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小学生阅读名著合适吗?

张雨凡517


我自身认为是合适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名著就是晦涩难懂,里面所要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低龄儿童根本读不懂。我要否认这一观点。首先,孩子们远比大家所认为的要成熟和早智,很多道理大人不说他们还是懂的,至于懂的渠道有迅猛发展的网络,也有他们身边的朋友。我们不能总把他们看作是温室里的小骨朵。其二,并非所有的名著都是晦涩难懂的,比如说可以先看中国的四大名著的白话版,等到了初中(语文考试要考)就可以给他们看文言版。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来开展;最后,其实很多人包括成年人读完名著后也不可能全部get作者的观点,只有读者经历了和作者相似经历后可能才会懂得。名著也不是读一遍就可以扔的,老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低龄在读的时候不要求他们读懂,只用他们学会作者的一些遣词造句,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增强孩子们对作者写作世界的兴趣,扩充他们的“脑洞”。


李老师Lynn


我们都明白,人的时间有限,所以读书就要读好书,看名著。这无可厚非。但作为初涉阅读世界的小学生,绝大多数孩子,对绝大多数名著根本看不懂,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让他们去读名著,势必会破坏他们的阅读兴趣。

儿子学校就给孩子们布置了必读书,其中大多数是名著。我们按要求买了些,比如《骆驼祥子》、《简爱》、《童年》等,我们自己也买了些,但儿子读得不多。每次要求儿子读,他都只是翻翻,他说名著实在是无趣,读不进去。

儿子说的是大实话。大多数名著不像童话,不像有些儿童文学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像科学书籍那么神奇而富有趣味。

但凡名著都是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刻的领悟,对思想高度的概括,其思想深隧,饱含哲理,语言精辟,逻辑严密。所以,读书确实需要读好书,看名著,才能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人文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们该如何处理“读好书”与孩子“读不懂名著”这个矛盾呢?

一、 名著阅读需要“引领”。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有限,阅读储备量也不够,而名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非常深刻,思想跨度非常大,一般的小学生很难看得懂。所以如果要看名著,可以从那些经过名家精简的青少版名著入手。这些精简了的名著,通俗易懂,思想跨度不大,孩子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阅读,通过名家的改版引导,逐步过度到原著阅读。

很多人反对精简版名著,说它不仅破坏了原著的原貌,而且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这需要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当你的阅读水平不高,人文素养还很低时,就拿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你直接让他们去看名著原著,可能会像看“天书”一样,云里雾里根本理解不了。读不懂就不会有阅读的兴趣。这时,我们是选择强迫孩子看他不懂的“天书”好,还是让他看通俗易懂的简易版好,答案肯定是前者。当然,如果只停留在看简易版的名著阶段,收获肯定不大,阅读水平也难于得到提高。

那要如何引导孩子去阅读名著呢?

以我读《论语》为例。

学生时代,我对《论语》是敬而远之,那些“之乎者也”不仅难懂,而且枯燥无趣。虽然如此,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观,让我内心一直向往它,所以买过很多原著版或翻译版的《论语》,也会偶尔翻一下,但由于看不懂,更别说引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一直没有爱上它,也一直没有完全的看完过它。直到一次在新华书店,偶尔看到冯家禄注解的《论语三解》一书,觉得注解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买回后一口气看了两遍,我才开始对读《论语》上心。于是趁热打铁,接着又连续读了两遍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时我真正爱上了论语。为了继续深入读下去,我又买了名家钱穆的《论语新解》来读。钱穆版是我看过的对照注解最全最广的版本,但由于钱穆的注解全是半白半文,读起来一知半解,非常吃力,所以读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停下来了。

为了读懂名家经典钱穆版《论语》,我开始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于是买了朱永新主编的嵌式阅读青少版论语来读,以逐步提高对论语的理解。这个版本注解的不错,不仅有白话翻译,也有智慧评析阅读,他让论语与生活发现关系,这样的注解更贴近生活,也就更有吸引力。缺点是对成人来说,它是精简版。现在我又把《论语新解》和《纪连海谈论语》对照,两本书同时读。由于《纪连海谈论语》更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而且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去阐述论语所蕴含的道理,这样我可以通过它的阅读,去注解或者是导读《论语新解》。果然,现在读钱穆版《论语》就轻松许多。

可见,不同作家对《论语》的注解、导读,是引领我读懂《论语》的老师,是他们一步一步让我爱上《论语》。

再举一个现代文学名著的例子。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举世闻名的名著,但我一直没有去读它的动力。《老人与海》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写了一个老人出海打鱼,遇上一条大马丁鱼并与之搏斗的故事,中心也就是“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种名著,如果小学生去读它,能被它故事情节吸引的孩子肯定不多,能读懂它的就可能更是凤毛麟角。我也如此。

直到有一次在广州图书馆,读到了一本麦家等四位作家写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一书,其中麦家对《老人与海》的评析,让我立即对《老人与海》产生了兴趣。回到旅馆后,立即用手机找出,一口气读完了这遍中篇小说,由于意犹未尽,回家后又读了一遍。

从我对名著的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如果读名著前,能先从别人,特别是名家对名著的评析中,了解名著,熟悉名著,通过他们对名著的引导,再去读名著,更能够建立我们与名著之间的关系,也更能拉近我们与名著之间的距离。这样,也就更容易读懂名著爱上名著。

那么,作为还是小学生的孩子,又该如何引导他们读名著呢?

