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無需古文基礎,也能完全讀懂。一個詩人獻給你的唯美《人間詞話》,一把開發靈性的金鑰匙。

◆本書譯註者系詩人周公度,兩次深入探訪王國維故居,其註釋與譯文簡約、純粹、準確,遵循王國維美學對“真”對“簡”的推崇。

◆國內首次獲得著名水墨畫家陳家泠畫作《清荷》授權用於封面,收錄民國工筆畫大師於非闇經典畫作54幅配文,帶給你無與倫比的閱讀體驗。

◆隨書贈送著名畫家陳家泠驚豔杭州G20峰會的水墨代表作《清荷》,精美宣紙復刻,超值珍藏。

◆“感謝作家榜致敬經典名著小組編輯趙如冰女士。她專業而苛刻的態度,使我得以用更高的標準完善此書的校訂與譯註。感謝導演賈樟柯先生的寬闊,在封面畫作授權時給予的幫助。感謝畫家陳家泠先生的慷慨,一幅名動杭州G20峰會的《清荷》,錦上添花,有無言點睛之相契。感謝作家韓寒的妙譯與授權,沒有一句更好的詩比‘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更適合以三句情詩概括詞之美學境界的王國維了。”——周公度

作家榜經典——新品推薦:

《人間詞話》(全本全譯全注,精裝插圖珍藏!)

《天真的幽默家:老舍40年散文經典》(全新插圖典藏版,完整收錄76篇傳世之作)

《鏡花緣》 (原貌呈現李汝珍親自監刻的定本,全新插圖典藏版)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2017新版!精裝插圖珍藏)

《笑林廣記》(中國古代的“英式沒品笑話”! 流傳千年,風靡海內外!)

推薦您購買作家榜經典暢銷書系列:

《浮生六記》(全譯全注,精裝插圖珍藏)

《老人與海》(海明威等了64年的中譯本終於來了!萬人瘋搶!)

《父與子全集》(童話大王鄭淵潔父子推薦典藏版)

《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經典代表作,未刪節完整版)

《了不起的蓋茨比》(未刪節完整版!精裝插圖珍藏本!)

《人性的弱點:如何贏得友誼並影響他人》(完整定版)

《儒林外史》(完整收錄五十六回,全新插圖,精校典藏)

《你是人間四月天》(靈魂有香氣的女神林徽因,教你做內心強大的女子)

《背影:朱自清經典散文集》(手繪插畫版,完整收錄48篇傳世之作)

《呼蘭河傳》(蕭紅代表作,附贈生死場足本)

《生如夏花:泰戈爾經典詩選》(同類書銷量遙遙領先)


內容簡介

《人間詞話》是百年來中國影響力至高的美學經典。

王國維以簡雋明晰、深入淺出的條分縷析,首次開創性梳理出詞的脈絡、規律。他用短短64則筆記,講透詞之美學核心:推崇“簡”與“真”、提出“境界說”,讓人豁然開朗。

開發靈性,此書等於一把金鑰匙。對後世的啟迪,更如雨潤萬物。

本書譯註依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王國維手定稿,參校民國十五年(1926年)樸社定本。未刊稿與刪稿,依據中國國家圖書館特藏王國維手稿影印版。


王國維(1877-1927)

中國近現代學者。字靜安,號觀堂。浙江嘉興海寧人。

其生逢變革年代,為學術與謀生,遊歷波折,兩考鄉試,三赴日本,京滬往返不計其數。個人心史更是坎坷,童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摯友絕交。唯有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光彩照人。

一生著述62種,批校典籍近200種,涉及戲曲、詩詞、哲學、美學、史學、金石、考古、教育、翻譯等眾多領域。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1927年6月2日,自沉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時年51歲。

◆譯者簡介:周公度

知名詩人、作家。

主編《詩選刊》《佛學》月刊長達十年。2016年簽約作家榜,隱居沈復故里蘇州,歷時半年將《浮生六記》譯成現代白話版,譯文簡潔典雅,保留古文韻律之美,各界讀者口碑熱傳。

