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大字好写还是小字好写?

洪福书画


个人认为,大字难于小字。不同的学书者有不同的所爱,有的人写的大字容易,小字比较难写。

按照规律,习字掌控上,小字与大字书写的基本一致,比如你写的小字,放大后有大字的气魄。

这就是说,大字小字具有同样的笔法技巧。特别是结体一样,我的感觉大字仅仅为笔画粗大。

大字需要悬腕书之,可见腕力,小字主要为手指用力,尤是蝇头小楷。

写的好坏,与一个人的功力有关。经常写大字者,大字要比小字好写。而习以小字书之,则有小字写的顺手。

所以学写字,应该是小能够有大字的张力,大字有小字的紧凑。

单说掌控笔毫,依然小楷比大字容易。

如此,理解,


狂喜淡墨a


首先要搞清楚,大字、小字写法是不一样的,使用的书写训练用具材质性能有所不同,技法训练操作方法在细节上有差别,字体功能性和适用领域也是有区别的,属于两个书法种类,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

对于初学者来讲,大字难写,小字好写。如果换一个角度说,硬笔字好写还是毛笔好写? 毫无疑问,相比之下,肯定是硬笔字比毛笔字容易一些。因为,毛笔小字和硬笔字大小相仿,书写技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笔不同。小字比大字训练难度要小很多,因为,写大字肯定得用大号的毛笔,笔法动作幅度大,笔法动作和字体结构也难把握。所以,技法训练难易程度主要体现在笔的操作技法上,其次是训练用具配置是否合适,训练方法套路是否科学。

实验证明,如果训练方法不科学、不正确、不专业,从起步入门开始就一真照着字帖写,无论是大字小字,练哪个都觉得难。总之,不注重基本功练习,只顾埋头抄帖是绝对不行的!正规系统的训练套路是这样的。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程序


如图所示,每一训练环节之间是工序关系、因果关系,缺一不可。请大家仔细看看,当今书法界有多少人是这样练的?

学习书法犹如企业制造产品,不但要有精良的生产工艺流水线,还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具体技术要求,之所以很多人练了很久不理想,原因是方法不对。

有人认为初学者宜练大字,不宜练小字,误以为大楷容易小楷难,纯粹是无稽之谈,说明对传统书写技法没有深入研究过。试问:王羲之、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师们,哪个是先练大字后练小字的?相反,他们都特别精熟小楷。见到的古帖当中绝大多数是小楷、中楷,没有大楷(个别摩崖石刻除外)。只有当代人好大厌小,喜欢练大字,实际上,所谓的大楷是当代人为追求展厅效果伪造出来的大字体,都是模拟中楷碑帖放大几倍写的,是假大楷,而且有很多笔法动作是错误的,笔画棱角是描画出来的,并不是纯正的传统书法意义上所说的自然书写而成。

据我所知,目前为止,大楷技法理论和训练方法体系处于萌芽状态,学术性理论尚在探索实验中,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权威性科学定论,试想,零基础初学者练这样的大字有什么用?

关于大字好写、小字好写问题,只要是对传统书写技法专门的深入研究过,大楷技法、小楷技法都精通才知道其中奥妙。很多人不相信写小楷容易,是因为审美标准有偏见,不喜欢小楷,也不练小楷……殊不知,先练大楷是本末倒置,自讨苦吃。当然了,如果是为了揣摩范本法度,适当的放大典型的笔画或几个字用于专门研究笔法,这样的作法是非常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弄明白之后,要按原碑字体大小对等练习,意在将刀痕变成笔痕,还原书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原作的笔法、字法,领悟到形质与神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如图:



图为本人的《修缮本九成宫》

古帖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小楷,字体大小约1厘米左右。另一个是中楷,字体大小约2~3厘米左右。小楷多为字帖(手写体规范字),中楷多为碑帖(刀刻的工艺字),它们是两个书法系统,书写技法有很大区别,字体功能性特点各有所长,适用领域不一样,因此,初学书法,首先要了解各种字体的属性特征,熟悉书法技术原理,而后,有针对性的选择范本,并且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练习。

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尤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学研究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练字论述,我的抖音、火山里有小视频可以看看,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大字好写还是小字好写?

从历代开宗立派的大宗师来看,他们全部都是写的小字。以大字名世的人,古代部分一个也没有。而当代有名的书法家中,基本上写的是大字,写小字的很少。你说是大字难还是小字难?是当代书法家水平高,还是古代书法家水平高?



古代书法家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他们的大字?是不他们不会写大字?还是如有人认为的那样古代没有写大字的纸?

