼。面對擁有五十餘萬軍隊的遼國,女真可謂是異軍突起。

一、內憂外困,天滅大金

金國建立以後,並沒有吸取遼國的教訓。他們對於小的部族,仍然採用非常極端的手段。甚至為了防止其做大,還每年派人去斬殺部族內的成年男性。生活在蒙兀高原上的成吉思汗,便是其受難者之一。他率軍起兵反金,建立起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蒙古帝國。而金朝也在蒙古鐵蹄中,灰飛煙滅。

1.戰鬥人員的退化

《金史》“女真之地,窄田產弱。平日苦作方供衣食,戰時苦抗可致俘虜。勞其筋骨以避寒暑”。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但在當時卻是一片苦寒之地。通過種地和漁獵等方式,維持基本的生存條件,同時這也練就了他們一身本領。

所以,他們才能在抗遼之戰中以少勝多。金國實行的是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剋制度,這與清朝的八旗制度有幾分相似。而當他們一旦坐穩江山,便首先想到的是對自己的百姓進行封賞。分給他們田地,希望其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這一點也很類似於清朝的“跑馬圈地”。

“山東、河北等各省猛安謀克戶之民,日益跋扈。從不親事稼穡,不使家人耕種。盡令漢人佃蒔,取租而已”。他們將自己的田產全都租給漢人,以收取田租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同樣是女真人建立的清朝,到了康熙時期八旗子弟都已經失去了戰鬥力以至於還是大臣帶領家奴平定三藩之亂。金朝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猛安謀剋制度的庇佑下,他們早已習慣了舒適自在的地主生活。

大興教育、提供人才、完善制度的儒學憑什麼要為金亡

所以在蒙古大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就只得如同草芥般任人宰割。同時,他們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不同於萬元阿骨打興兵之際,那時的他們孑然一身無有田產。但此時,個個都是家財萬貫的富戶,誰也不願再輕易的將性命輕易拱手讓人。

2.內部的腐化墮落

《金史》“惜章宗親政十年,奮睞聲色犬馬,內外嗷嗷,萬事不興”。金章宗如同清朝的乾隆皇帝,前期政治開明,後期昏聵無能。為了抑制成吉思汗的發展,他進一步的推行了“減丁政策”,這反而促使了更多人加入成吉思汗隊伍。

並且金章宗異常寵愛李師兒,造成了外戚干政的局面。同時,任用自己的親信胥持國為相,使其與外戚相互勾結,禍亂朝綱。章宗去世後,由其叔父完顏永濟繼位。雖然他大刀闊斧的剪出了李氏羽翼,但仍舊是任人唯親。

3.外交局勢混亂

南宋接連發動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直逼黃河。而金國又接連對臨近的高麗用兵,使得自己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金國一直同西夏交好,但當蒙古軍隊攻打西夏時,卻以坐山觀虎鬥的姿態,隔岸觀火。

最後西夏和南宋,紛紛聯合蒙古抗金。在野狐嶺之戰中,蒙古大敗金國。而後南下包圍北京,隨後西進攻佔大同。此時的金國僅有十一座城池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不得不派遣使臣議和,與成吉思汗結為姻親。

成吉思汗兵分三路,直插金國要害。而金國皇帝聽從術虎高琪之諫,率軍遷都汴梁。此舉導致金國朝野動盪,軍心民心皆不穩定。於是在山東、河北等地爆發了紅襖軍起義,雖然被很快平息,但仍然對金國造成了一定影響。

大興教育、提供人才、完善制度的儒學憑什麼要為金亡

金哀宗上位後,銳意改革希望能夠重振風采。但蒙古軍隊與南宋聯合,兵分兩路,從南北水陸進攻,直取汴梁城。金哀宗匆忙讓位於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隨後金哀宗自殺,金末帝死於亂軍之中。

二、在儒化中不斷行進

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來,所有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幾乎都選擇了漢化這條道路。當然,金國也不例外。他們在擊敗遼國後,仍然使用的非常原始的部落制度。所以他們必須要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管理經驗,而這又當以儒家文化為代表

1.金國滅亡之因

《元史》定宗二年,世祖於潛邸問張德輝曰: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有諸?”當時遼國因為佛教覆滅,而金國因為儒家消亡的說法廣為流傳。所以忽必烈,就問張德輝這個說法他是否認同。

張德輝回答的非常肯定,他說遼朝的事情自己沒有聽說過。但金國的統治階層,只有一兩位儒生,興不起波瀾。國家的存亡與否,應當有專門的責任人。這不該將其單純的歸咎於儒家之上。