本書為其全新譯註之作。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作家榜經典:人間詞話


精彩書評

◆公度先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他寫的文字,意在言外,質地如雲團又彷彿是玉。我喜歡的是,他文字中隱藏的內容,遠比表面顯露出的更為深遠蘊藉,明晰準確。像我們頭頂的夜空,寥廓無際卻又在身邊,讓我為之喜悅,興嘆。

——作家賈平凹

◆不讀《人間詞話》,難識境界之美。漢語詞章,美如繁星,將王國維譽為美學星辰秩序的發現者,必須說是詩人周公度廣袤優美的發現。

——詩人何三坡

◆《人間詞話》是極好的文學批評;開發靈性,此書等於一把金鑰匙。

——翻譯家傅雷

◆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精到。

——美學家朱光潛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


精彩書摘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為什麼晚清民國那麼多學者,我們反覆言及讚歎的只有王國維?

星辰的秩序

在仰望高原的夜色時,那群星閃耀的璀璨之美,令人心動不已。但對於資深的天文愛好者,他把我們對星辰的認知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絢麗的光芒,導向具體的輪廓——他發現了星座。這是更高境界的美的發現。而對於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他走得更為遙遠,他發現並熟知每一個星座的組成,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它的運行規律。

王國維就是中國古典美學上的星座與宇宙秩序的發現者。

中國文藝美學,自劉勰《文心雕龍》之後,幾無銳意創新。作為中國古典美學巨構,《文心雕龍》體大思精,十卷五十篇,從文學的“體、質、承、革”幾個方面細緻、系統地論述了文學創作的美學規律,對後世的詩論、文論、藝術綜論,乃至園藝美學,均有覆蓋式的傾軋,使得此後的相關著述,全部降為風格賞議。清代學者何文煥編輯的《歷代詩話》,收錄南朝鐘嶸《詩品》至明代的著名詩話二十七部。主題多重在對意趣的品鑑,妙悟的採擷,軼事的節錄,逸格的贊慕,而在坊間傳播更多的則是對於字詞的辨析。這符合中國傳統文人波動於儒道思想之間的遊戲心態。著名的賈島的“月下僧敲”,朱慶餘的“畫眉深淺”,宋祁的“紅杏枝頭”,王安石的“春風江南”等等,都是煉字鍛句的“典範”。

雖然此類詩話筆記都可歸於性靈一脈,但罕有學者梳理出它們的美學脈絡。

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於詩體流變,著力甚著,但依然滯於主題與風格之議。具體到詞的美學,劉熙載《詞概》也涉及詞的體制流變、特徵技藝與作品判斷,但屬於泛論,並無系統的美學貫穿。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美學的核心是“感興”“託寄”,並無新意,且風格有所偏執。晚清學者況周頤的《蕙風詞話》,多醇思良見,也力倡“真”與“性靈”,漸成體系,然而依然未能脫去古人的寄託道統。

只見繁星滿冊,難覓一線相系。而王國維用六十四則中國古代學者傳統的筆記,梳理出了中國唐末五代以來漸為大端的詞這一文體的美學。

拓展者的領域

掌握了一件事物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好地領會它的意義。王國維的卓異之處,不僅體現在詞的美學研究上,還體現在眾多中國古典文化領域中。結識羅振玉是他人生與學問的轉折。受羅氏資助,留學日本東京物理學校期間及歸國後的數年,其翻譯的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眾多領域的國外著作,均有導流開徑之譽。但王國維顯然不滿足於此紹介之功,他最為沉醉的是為每一個陌生淆亂的領域梳理出它們的脈絡,凝結出方法。

他旅居日本京都期間,於1912年完成的《宋元戲曲考》(1913年以《宋元戲曲史》刊行)是中國戲曲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為寫作此書,自1908年起,他先後發表了《曲錄》《戲曲考原》《優語錄》《唐宋大麴考》《錄曲餘談》《古劇腳色考》等多部專業的研究著作。1914年他與羅振玉合著的《流沙墜簡》在日本京都出版,該書是中國古代簡牘研究史上的高峰。1915年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出版,該書由王國維手書石印,並撰寫序文,條分縷析,洞見頗多。而其於1917年發表的甲骨文研究三論《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與《殷周制度論》,轟動整個國際漢學界,直接促使甲骨文研究成為一門學科、國際顯學。

