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荷蘭銷燬百萬鮮花,而中國花農為何能化險為夷?

春暖花開,本是鮮花交易的盛季,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給全球的花卉市場沉重打擊。

據歐聯社3月22日報道,荷蘭的花卉市場受到百年以來最大危機,僅一天時間,供貨商就被迫銷燬百萬支鮮花。我們都知道,花卉市場一直是荷蘭的特色,是當地很重要的經濟來源。此次銷燬鮮花,造成了當地極大的經濟損失,對辛苦勞動一年的花農們,也直接影響了全年的收益。

因新冠荷蘭銷燬百萬鮮花,而中國花農為何能化險為夷?


目前正值鬱金香盛開的時節,卻因為新冠病毒的蔓延而失去市場。整個歐洲都被恐懼籠罩,人們不再需要浪漫,而紛紛去搶購日用品和食物。為了搶購手紙不惜大打出手,口罩、手套、防護服和消毒水等專櫃早已清空 ,歐美的人民已經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無暇顧及“生活”。面對需求的突然減少,荷蘭花卉批發市場的發言人無奈坦言,唯一的辦法就是銷燬這些鮮花。

因新冠荷蘭銷燬百萬鮮花,而中國花農為何能化險為夷?


對其他國家而言,銷燬鮮花似乎不算大事,但對於荷蘭而言,卻是非常可怕的“災難”。因為花卉產業對荷蘭而言,是國家的經濟支柱。荷蘭每年培育大約90億個鮮花球莖,年出口額高達100億歐元。放眼全球的花卉市場,其中60%來自荷蘭出口,而目前盛開的鬱金香,佔荷蘭鮮花總量的47%,可想而知這份打擊對荷蘭而言有多大。

荷蘭的鮮花一方面用於出口和貿易,一方面推動荷蘭的旅遊業發展,而目前疫情當頭,旅遊業和花卉都受到巨大沖擊,荷蘭的兩大支柱產業已經坍塌,今年荷蘭的經濟和百姓民生,難以想象。

同樣是疫情期間,我國的花卉市場卻因互聯網而出現轉機。中國疫情爆發在今年的2月初,鮮花市場一度因需求下降而動盪不安。因為鮮花難以存儲,容易腐爛,難以運輸等特點,我國雲南花農一度十分焦慮。在這個危急關頭,京東來了!

因新冠荷蘭銷燬百萬鮮花,而中國花農為何能化險為夷?


2月11日京東就推出了鮮花助農活動,聯合20多家大小型鮮花基地,通過京東平臺進行銷售。通過視頻直播、商家連麥、互動講解等形式幫助花農快速帶貨。2月15日,本來滯銷的鮮花開始上架銷售,當天,僅一家店的玫瑰,平均一小時就能賣出1萬支,商家坦言:賣得比平時都好,再也不愁了。2月25日,創下半小時超萬支鮮花的記錄,近千畝洋牡丹直接售罄。

今年3月8日婦女節,京東聯合花農,再次推動了我國花卉市場的銷量。

中國因為有以京東為首的零售巨頭,在疫情面前可以保障我們的日常所需,我們不用搶手紙,也不怕沒物資,疫情期間,百姓也還可以通過京東購買鮮花,裝點自身生活的同時,也幫助我國花農度過難關。

而因為此次疫情,我國的“新基建”再次被媒體熱議,也正是因為有向像京東這樣的企業的提前佈局,我們在疫情來臨之時,通過多年的“新基建”投入,撐起了特殊時期我國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還能夠有效的助力相關產業,讓全國人民在特殊時期也能安居樂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