二、 引导孩子和名著建立亲密关系。

小学的孩子,还不太会像我们大人一样去读名著的各种评析、名著导读,那么对他们最好的引导者就是父母。父母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与孩子共读一本名著,通过共读,帮助孩子理解名著内容,共同探讨名著内容,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看不懂而排斥名著。

如果父母有时间,能在推荐给孩子前自己先看一遍名著,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就能让推荐更有针对性。比如,你可以把你书中的内容等故事情节,用你的话分享给孩子听,通过你的分享,达到吸引孩子的目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通过朋友的分享了解了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一书,我借朋友的书看完后,觉得确实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也觉得很有必要推荐给儿子读。于是自己又买了一本,并在他面前,大谈特谈此书的好处,把我对此书的读后感受,及书中可能吸引孩子的内容分享给儿子听。比如我讲了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北见”受到高年级孩子霸凌的故事给儿子听,其目的是在儿子心中建立此书的“好书”形象,以吸引他。果然儿子心痒痒,在我的要求和吸引下,他略读了此书。

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要求我们一起再共读此书。

所以,对孩子读名著,我们不能一味的、以任务的形式去要求,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与需要他们读的名著之间,建立亲密的阅读关系,只有在他们认识了所要读的名著各种优点后,他们才可能捧起它。就像交友一样,通过一步一步认识对方的优点,才会相交相知。


公务员之路


名著的阅读,有很多普及版的,还带拼音插画,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无障碍阅读了。

现在的孩子,外来的吸引太多太多了,手机排第一,电视排第二,游戏啦视频啦等等等,尽是一些快餐文化,大多数的内容没什么营养的,仅是打发了时间,消耗了眼睛而已!

那么我们家长应该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去看看名著,一起阅读,也可以在书房里,各自阅读自己有兴趣的图书,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从小培养,何乐而不为?!

而且阅读的积累,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作文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家长推荐合适孩子年龄,适合孩子兴趣来阅读的名著,极有帮助。



历经沧海中年汉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很多的家长都提出过这种疑问:连成年人都“啃”不下去的书,逼着孩子去读有用吗?

大家先抛开这个问题,看看从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语文教材的大改版,小学各个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的要求是100万字!试卷中,名著阅读的考题比例越来越大,所以孩子们必须要去读名著。

那么如果不用考试呢?还有必要让孩子读名著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看过《朗读者》,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认识了董卿,她的气质,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而这种魅力与董卿喜爱读书有关。她从小就被父亲逼着读书,中学时,三五天读一本名著,现在即便工作再忙,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最高级的保养品不是昂贵的化妆品,而是世界经典名著。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世界经典名著?有必要吗?我再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位语文老师做过一个实验:让自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三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两个读初中孩子的平均分竟然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两个孩子靠什么得到这样的成绩呢?这位老师说,靠的是从小开始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

虽然孩子们可能暂时读不太懂那些名著,但那里面里就藏着我们想要教给孩子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得到的人生感悟,跟老师、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完全不一样,那些会像电视剧,像动画片深深的刻在孩子心里。很多简单但是必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这样通过书籍,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知到。

爱读世虽界名著的孩子,会有超出年龄的眼界和心胸。读世界名著,就好像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看世界。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大部分被手机,被游戏主宰了,可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呢?孩子们的未来呢?永远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吗?“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样下去拿什么去建设祖国?他们缺的就是阅读!

现在父母最爱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可你想过吗?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一种父母叫做别人家的父母!想让你的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吗?”,那就让孩子去读书吧,让孩子去读经典名著吧,没有比这更好的教育方法了!


蓝桥清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有必要的,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的内容,好多都是成人化的,文言文版更晦涩难懂,很多学校老师要求孩子看四大名著或者我们让孩子多了解,但是孩子适合看这些吗?

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太鼓励直接阅读原著,毕竟这个阶段还无法有效的阅读任何一个完整的篇章。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建议从连环画开始阅读。如果孩子进入了小学高年级,就可以开始阅读白话版本的四大名著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四大名著连环画,给孩子看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为。


我最棒我是


名著与通俗读物一样都是人类文明智慧成果的结晶,名著相对于通俗读物显得更高雅,不同的人阅读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收获。书籍犹如知识的沙滩,哪粒沙子最漂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孩子阅读名著有成年人陪伴引导一起理解更好,如果没有陪伴总比阅读一般通俗读物要好。


育邻人


可以吧!


差旅见闻記录


我觉得合适,读书是从小养成的一种习惯,而且名著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初中的知识也包含名著,让你的孩子早些接触名著就在学习上早迈出一步,当然小学生看的名著要选择他自己能理解的范围,等大些时再让他看文言文版本的名著,这对他以后翻译古诗文也是很有帮助的[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小辫想暴富


这个因人而异。有的孩子读书早,读书多,爱读书,理解能力自然强,所以根据他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读,理解到哪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随着他长大,思维开阔了,再读起原来的名著很可能会有新的理解。如果他不愿意读,那就不要勉强了


谁动了我的马尾辫


有选择的阅读。不是所有都合适,请内行人或专家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