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其實不懂長調丨論《人間詞話》被黑慘的南宋詞人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段話如今大約是耳熟能詳了,此語出自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以詩詞裡的三句話來概述"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之過程,甚為新穎。正因為如此,《人間詞話》也“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些詩詞愛好者的“聖典”。每每要“批鬥”某詩人之時,必引用王國維的“隔與不隔”論,或者引用王國維對南宋詞人的評價-------其實這些朋友們根本都沒了解過其人其作。然則南宋詞人與詞真如王國維說的那樣不堪嗎?並不是的。

王國維其實不懂長調丨論《人間詞話》被黑慘的南宋詞人

人間詞話


王國維對長調的認知缺陷

不可否認,靜安先生對國學有很深厚的造詣,於小詞方面也是開一代詞鋒之大家。但是他對長調的認知和欣賞水平,其實可以說是沒有入門的。《人間詞話》貫穿的一個論點就是“隔與不隔”,而且都是以單句捻出。說的通俗點就是,王國維認為詩詞中一句裡對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就是好,不然就是壞。用這種觀點來理解長調是南轅北轍的。

王國維其實不懂長調丨論《人間詞話》被黑慘的南宋詞人

眼界太低

首先我舉個例子,晏小山《臨江仙》裡的“落花人獨立”句,完全就是搬用前人翁虹《春殘》詩裡的。但是前者流傳千古,後者卻淪為“蹭熱點”的詩作。原因為何?不外乎前者詞中章法技巧更能突出這一名句罷了。再者,有的人五官並不突出,然而放在一起就非常和諧耐看。這就得從整體來欣賞,不能只單單看五官就能判斷他的美醜了。

長調恰恰如此。長調的欣賞很多都是不能直觀的欣賞。有的甚至沒有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句子,更多的是用情節的鋪設,道具的安排,氛圍的渲染來突出主題的。所以長調的欣賞,是更傾向於對謀篇佈局的欣賞。長調和小令的區別,基本上就等同於“電影”和“微電影”後者多需要直入主題,給人明顯的震撼才能引人入勝,而前者更需要對整個電影有所構架,然後一步步的安排劇情。

王國維以“隔與不隔”把南宋除去辛棄疾之外的所有詞人一網黑盡。是非常偏頗的。

“反面教材”姜夔實則南宋第一流

看過《人間詞話》的朋友應該都注意到,王國維經常把姜夔拖出來批鬥,當反面教材,比如誇周邦彥“”“一一荷風舉”寫的形象,還得說姜夔的詞是“霧裡看花”。就算是說姜夔好處時,還得帶上“然南宋詞不隔處,比之前人,只有淺深厚薄之別”。更是點明“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

王國維其實不懂長調丨論《人間詞話》被黑慘的南宋詞人

姜夔

然而姜夔真的這麼不堪麼“”並不是的,只是因為王國維對於長調的理解過於狹隘了,所以導致對長調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語語都在目處”的階段。故不能欣賞姜夔詞的好處。蓋因為姜夔詞中多非對景物的正面描寫,都是通過側面用筆,從虛處傳神。用同感和觸覺來表現特定的心理感受;

於句來說,比如被王國維抨擊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這句不但不是王所說的“隔”,更是姜夔風格的代表。正是“遺貌取神”通過把山峰的擬人化而帶入自己的情緒,營造出“物我滄桑”的通感。諸如此類,王國維皆以不夠形象具體一竿子打翻,正如同欣賞的了印象畫,欣賞不了抽象畫一般。

於篇來說,王雖然是把西學融入國學中的潮流人物,但骨子裡無可避免的帶有封建的烙印。對於意識流的解構還是無法理解的,而在長調中,很多時候都是有意識留的手法在裡頭,比如王國維嗤之以鼻的姜夔和吳文英。這也是前人論詞的通病。在王國維眼裡不著調的《暗香》《疏影》二詞,皆非細描梅花,而在於人物兩換,取梅花之神韻勾連全篇。可以說,姜夔就憑此兩手,足當得第一流詞人。

王國維其實不懂長調丨論《人間詞話》被黑慘的南宋詞人

詩詞論並不是詩詞的入門

這是說在後面的話了,前面論述王國維不通長調而論長調,實則是帶壞了很多喜歡詩詞的朋友們。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好詩詞並不是靠的幾本別人談剩下的詩詞理論。更多的,還是要自己去體會作品的。

王國維其實不懂長調丨論《人間詞話》被黑慘的南宋詞人

體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