金國的漢化,可謂由來已久。太祖興兵之時,並未將學習漢文化作為大計。但漢文化由來已久,博大精深對於沒有文脈的女真金國而言,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金史》“國書詔令,遍訪博雄之才也,遣其入宮”。

大興教育、提供人才、完善制度的儒學憑什麼要為金亡

起初,只是挑選文人為其處理文書。隨後“觀金之取天下矣,多用漢人故”。他們又重新啟用了遼國的降臣,比如韓企先、劉言正等。因為這些人熟讀兵法,在率兵打仗上可能不如金人但對於運籌帷幄之事卻非常嫻熟。

2.漢文化的逐步推廣

洪皓曾說“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之,則曰:我見草青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女真部族在來到中原之前,都沒有自己完整的紀年。更不用提文字和文化,因為生活在遼國的統治下所以便用契丹字作為自己的文字。

隨著一步步的深入中原腹地,他們在滅遼攻宋的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百姓的文化,接納投降臣工的建議。並且,希望他們能夠將更為先進的漢文化傳授給自己。同時,也希望子孫後代能夠接受更優異的文化教育。

亶幼時便得韓昉及中國儒士教之

”。金熙宗,自幼接受名士韓昉的教育並且深受其影響。當時的貴族見他還戲稱道“能吟詩作對,奏婭曲著儒服。宛若一漢家翩翩少年。”當他繼位以後,極力推崇孔孟之道,並且親自部署修建孔廟。

三、儒家的影響

在很多人看來,這無異於以卵擊石。然後僅用了兩年時間,便成功的將大遼取而代之。隨後直取汴梁,擄掠徽欽二帝。迫使偏安一隅的南宋,面北稱臣。在接受了中原文化薰陶之後,金國又該何去何從呢?

大興教育、提供人才、完善制度的儒學憑什麼要為金亡

1.推崇以孔子為代表的文化

(1)“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其行可敬,乃萬世之師矣。朕幼年不知學,深自恨之”。這是金熙宗在拜謁孔廟時所說之話,他對儒家文化之尊崇可見一斑。並且廣泛招納賢士能臣,封恩師韓昉為宰執,輔佐朝政。

(2)除了金熙宗之外,他的繼任者們同樣對於儒學推崇備至。金世宗不斷的命人翻譯儒家著作《易經》《書》《春秋》等等。讀起書來非常刻苦用功,《金史》評價道“世宗讀書,或以夜繼矣”。

(3)還有前面講到的金章宗,雖然他後期非常昏聵但前期所作之貢獻亦不可忽略。他倡導所有百姓向儒家學習“是以女真人,通仁義,曉道德之所在耳”。此外,他還發明瞭金國特色科舉制度,即“猛安謀克科舉制”。

2.儒風丕變,庠序日盛

金國的儒化過程勢不可擋,這不僅沒有促使其滅亡,反倒是延長了它的國祚。對於一個連文字都沒有的民族,只能馬上安天下。但治大國如烹小鮮,他們不可能在馬上坐天下。江山平穩之際,當務之急就是要發展文化事業。

首先,就像在建國初期,他們廣泛使用投降之漢人,這就使得其包容開放的態度讓更多人看到。燕雲十六州的百姓,早已在遼國的統治下困苦不堪,而看到了金國的這一面,更容易穩定人心。

大興教育、提供人才、完善制度的儒學憑什麼要為金亡

其次,填補了教育空白。金國皇帝帶頭漢化,這在當時的民間形成了一股潮流。對於沒有本民族文化的漁獵民族而言,無數的至聖先師為其引航。使得女真部落,快速的向封建時期轉變。

再次,為當朝吸納了優秀的人才。“擇猛安謀克良家之學生,每戶二三人。依漢進士例,入太學”。他們推行的太學制度和科舉制度,不但普及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育了自己本民族的人才。

最後,促進了其體制的完善。漢人當時不論在文化還是經濟方面,都遠遠的領先於女真部族。而只有吸納更多懂漢文化之人,來為自己效力,才能使得金朝的統治更加穩定,社會更加昌盛。

四、民族融合

漢化,對於金國而言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這個過程,實則更像是今天的民族融合過程。就像契丹和鮮卑等民族,如今雖然早已消亡但卻融入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金國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統治者的昏聵無能。以及他們士兵的主體,全都沉淪於紙醉金迷當中。即使沒有蒙古帝國的興起,他們也會被一心想收復故土的南宋所吞併。

參考文獻:

《金史》

《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