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银办"儿童团",上百孩子不够当兵年龄,看名单全是干部子弟

1967年盛夏的一天,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接到27军军长尤太忠的一个电话:"老肖,你好啊?你到我们这里玩玩吧?我们这里蛮不错哟!"

肖永银办

肖永银

27军驻军太湖边上的无锡。江南小城,鱼米之乡,当然不错。但是,在当时中国政局的"非常时期",一位军长绝不会有闲情逸致请一位装甲司令"玩玩",而一个装甲司令也不会有闲情逸致去游山逛水。前18旅旅长非常熟悉他的老战友前16旅旅长尤太忠,电话里不好说,两人彼此意会,心照不宣,寒暄几句后,肖永银痛痛快快接受了尤太忠的"盛情邀请"。

果然,一到无锡,尤太忠一见他就说:"许司令找你!"

肖永银办

许世友、王近山与肖永银

许世友劈头就说:"抓部队!把部队稳住!"

肖永银告诉他,坦克师稳如磐石,许世友粗黑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但眉心明显郁结着忧愁。肖永银耐心等待着,知道他"秘密召见",必然有"特殊使命"。东拉西扯一阵后,许世友像是漫不经心地说道:"陶勇的孩子到处流浪呀,怎么办?你们是不是把他们收起来呀?"

肖永银办

肖永银

肖永银和尤太忠像当年并肩攻城略地一样,相当严肃认真地商量起来。肖永银说:"上海离你们近,是不是你派人去把他们收起来?"

"我收可以,"尤太忠沉吟道:"只是担心我们27军不够稳……"

"你收下来,转给我,我来安排。"肖永银回到南京,很快,东海舰队司令的下个遗孤由尤太忠秘密转送给他。孩子们从大到小排成一排站在他面前,衣衫褴褛,面色蜡黄,最小的才十三岁,天真无邪地吮着一根黑炭样的手指。肖永银鼻子一酸,摸着陶勇幼子的头说:"当兵吧……"

肖永银办

尤太忠

就在肖永银为东海舰队司令的悲剧命运而叹息的时候,相隔两条街,宁海路上一幢灰色小楼,危机四。.陆军中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张震,满面忧愁地望着自己的爱子……张震预感到自己将面临灾难,他唯有对自己的孩子放心不下,他要趁自己尚未丧失自由的时候,办完这件事,想来想去,觉得只有把孩子交给一个人放心,匆匆写了张纸条,塞进孩子手里:"去,找你肖叔叔。"

深夜,北京路上肖宅,有人轻轻叩门。一个孩子惴惴地挤进来。"海宁要当兵。张震。"

肖永银办

张震

他想了想,说:"海宁,明天晚上,还是这个时候,你来。"第二天深夜,海宁悄悄推开虚掩的房门,来到肖永银面前。肖永银把一封准备好的信交给孩子,叮嘱道:"你拿着我的信,今晚就走。悄悄地走。不管谁问你,你就说去串连。你去杭州报名。记住,你爸爸是个大树,树大招风,对谁也不要说出他的名字!"

海宁瘦小的身影终于在夜幕中消失了……海宁也是十三岁。由陶勇、张震的孩子开始,从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送来了自己已力不能保的爱子娇儿,纷纷投奔而来。

肖永银办

肖永银

肖永银无法拒绝这些昔日战场上的"战神"们的后代,下了一道命令:"男的,只要是军队上、地方上干部的子弟,家庭不行的,就收起来。"南京军区装甲兵的营房,倏忽间变出了一个"娃娃兵营",大的十六七岁,小的十三四岁,爬高上低,你打我闹,活泼可爱。

有一天,肖永银去到兵营里看望孩子们,在一条小水沟,几个"小鬼"嬉闹着捉螃蟹,抹得满脸泥巴,溅得浑身精湿,陶勇的小儿子摸着了一只,扬起脏污的小脸,极幸福极开心地咧开嘴巴像烂漫的山花般笑着……

肖永银办

陶勇

肖永银看着,心头掠过一丝涩涩的微甜。

他打算连夜秘密把孩子们送过江去,在长江以北,有一片荒野山地,是装甲兵的训练基地,对外属军事禁地,一旦转移到那里,孩子们也就进入了安全之境。

当夜,云高月淡,浩渺的江面上,飘着两叶小舟,孩子们像当年他们的父辈一样,奋力划桨。当年,他们的父亲们,就是划着小木船,冲破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为共和国打下了半壁江山;当年万船齐发万炮齐鸣的雄伟壮观已经烟消云散,然而,当他们驾着小木船,横渡同一条江时,他们却体味到了另一种悲壮……

肖永银办

一天,在军区司令部里,一位副司令员脸上带着不冷不热不阴不阳的表情给他扔下一句话:"我到了北京,上级问我收了多少兵,我说不知道!"

炮兵司令扯装甲司令的袖子,大惑不解:"他这是什么意思?"

肖永银心里明自,副司令员反对这件事,他微微一笑,话里有话地对蒙在鼓里的炮兵司令大声说道:"他的意思就是那么个意思!"

肖永银办

炮兵司令摇摇头,下知道他们打的什么哑谜。有些人却没有打哑谜的耐心,干脆单刀直入,且抓住要害:"不像样子!收的兵不够格,弄几百小孩子,干脆办'儿童团'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年满十八岁的公民才有资格与义务应征入伍。南京军区的某些领导就此事发电报报告,总参谋部副总长亲自过问此事。总参谋部来电:你们装甲兵招了多少新兵?查查。够格的留下,不够格的清退回去……

"肖司令,我看事情难办呐。"参谋长满面愁容,"即使我们想留,怕也不能全留下。真可惜,这些娃娃有的是太小了……"

肖永银办

"娃娃嘛,总会长大。我们这么大的装甲兵,养几百个娃娃算什么?过几年就是一条六尺男儿。要当兵并不是反革命,红军时代得一个兵不易呢……不能清退回去,退回去,他们好多家已经没有了。"

"可怎么办呢?"参谋长拍拍桌上的总参电报。

肖永银一字字,一行行,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嗨,有了!你来看,核心是不是这几个字?"他用手点着"够格""不够格","我们全都合格,不就完了!"

肖永银办

装甲兵很快起草了一个报告:共招新兵多少名,经过半年的严格训练,考试及格多少名,在此期间,共发展党员多少名,团员多少名,多少名经过训练已补充部队。多少名还在继续训练……报告有鼻子有眼,完整详尽,无懈可击。

果然,总参谋部在接到这份报告以后,再没有"继续追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