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高喊“用工荒”的當下,你為什麼仍然“求職難”?

企業高喊“用工荒”的當下,你為什麼仍然“求職難”?


來源:MBA智庫 ID:mbalib


某企業資深HR在網上吐槽:


“現在招人太難了,本以為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人才也越來越多,招聘會很方便,但沒想到,招人比以前更難了。”


另一方面,有網友也吐槽:


“現在找工作太難了,簡歷扔出去幾百份,終於等到幾次面試,但基本被現場秒殺,終於有一個讓回去等消息的,疫情一來,更是沒了蹤影。”


這兩條吐槽都獲得了大批人的點贊和支持,也道出了眾多企業和求職者的心聲。


據統計,2020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加上往年未就業人數,以及因為疫情離職後流入市場的人,本可以遠遠滿足企業旺盛的用工需求。


但現在仍然出現眾多企業高喊“用工荒”,而求職者也感覺到求職越來越難。


01 為什麼會出現用工荒和求職難


1、企業招聘與求職人信息不對稱


在招聘過程中,招聘方和應聘人都不可能會完全瞭解對方,這就產生了信息的不對稱


很多企業在自己的宣傳上沒有傳達出有價值的企業文化,崗位需求的傳達也不甚清晰,只知道自己需要人才,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也有些企業為了招聘到優秀的人才,會極力誇大企業待遇和未來發展,對將來所遇到的問題和危機閉口不提。


另一方面,求職人為了應聘更好的職位,常常會過於美化自己的簡歷,過分突出自己的強項,甚至捏造假的經歷和獎勵,不斷提升自己的形象。


而企業在招聘時無法及時識別真假,為降低自身招聘風險,企業會根據應聘者的平均素質來確定人選。


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就會造成企業招聘到不能勝任的應聘者,而確能勝任的應聘者則退出招聘市場,造成供需不平衡。


2、招聘企業與求職者需求不匹配


企業招聘都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招聘到最優秀的人,不僅崗位勝任能力強,還能夠能長期穩定的適應企業文化,能夠和企業步調一致。


而求職者則希望找到一份薪資高、福利好、發展前景好,有前途的工作。


網上有段子調侃,大家最理想的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工作,雖然只是段子,但也從一定程度表達了求職者的心態。


求職是雙向的,公司在考核求職者,求職者也在考核公司。企業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招聘到可以能力超群,一專多能的員工,求職者希望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找到工資最高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但大多公司不願意提高待遇,求職者也不願意降低期望,招不到人和找工作難的這種情況只能繼續維持著。


3、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係不均衡


我國雖然人力資源豐富,但隨著競爭的日趨嚴峻,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


根據智聯招聘《春季競爭週報2.24-2.28》顯示:


在今年春季縮招的企業中,縮招崗位主要集中在普通員工,佔比高達60.5%,其次是28.9% 的一般管理者,資深專業人士崗位基本沒有被波及。


報告反映出,基層崗位人員多且易於招聘,屬於供大於求的關係,成為縮招的首要對象。


而專業高精尖崗位人才少,且不易招聘,屬於供小於求的關係,也自然沒有受到招聘縮減的影響。


企業為了適應外部競爭和滿足發展需要,不斷精簡著普通落後的崗位,但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故此,普通員工無業可就,企業專業崗位招不到人的問題還會長期存在。


企業高喊“用工荒”的當下,你為什麼仍然“求職難”?


02 如何破解求職難


1、藉助專業招聘平臺,保證招求信息順暢


專業的招聘平臺會基於一些數據和指標,對招聘企業、求職者信息進行篩選,從一定程度上過濾掉虛假誇大的信息,節約雙方的成本,彌補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


小吳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只幹了兩個多月就辭職了。這份工作是在一次招聘會上找到的,企業的招聘宣傳單上寫滿了公司的優秀業績,人性化的職位培訓與晉升途徑,還有誘人的薪資待遇。


但小吳入職後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整個公司懶懶散散,公司的業務全靠老闆的一些政府資源維持,而且極為不穩定,唯一的晉升渠道就是拍老闆馬屁,承諾的帶薪培訓和薪資待遇,說是到入職滿一年後再兌現。本來抱著一腔熱情來工作的小吳,幹了一個多月就在氣憤中辭了職。


像小吳一樣被“騙”進公司的人大有人在,甚至還有更可氣的經歷,這也警醒我們,求職時通過靠譜的專業招聘平臺更加保險,因為他們能夠做大做強一定是基於有著長期的雄厚實力,有十分嚴謹的機制,從而使小吳遇到的這種劣質公司無法渾水摸魚。


2、提前做好職業能力測評和職業方向規劃


求職者與崗位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求職失敗,其本質是因為,求職者不知道自己所有的能力能否適應和勝任該崗位。


所以,在求職前做好職業能力測評和職業方向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職業能力測評一般有使用人才評測工具、專家諮詢等方法。


現在很多企業會使用人才測評工具對人才進行考核,而我們使用是為了更瞭解自己的職業性格和職業傾向,去決定自己更適合哪種工作。


市面上比較受歡迎的人才測評工具有DISC、MBTI、GBA人才測評、霍根測試等等。


專家諮詢可以在智聯招聘等大型招聘網站上尋找,他們可以系統評估你的職場行為風格、職場優勢和劣勢,推薦適合你的崗位,並給出專業的職業發展意見。


3、降低求職預期,先生存後發展


人力資源市場供需不平衡在大多時候都是一種常態,所以在一開始就搶佔職業最佳據點的可能性及小。


特別在疫情還未結束,就業形勢仍舊嚴峻的情況下,求職時就需要降低預期值,先就業生存再考慮擇業發展。


小周畢業後就開始擇業,身邊同學在挑選企業和崗位時,大多把目標集中在一些央企、國企、或大型上市公司上面,崗位要求也集中在儲備幹部,高管助理等看起來高大上的職位上,對一些基層崗位不屑一顧。


小周看到競爭如此激烈,積極自我調整,主動降低求職預期後,順利進入一家企業的基層崗位。經歷三年的歷練後,得到領導認可提拔為中層幹部,後來又跳槽進入早已心儀的企業,順利晉升高管。


以此來看,降低求職預期,先就業,並不是大材小用,在基層崗位精益求精,仍可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才,有了這段基層的積累,在以後的擇業中底氣自會更足。


人才是這個世界的“硬通貨”,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但人才需要在崗位上鍛造,盯著再高大上的企業和崗位,若不能親自躬身入局,也沒有任何意義。


疫情防控逐漸明朗,一半以上的企業已開始復工,人力資源市場也回暖迅速。


同時,我們也看到求職就業並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按圖索驥的事,而是要做到未雨綢繆,藉助專業平臺和工具,適當降低求職預期,才能在求職路上做到遊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