梁啟超在《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詞》中說:

……通方知類四字,能夠表現他的學問全體。

他觀察各方面都很周到……本來凡做學問,都應如此。不可貪多,亦不可昧全,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

我們看王先生的《觀堂集林》,幾乎篇篇都有新發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學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極大。

詞的領域,戲曲領域,古簡牘領域,甲骨文領域,以及敦煌學領域,古金石器物領域,乃至服飾史與蒙元史學領域,王國維均為車馬前驅,萬人隨後。即便其早年在叔本華哲學、康德美學的影響之下寫作的個人第一篇系統長文《紅樓夢評論》,也是近代中國第一篇以嶄新的視角和思想解讀中國經典的典範之作。

通方知類,蔚為大觀。學術拓展之廣博,研究之深入,百年唯此一人而已。

詞的美學是什麼?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素來是道統之議,簡繁之爭,新舊之變。文體形制的變遷,與其說是求新求異,毋寧說是時人對錶達力準確性的訴求。“易”字正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每個時代均有每個時代的語言特徵,文體形制因時而異,正是中國文化的生生之力。到了唐末五代,詞這一文體愈加成熟,入題、用字、節奏、結構、韻律都是革命性的,極具表達力與形象感。然而相應的詞論仍然處於前代詩話的品評狀態,缺少對其美學進行總括挈領的著作。

以宋詞之豪邁、婉約兩派為例,常被論家議為高下之分。其實兩種風格並非對立,而是一種融合。凡諸體兼善者,便是人生之從容達觀者,否則容易陷入一種困窘。

以風格界定詞的美學鑑賞,便陷入了狹隘之見。王國維則跳出了這個思維的慣勢,從更高的層面上概括詞的美學。本書上卷,第二十六則: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境界”一詞,並非王國維獨創,然而學問的漸進,與審美的漸進自此乃成一途,正是自王國維“境界”美學提出開始。

相較而言,意象、意境與境界最大的區別是“境界”一詞的立體性與審美層次的清晰。“境界”說更為立體而飽滿了。

中國古典美學的脈絡,具體到詩詞的格局,絕非皎然《詩式》類研究。《詩式》重在詩學的方法,“四不”“二要”“四離”“六至”,均是如此。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雖然強調“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外之象”“景外之景”,但依然處於平面。

相反,在繪畫領域卻有更高格局的判斷,從謝赫六法,到五代荊浩的“神、妙、奇、巧”,黃休復的“逸、神、妙、能”,以及金聖嘆論散體文字的“奇、變、妙、神”,都是關於審美階次的梳理。詞的寫作異於前代所有文體,作為新的表情達意方式,它的標準最初便是才子的,鮮亮奪目的,音韻的講究有甚於前朝,是形式主義的最佳狀態。因為它的嶄新性,即如王夫之、葉燮,對它的判

斷,也未能跳出《文心雕龍》的風格界分。兩宋至晚清,詞之寫作有近千年的歷史,然而姜夔之外,關於詞的概述,一無足觀。

王國維的詞學研究,避免了傳統的“文以載道”的思維慣性(堪稱惡習),又繞開了性情如袁枚、博贍如章學誠也未能免俗的“才學識”三論,直取人性之本真。王國維冀圖以上古與中古之詩的“簡”與“真”約束詞之寫作的過度形式化,又以“境界”構成詞之品鑑的階次,再以“格局”豐滿詞之美學的表達力,實在是真率如兒童的遠見卓識。

獨立與自由

為什麼晚清民國那麼多學者,我們反覆言及讚歎的只有王國維?

1926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後,陳寅恪給出了他的答案。在梁思成設計、林志君書丹、馬衡篆額,由他撰寫的碑文中寫道: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所讚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真正的知己之言。對於王國維而言,他沉醉於學術研究,熱愛學問的發明,正是因為這項工作可以使其在保全人格獨立的前提下,還有思想的自由之美。所以中年之後,面對北大、清華的屢次邀約,他均有婉拒,只是不想自己的“獨立空間”被打破與中斷而已。及至上海哈同夫婦的大學倒閉,他才應邀北上。