古代确实因技术的原因造不出太大的纸。不过,并不妨碍他们写大字。富贵人家的门前都有一面宽大的墙壁。涂上石灰,作画写字都可以。王献之八岁的时候,就曾用扫把在墙壁上狂涂,连往京城回来的王羲之都惊异是谁写的。家奴回答说是七郎所书。


古人写的大字都是在建筑物上。建筑物基本上都毁于战火、天然灾害、自然损坏。保存下来的很少。比如故宫,仍然可见到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所以说,古代书法家不是不会写大字,而是他们写的大字没有保存下来。

现代书法家为什么很少有人写小字?因为现在的书法主要用途是悬挂在墙壁上看。小字挂在墙上视觉效果不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写小字不可以胡来。我们可以查查看,凡是乱来的,百分百的全部都是写大字的人。在写小字的人当中,一个胡来的人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写小字要付出的精力不是一般的艰辛。谁会用自己的心血来糟蹋的?由此可知,小字的艰难,不是大字可以比的。


子衿书法


以我过往的经历认为小字好写。

我以前是腊月写对联在街上卖的,那时还没有出现印刷体对联。对联分大门联、中门联和房的联,字体依次从大到小。

从多年的书写情况看,小的对联字比中联字写起来好看,中门联字比大门联字写起来好看。同样的字,越小越好写,放大后感觉不一样,难写好。



我试图换个毛笔,以为是笔的原因,结果不是,无论换什么样的笔,大字始终写不好。

我认为可能是小字范围小,结构紧揍,只要笔峰粗细变化不大,写出来比较匀称,间距合理,写出的字就好看。特别是许多字连成一竖排,看不出难看的样子。由于字体比较小,所以总体效果还可以。



大字就不行,字被放大后,字的笔画间距就大,整过字很难写匀称和协调,没有一定书写功底的人,是很难把握好的。

这个也好理解,越小的东西越看不出细微和差距,经过放大,问题就突现了、清楚了。

可能是我小字写的多,大字写的少也有原因。因为一副大门对联至今要搭配五副房门对联。同样的字,我大字写的比小字差。



总之我认为学书法还是小字好写。就象笔画少的字比笔画多的字难写好一样。我们看到书法家的作品中,特别是字数少而大的横幅,笔画少的字一般都用繁体字代替。


大山之林


大字,难度大,大字能写好,则小字就相对比较容易。

所谓大字难度大,主要是字形的空间结构的布局。首先,是单个字体内部笔画位置的相对布局,其次,是在一个篇章之中,行文的各个字相对的布局。

书法对于笔画的基本功扎实之后,要提升书法的艺术性,就是字体和文体的空间布局,气和势的错落有致。



爵爷楚门


学书法大字好写。这是因为:

1.字大笔画大,行程也长,书写时,能够从容体会书写的过程,里面的细节也能够交待清楚。反之小字笔画细小,起笔、收笔动作很小,不容易掌握。

2.写大字时,全身放松,挥笔自如。反之写小字,屏气凝神,容易拘束。

3.字大动作就大,毛笔提得起,按得下,手里感觉就很充分。反之字小动作也小,刚起即要收,没有一定的功力,容易含糊其事。

4.字大看得清,一笔一划,何处歪了,何处斜了,一目了然,容易发现问题,在上面涂涂改改也容易。反之小字笔画紧密,间不容针,稍有不慎,便成墨团难辨,有些笔画飘了,也不易察觉。

5.大字写好了,笔放得开,再写小字,没有拘束之态。而先写小字再学大字,不容易放开,局促小气。

综上所述,大字较小字好写。





日月墨儿香


好写不好写,标准只是像个样。

东坡《论书》: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只要您在这两点上尝试,看哪种容易,就哪种好写。

大字之难,世所共知。韦诞书“凌云阁”,离地25丈,下来须发全白;萧何书“未央宫”,苦思三月;米芾批评欧阳询的题榜“道林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的榜书“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榜书之难,康有为概括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虽有能书之人,……多失故步,盖其势也。”

康有为的意思是说,榜书必须有气势,是需要专门练习的。

在我看来,这种气势在于个人的气质、性格,就算朱元璋没练过书法,他有那个胆量,提笔就写,也能写好。而性格谨小慎微者,虽小字精妙绝伦,写大字也嫌有“女郎气”。

从实际情况看,练小字的机会是多过大字许多倍的。

但一言以蔽之,全在性格也。




蚁重远书画馆


小字


衣旧岂山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临欧阳询的正楷,比如九成宫。太大的字因为要悬肘书写,对于基本功的要求很大,而太小的小楷因为笔法方面有所不同,也不建议初学者练习。


冰心杂文


先小后大,这样容易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