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再紧迫,也要对“老人机”耐心一点

短评

一段社区防疫卡口的纠纷视频日前在社交平台流传,据新京报报道,因一位老人使用的非智能手机(俗称“老人机”)无法扫健康码,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防疫人员与老人发生肢体冲突,导致老人“面部受伤流血”。事发地街道办回应称,涉事人员并非街道办工作人员,事发防疫卡口“由其他单位人员驻守”,并表示出现类似情况,街道办一般会用工作人员手机协助输入信息,打印、生成纸质健康码供老人使用。

并不复杂的来龙去脉,也并非没有妥当的解决方案,但纠纷却没有避免,令人遗憾。已经在社交平台流传并被媒体按图索骥,而且并不算太大的个案冲突,应该不难得到公正的调查和处理。暂且抛开引发纠纷的那部老人机不说,即便尽力还原纠纷现场细节,其实也很难清晰理出,事件究竟是如何从语言冲突升级到肢体接触的。在类似语境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冲突甚至冲突升级,在纠纷一方为执行公务人员的情况下,有进一步讨论和反思的价值。

不论驻守事发地的“其他单位”人员是否为公职身份,此前,最高法、最高检已经明确,包括居(村)委会、社区工作人员等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疫情防控期间从事基层防疫工作的人员具有公职属性。因此,以规范执法、依法行政的要求来约束疫情防控中的具体行为,并不过分。

疫情防控让整个社会的弦都紧绷着,包括公民个人、基层疫情防控单元的工作者在内,情绪都可能长期处于不稳定、不畅快的状态,在接触过程中如何尽可能避免纠纷,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面对老人与“老人机”这样的情况,即便在非疫情期间都需要提供更用心、更贴心、更周全的服务,对年轻人来说,电子认证、支付方式可能早已不算新生事物,但依然不能彻底排除和忽略哪怕只是极个别、一小部分老年人在面对新技术时的使用困难。对他们来说,疫情前的扫码支付让人犯难,疫情中的生成健康码同样是难题。在电子登记健康信息之外,提供必要的备选方案,让基层工作者在沟通中尽可能地压住火,多一点耐心,这不算什么过分的要求。

老人对移动支付、扫码之类新兴电子认证方式的陌生,所表现出来的不适与“笨拙”,其实有点像人类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时的状态——那种因为储备不足导致的猝不及防。疫情防控再紧迫,也要对“老人机”好一点,这不仅应当是最基本的人性与善意,也与精准防控密切相关。同时还要承认,对临时性的权力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其难度要比对常规执法主体的约束还要大。但即便如此,也要找到破题之道,让没有或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也能拥有同等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