顧頡剛說:“他的大貢獻都在三十五歲以後,到近數年愈做愈邃密了,別人禁不住環境的壓迫與誘惑,一起變了節,唯獨他還是不厭不倦地工作,成為中國學術界中唯一的重鎮。”

縱觀王國維研究履歷,處處開學術研究之先河,處處樹巔峰,民國知識階層為之側目的“四大導師”另三人,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無一不對其深湛學養讚譽有加。其短暫一生五十一年,所受詬病者,僅有入幕“國中小朝廷”溥儀一事。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死也並非“殉清”。清廷有什麼可殉的呢?他晚年學術研究,發力最甚的正是蒙元地史。從奠定當世偉大學者榮耀的華夏文明源頭的甲骨文研究,到幾乎無人問津的蒙元史學,其間學術心路幾人能知?再問遍民國學人,又有幾人能比他更加熟悉中國文明的脈絡呢?

對於一位以“境界”美學肇端,以甲骨文研究立命的學者,“殉清”之論委實看低了他的“境界”與格局。這是對他的深深誤解。他的死,只在陳寅恪的讚歎之處。

長子王潛明的病歿,摯友羅振玉的斷交,學者葉德輝的慘死,章太炎的財產被籍沒,凡此滄桑雲變,世事種種,都使他逐漸感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空間的漸趨逼仄。

他死於心死。

版本的考訂

民國以來,《人間詞話》的版本之多僅次於有“晚清小紅樓夢”之譽的《浮生六記》。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初刊於《國粹學報》、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京樸社首次刊行標點本,迄今已有一百六十餘種版刻。

如同《浮生六記》的日光流水之美予人的婉嘆,《人間詞話》的“境界”美學對後世學人的啟迪如雨潤萬物。近幾十年來,雖然學界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朱光潛的《詩論》、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並稱“百年三大美學經典”,然而《詩論》與《美學散步》無一例外均深受王國維美學理論的直接影響。

這也使得該書近年來的出版趨勢愈加浮亂。因為王國維手定稿的古意、簡雋,令人有一覽之下意猶未盡之慨,各家編者便努力從王氏文集中摘編論評詩詞章節,集匯附錄,以彰顯版本的“全”與“原始”。孰不知,王國維關於詞之美學的系統理解,在初刊之前即已完善,成為謹嚴的體系;“全”與“原始”僅對於研究王國維的美學思想與學術體系的變遷、形成有專業上的意義,一味貪多圖巨,便會對理解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構成困擾與障礙。

在目前已知的資料中,我們可知: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發表之前的“前期手稿”,即資料稿,共二十頁,一百二十五則;而發表於《國粹學報》第四十七、四十九、五十期的六十四則,乃是王國維在這份“前期手稿”上選取了六十三則,且經過了修改,另補充一則而成“手定稿”。後世所輯錄的“未刊稿”“刪稿”均為王國維棄用。而諸家收錄的“人家詞話附錄”均輯錄自王氏文集,已與《人間詞話》並無關係,且時有牴牾。

有鑑於此,本版依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王國維手定稿,參校民國十五年(1926年)樸社定本,同時參考了學者周錫山的《人間詞話彙編匯校匯評》,與佛雛校輯的《新訂人間詞話·廣人間詞話》。年譜的整理受益於趙萬里的《王國維先生年譜》、陳鴻祥的《王國維全傳》與劉烜的《王國維評傳》。劉烜此書重在王氏心路與學術思想的變遷,梳理甚是清爽,堪稱王氏評傳最佳。在保證註釋與譯文的簡約、準確的基礎上,汲取葉嘉瑩先生《人間詞話七講》的啟發,盡力避免複雜與晦澀,畢竟王國維的美學初心是對“真”,即尼采以血書寫之心,與對“簡”的推崇。所謂“簡”的美學,即是個人審美感受力更加純粹、準確、感性與自由。

感謝我的助理“作家榜致敬經典名著小組”編輯趙如冰女士。她專業而苛刻的態度,使我得以用更高的標準完善此書的校訂與譯註。感謝導演賈樟柯先生的寬闊,在如冰聯繫封面畫作授權時給予的幫助。感謝畫家陳家泠先生的慷慨,一幅名動杭州G20峰會的《清荷》,錦上添花,有無言點睛之相契。感謝作家韓寒的妙譯與授權,沒有一句更好的詩比“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更適合以三句情詩概括詞之美學境界的王國維了。他們都是有民國風範的智者,善意、誠懇而真實的人。

至誠即是趨真,至真即是至善。而美就在“真”與“善”之間。向他們學習。

周公度

二〇一七年六月

於上海


前言/序言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為什麼晚清民國那麼多學者,我們反覆言及讚歎的只有王國維?

