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1927年6月,一位五十歲的老人,走進頤和園,來到昆明湖邊,未作過多停頓,毅然決然地投入湖中。昆明湖的水很淺,下面都是汙泥和爛草,如果有求生信念的話,隨便撲騰幾下,便可自救。

但這位老人,深深的將臉埋在泥中直至窒息斷氣,以這樣壯烈的方式與世界決別,這位老人便是王國維。

文學愛好者無人不知王國維大名,他是浙江海鹽人,曾受末代皇帝傅儀之邀,出任“南書房行走”,也曾在北大、清華兩大中國最高學府執教。

他是全能型的國學大師,學貫中西,談古論今,在哲學、文學、考古、翻譯、戲曲、教育等領域,都像是一部百科全書,為後人留下大量不朽的文化寶藏。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對歷代詩詞的文學點評,能入他法眼,讓他點評的,都是歷朝歷代的大家之作。書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成大事者三境界。除此境界外,還講了造境,寫境之說,有我,無我,有境界自成高格之說。如果想了解詩詞發展,看這本書就夠了,對提升詩詞鑑賞極有好處。

要想吸取書中之精髓,需反覆多次閱讀,我看了前面幾章節,竟然有了意外的發現,先生對於如何寫出打動心靈的文字,也作了細緻的說明,主旨就是要求真情實感,下面將從先生的三個小節來說明: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1:道法緣自然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虎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能打動人的作品一定是真實情感的流露。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寥寥數語,將南唐後主李煜的無限哀怨傳遞出來。

此句好似將我們拉回到千年以前,目睹著這位國已破,妻被辱,失去自由,被囚禁的君王,在寂寥的月夜,發出的悲憤之情。

王國維認為觸動人心靈的文章,從來不是遣詞造句之優美,或是格律境界之高深,而是發自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哪怕越過千年,當你在心情低鬱的某一天,突然讀到此句時,也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真誠從來不需要誇張,創作者只管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是為了使自己表達出來情感能打動人心,需要去生活中找真實素材,那些臆想出來的東西,只會讓人感到嬌柔造作,令人看了渾身不自在。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說到此處,不禁令人想起史鐵生寫的那篇《我與地壇》,文中講述了,他在正值青年時,卻全身癱瘓,每天只能坐在輪椅上。為了排解鬱結,他每天要獨自去家附近的地壇公園坐一下午。母親總是很擔心他,可怕他嫌自己煩,不得不將自己的擔心與牽掛,生生地咬碎了吞下去。

在史鐵生小說獲獎之前,他母親便去世了。當史鐵生終於從文學創傷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時,回過身去想找人分享,母親卻早已不在原地等他了。

回想起當年自己的任性及固執,對母親的種種傷害,悔不當初,他寫下了這篇打動人心的散文。我每次朗誦,都忍不住潸然淚下,質樸的文字中,滿滿的是母親的隱忍的愛,兒子無盡的懺悔之情。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2:實情虛景乃境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 謂之無境界。

本節也在講述寫作時,需要注入真情實感。王國維在此處用“境”一字來形容文章的境界。能寫出真實情感,讓讀者受到觸動,引起共鳴的文字才是有境界的,反之,對生活缺乏熱愛的人,不可能寫出生動的文字來。

杜甫的一首詩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短短的十個字,勾勒出一副絕佳的水墨畫。魚兒因為毛毛雨飄落,而時不時的躍出水面,燕子在微微的風中,被吹斜了身影。

這樣再平常不過的景象,平時不太會有人去關注,而杜甫不僅捕捉到了,更是借詩來表達他當時對生活滿足的情感。

而下一句的“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也道出了,他住的偏遠,沒有城中的熙熙攘攘,才能有這樣的閒情逸志,去關注大自然中萬千生靈細微的變化。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真正會寫作的詩人以景以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質樸,平白的話語,令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讀懂字面意思,並能體會到文學的美,這樣的作品,才是有著真境界的吧。

對於以上觀點,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了。白居易之所以寫的詩婦孺皆知,是有故事的。他最早寫詩時,寫好了,都要念不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老太太能聽懂的,就要,聽不太懂的,就改,如果改完後,還是聽不懂,那就棄之不用了。

白居易的此法子看著愚笨,卻有了極好的效果。“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便是眾多流傳千的名句中之一。所以大道至簡便是,簡簡單單才是真,平平凡凡就是美,生活如此,文字亦如此。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3:盡在自然中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對清代著名詩人納蘭容若的文章評價之高,以上可見一斑。此句點明瞭納蘭容若的成功之處有二點:

其一,容若有一顆赤子之心,他以澄明之心去看待人間自然之物,不偏見,不頑固,他是自然純真之眼;他的舌頭只說他想說的,他不會聽命於任何人,他怎樣想的,便怎樣說出來,所言皆是人間自然真情。

其二:北宋南宋,在國勢一洩萬里,行將末落之時,文人寫詞也隨之低迷。詞中虛偽文辭比比皆是。而清代的納蘭容若,並沒有受到這種暮氣沉沉的薰陶,才會以自然清新的心作出了許多優美詩詞來。

王國維一直強調詞人身份的純粹性,不論是政治家,還是詩人,當你進行文學創作時,當拋卻所有的身份。

以手中之筆,寫真情實感,不是為了博人眼球,不是為了一爭高低,以稚子之眼,懷赤子之心,寫出的文字才會自然,才會生動,才能打動人。

容若的詞,沒有華而不實的裝飾,更無嬌柔造作的庸俗,讀來令人舒暢,深感詞之美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賬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好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地流露

除去對作品需要真情實感外,王國維先生在此書中也給出了寫詞的一些技巧:

  • 但凡大家作詞,時有脫口而出的佳作,且無造作之姿態;真正的好詞忌諱用替代字;
  • 詞中少用典故,也不要粉飾,這都是借形式來掩蓋內容與情感的空洞;
  • 作家少寫無病呻吟之作;
  • 有些好詩沒題目也正常,因詩詞中要表達的意思,找不到好的題目,故無題

短短几千字,道不出先生的才華,只能挑選其中最小的一點,作為自己對此書前面幾章的淺談。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收穫不同的知識點。而這本精典之作,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瞭解更是上乘之作,願有緣結識之書的朋友,多多閱讀,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