星辰的秩序

在仰望高原的夜色時,那群星閃耀的璀璨之美,令人心動不已。但對於資深的天文愛好者,他把我們對星辰的認知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絢麗的光芒,導向具體的輪廓——他發現了星座。這是更高境界的美的發現。而對於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他走得更為遙遠,他發現並熟知每一個星座的組成,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它的運行規律。

王國維就是中國古典美學上的星座與宇宙秩序的發現者。

中國文藝美學,自劉勰《文心雕龍》之後,幾無銳意創新。作為中國古典美學巨構,《文心雕龍》體大思精,十卷五十篇,從文學的“體、質、承、革”幾個方面細緻、系統地論述了文學創作的美學規律,對後世的詩論、文論、藝術綜論,乃至園藝美學,均有覆蓋式的傾軋,使得此後的相關著述,全部降為風格賞議。清代學者何文煥編輯的《歷代詩話》,收錄南朝鐘嶸《詩品》至明代的著名詩話二十七部。主題多重在對意趣的品鑑,妙悟的採擷,軼事的節錄,逸格的贊慕,而在坊間傳播更多的則是對於字詞的辨析。這符合中國傳統文人波動於儒道思想之間的遊戲心態。著名的賈島的“月下僧敲”,朱慶餘的“畫眉深淺”,宋祁的“紅杏枝頭”,王安石的“春風江南”等等,都是煉字鍛句的“典範”。

雖然此類詩話筆記都可歸於性靈一脈,但罕有學者梳理出它們的美學脈絡。

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於詩體流變,著力甚著,但依然滯於主題與風格之議。具體到詞的美學,劉熙載《詞概》也涉及詞的體制流變、特徵技藝與作品判斷,但屬於泛論,並無系統的美學貫穿。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美學的核心是“感興”“託寄”,並無新意,且風格有所偏執。晚清學者況周頤的《蕙風詞話》,多醇思良見,也力倡“真”與“性靈”,漸成體系,然而依然未能脫去古人的寄託道統。

只見繁星滿冊,難覓一線相系。而王國維用六十四則中國古代學者傳統的筆記,梳理出了中國唐末五代以來漸為大端的詞這一文體的美學。

拓展者的領域

掌握了一件事物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好地領會它的意義。王國維的卓異之處,不僅體現在詞的美學研究上,還體現在眾多中國古典文化領域中。結識羅振玉是他人生與學問的轉折。受羅氏資助,留學日本東京物理學校期間及歸國後的數年,其翻譯的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眾多領域的國外著作,均有導流開徑之譽。但王國維顯然不滿足於此紹介之功,他最為沉醉的是為每一個陌生淆亂的領域梳理出它們的脈絡,凝結出方法。

他旅居日本京都期間,於1912年完成的《宋元戲曲考》(1913年以《宋元戲曲史》刊行)是中國戲曲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為寫作此書,自1908年起,他先後發表了《曲錄》《戲曲考原》《優語錄》《唐宋大麴考》《錄曲餘談》《古劇腳色考》等多部專業的研究著作。1914年他與羅振玉合著的《流沙墜簡》在日本京都出版,該書是中國古代簡牘研究史上的高峰。1915年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出版,該書由王國維手書石印,並撰寫序文,條分縷析,洞見頗多。而其於1917年發表的甲骨文研究三論《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與《殷周制度論》,轟動整個國際漢學界,直接促使甲骨文研究成為一門學科、國際顯學。

梁啟超在《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詞》中說:

……通方知類四字,能夠表現他的學問全體。

他觀察各方面都很周到……本來凡做學問,都應如此。不可貪多,亦不可昧全,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

我們看王先生的《觀堂集林》,幾乎篇篇都有新發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學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極大。

詞的領域,戲曲領域,古簡牘領域,甲骨文領域,以及敦煌學領域,古金石器物領域,乃至服飾史與蒙元史學領域,王國維均為車馬前驅,萬人隨後。即便其早年在叔本華哲學、康德美學的影響之下寫作的個人第一篇系統長文《紅樓夢評論》,也是近代中國第一篇以嶄新的視角和思想解讀中國經典的典範之作。

通方知類,蔚為大觀。學術拓展之廣博,研究之深入,百年唯此一人而已。

詞的美學是什麼?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素來是道統之議,簡繁之爭,新舊之變。文體形制的變遷,與其說是求新求異,毋寧說是時人對錶達力準確性的訴求。“易”字正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每個時代均有每個時代的語言特徵,文體形制因時而異,正是中國文化的生生之力。到了唐末五代,詞這一文體愈加成熟,入題、用字、節奏、結構、韻律都是革命性的,極具表達力與形象感。然而相應的詞論仍然處於前代詩話的品評狀態,缺少對其美學進行總括挈領的著作。

以宋詞之豪邁、婉約兩派為例,常被論家議為高下之分。其實兩種風格並非對立,而是一種融合。凡諸體兼善者,便是人生之從容達觀者,否則容易陷入一種困窘。

以風格界定詞的美學鑑賞,便陷入了狹隘之見。王國維則跳出了這個思維的慣勢,從更高的層面上概括詞的美學。本書上卷,第二十六則: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境界”一詞,並非王國維獨創,然而學問的漸進,與審美的漸進自此乃成一途,正是自王國維“境界”美學提出開始。

相較而言,意象、意境與境界最大的區別是“境界”一詞的立體性與審美層次的清晰。“境界”說更為立體而飽滿了。

中國古典美學的脈絡,具體到詩詞的格局,絕非皎然《詩式》類研究。《詩式》重在詩學的方法,“四不”“二要”“四離”“六至”,均是如此。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雖然強調“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外之象”“景外之景”,但依然處於平面。

相反,在繪畫領域卻有更高格局的判斷,從謝赫六法,到五代荊浩的“神、妙、奇、巧”,黃休復的“逸、神、妙、能”,以及金聖嘆論散體文字的“奇、變、妙、神”,都是關於審美階次的梳理。詞的寫作異於前代所有文體,作為新的表情達意方式,它的標準最初便是才子的,鮮亮奪目的,音韻的講究有甚於前朝,是形式主義的最佳狀態。因為它的嶄新性,即如王夫之、葉燮,對它的判

斷,也未能跳出《文心雕龍》的風格界分。兩宋至晚清,詞之寫作有近千年的歷史,然而姜夔之外,關於詞的概述,一無足觀。

王國維的詞學研究,避免了傳統的“文以載道”的思維慣性(堪稱惡習),又繞開了性情如袁枚、博贍如章學誠也未能免俗的“才學識”三論,直取人性之本真。王國維冀圖以上古與中古之詩的“簡”與“真”約束詞之寫作的過度形式化,又以“境界”構成詞之品鑑的階次,再以“格局”豐滿詞之美學的表達力,實在是真率如兒童的遠見卓識。

獨立與自由

為什麼晚清民國那麼多學者,我們反覆言及讚歎的只有王國維?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後,陳寅恪給出了他的答案。在梁思成設計、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由他撰寫的碑文中寫道: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所讚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真正的知己之言。對於王國維而言,他沉醉於學術研究,熱愛學問的發明,正是因為這項工作可以使其在保全人格獨立的前提下,還有思想的自由之美。所以中年之後,面對北大、清華的屢次邀約,他均有婉拒,只是不想自己的“獨立空間”被打破與中斷而已。及至上海哈同夫婦的大學倒閉,他才應邀北上。

顧頡剛說:“他的大貢獻都在三十五歲以後,到近數年愈做愈邃密了,別人禁不住環境的壓迫與誘惑,一起變了節,唯獨他還是不厭不倦地工作,成為中國學術界中唯一的重鎮。”

縱觀王國維研究履歷,處處開學術研究之先河,處處樹巔峰,民國知識階層為之側目的“四大導師”另三人,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無一不對其深湛學養讚譽有加。其短暫一生五十一年,所受詬病者,僅有入幕“國中小朝廷”溥儀一事。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死也並非“殉清”。清廷有什麼可殉的呢?他晚年學術研究,發力最甚的正是蒙元地史。從奠定當世偉大學者榮耀的華夏文明源頭的甲骨文研究,到幾乎無人問津的蒙元史學,其間學術心路幾人能知?再問遍民國學人,又有幾人能比他更加熟悉中國文明的脈絡呢?

對於一位以“境界”美學肇端,以甲骨文研究立命的學者,“殉清”之論委實看低了他的“境界”與格局。這是對他的深深誤解。他的死,只在陳寅恪的讚歎之處。

長子王潛明的病歿,摯友羅振玉的斷交,學者葉德輝的慘死,章太炎的財產被籍沒,凡此滄桑雲變,世事種種,都使他逐漸感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空間的漸趨逼仄。

他死於心死。

版本的考訂

民國以來,《人間詞話》的版本之多僅次於有“晚清小紅樓夢”之譽的《浮生六記》。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初刊於《國粹學報》、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京樸社首次刊行標點本,迄今已有一百六十餘種版刻。

如同《浮生六記》的日光流水之美予人的婉嘆,《人間詞話》的“境界”美學對後世學人的啟迪如雨潤萬物。近幾十年來,雖然學界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朱光潛的《詩論》、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並稱“百年三大美學經典”,然而《詩論》與《美學散步》無一例外均深受王國維美學理論的直接影響。

這也使得該書近年來的出版趨勢愈加浮亂。因為王國維手定稿的古意、簡雋,令人有一覽之下意猶未盡之慨,各家編者便努力從王氏文集中摘編論評詩詞章節,集匯附錄,以彰顯版本的“全”與“原始”。孰不知,王國維關於詞之美學的系統理解,在初刊之前即已完善,成為謹嚴的體系;“全”與“原始”僅對於研究王國維的美學思想與學術體系的變遷、形成有專業上的意義,一味貪多圖巨,便會對理解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構成困擾與障礙。

在目前已知的資料中,我們可知: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發表之前的“前期手稿”,即資料稿,共二十頁,一百二十五則;而發表於《國粹學報》第四十七、四十九、五十期的六十四則,乃是王國維在這份“前期手稿”上選取了六十三則,且經過了修改,另補充一則而成“手定稿”。後世所輯錄的“未刊稿”“刪稿”均為王國維棄用。而諸家收錄的“人家詞話附錄”均輯錄自王氏文集,已與《人間詞話》並無關係,且時有牴牾。

有鑑於此,本版依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王國維手定稿,參校民國十五年(1926年)樸社定本,同時參考了學者周錫山的《人間詞話彙編匯校匯評》,與佛雛校輯的《新訂人間詞話·廣人間詞話》。年譜的整理受益於趙萬里的《王國維先生年譜》、陳鴻祥的《王國維全傳》與劉烜的《王國維評傳》。劉烜此書重在王氏心路與學術思想的變遷,梳理甚是清爽,堪稱王氏評傳最佳。在保證註釋與譯文的簡約、準確的基礎上,汲取葉嘉瑩先生《人間詞話七講》的啟發,盡力避免複雜與晦澀,畢竟王國維的美學初心是對“真”,即尼采以血書寫之心,與對“簡”的推崇。所謂“簡”的美學,即是個人審美感受力更加純粹、準確、感性與自由。

感謝我的助理“作家榜致敬經典名著小組”編輯趙如冰女士。她專業而苛刻的態度,使我得以用更高的標準完善此書的校訂與譯註。感謝導演賈樟柯先生的寬闊,在如冰聯繫封面畫作授權時給予的幫助。感謝畫家陳家泠先生的慷慨,一幅名動杭州G20峰會的《清荷》,錦上添花,有無言點睛之相契。感謝作家韓寒的妙譯與授權,沒有一句更好的詩比“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更適合以三句情詩概括詞之美學境界的王國維了。他們都是有民國風範的智者,善意、誠懇而真實的人。

至誠即是趨真,至真即是至善。而美就在“真”與“善”之間。向他們學習。

周公度

二〇一七年六月

於上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