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在新疆学习时曾被嘲讽为“粗手笨脚的大兵”

本文系祖国网据《吕黎平将军回忆录》中内容编辑整理。

1938年3月10日左右,中共驻新疆代表邓发同志派人通知我:延安派来的19名同志已到,让党支部的几个委员,悄悄地请假去“新兵营”会面。

当晚,我和方子翼、朱火华、陈熙、金生同志,匆匆赶到“新兵营”。邓发同志对严振刚、方华、赖玉林、夏伯勋、方槐等19名同志逐一作了介绍。

原来,这19名同志都是从延安抗大和摩托学校挑选来的。领队的严振刚同志,原是一方面军的,到陕北后,被派往红十五军团的骑兵团任政委。他们一行于1月16日从延安出发,在党组织安排下,先穿八路军军服,经西安到兰州。然后又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小帽,装扮成东北流亡学生,佯称是盛世才的远房亲戚去投奔新疆。就这样,他们终于混过了重重关卡,搭乘兰州至新疆公路上的运输车,赶到了迪化。

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在新疆学习时曾被嘲讽为“粗手笨脚的大兵”

1938年,由延安来新疆新兵营的干部正在途中。


严振刚同志传达了陈云同志的重要指示。他说,陈云同志在延安窑洞里接见即将赴新疆学习航空的同志时说,你们将是第一批红色飞行师,是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不要怕文化低,不要怕人家看不起,要有坚强的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要搞好团结,遵守纪律,保持党的荣誉。

一支43人的航空队,在陈云同志的精心组织下,选有红军各方面部队的代表,体现了全军团结奋斗、共创人民空军的精神。

刻苦学习理论知识

在跃向天空、展翅飞翔之前,我们首先投入了紧张的航空基础理论学习。我们被分成了两个班,飞行班25人,机械班18人。

当时的基础课有《航空历史》、《飞行原理》、《发动机原理》、《飞机构造》、《发动机构造》5门。学飞行和学机械的在一块听课。教材都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理论教官由盛世才的飞行教官兼任,有时也由苏联教官上课。采用苏联的6小时一贯制。上午上6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中间休息15分钟。下午、晚上均为自习时间。

我记得第一节课讲的是《航空历史》。教官从1900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驾驶的第一架飞机升空,一直讲到现在的主要机种。由于有了前两期的教学经验,讲课质量还算可以。但我们绝大多数同志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教官却仍按前两期的中学毕业生接受能力授课,开飞前的基础课仍限一个月完成。教官可能想试试我们的学习能力,也可能是瞧不起我们的文化基础,想在考试时出我们的洋相。

困难吓不倒我们。对听不懂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或请听懂了的同学,在课后给大伙儿上“小课”。一时理解不了的原理,就先念它20遍,背它30遍,直到“刻”在脑子里。为了抓紧点滴时间用于学习,43名同学除了早操、就餐和睡觉外,其余时间几乎不离教室一步。

硬凭着这股韧劲和毅力,我们初步掌握(确切地说是背熟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一个月后的考试,个个都及格,教官也对我们刮目相看了。

基础课学完后,转入专业知识学习。飞行班和机械班开始分开上课。

当时,盛世才的航空队共有3个飞行中队。第一、二中队由前两期毕业的老飞行员组成,每中队10人左右,配一名中队长。第三中队专门训练飞行学员,有一名中队长和两名飞行教官。

开飞前,教官先领我们到机场搞了3天地面实习。

我们十分好奇地围着外号叫“双膀子”的Y—2型教练机转。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初级教练机,比较陈旧。飞机上安装一台100匹马力的内燃发动机,最大时速146公里,升限2000米。


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在新疆学习时曾被嘲讽为“粗手笨脚的大兵”


教官从如何放、拿飞机轮挡的最基本知识讲起,领我们逐一了解飞机的主要部件和性能。接着,上座舱熟悉飞机仪表和操纵系统,多次练习地面开车。

第一次飞行感受

1938年4月4日,这是我们25名学飞行的共产党员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能清晰看到百里外的天山雪峰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离迪化城7公里的博格达山脚下的欧亚草地机场上,铺着白色T字布。在T字布的前方150米、后方50米,各放一块白色界限布板。3架Y—2型教练机,昂首挺立在起飞线上。整个机场画有起飞、着陆和滑行3个地带,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调整。

当时的飞机没有无线电设备,机场上也没有指挥用的塔台车。指挥员只好站在起飞地带,令一名值日的飞行学员替他打红、白信号旗实施指挥。飞行教员和学员按旗语上飞机和开车、起飞。整个机场平坦坦的,连一顶避风遮目的帐篷都没有。

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在新疆学习时曾被嘲讽为“粗手笨脚的大兵”

吕黎平在新疆


第一天的课目是感觉飞行,也就是到空中体会飞行的滋味,感觉飞机的操纵性能。

中队长黎焕章带我走向第一架飞机。一进座舱,我的心就狂跳起来,怎么也抑制不住。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中队长驾飞机徐徐向前滑行,接着抬起尾部加速,飞机就晃晃悠悠地升空了。

Y—2型飞机只有风挡,没有座舱盖。一升空,强劲的寒风迎面扑来,冷得直起鸡皮疙瘩。耳朵内除了螺旋桨的“嗡嗡”声和“哗哗”的气流声外,其他什么也听不到。

我在座舱内左右侧着身子往下看,不敢相信已经到了空中。只见地面的人影越来越小,升高到400米左右,人影只有几寸长。到800米的空中看下面,人就像芝麻粒那么小了。

中队长口对着一根前后舱相连的通话专用橡皮管,大声地叫我前后、左右活动驾驶杆,体会一下飞机的操纵性能。接着飞机又盘旋了几圈。我还没来得及将机场周围的轮廓完全看清楚,飞机就轻飘飘地下滑接地了。

上午10点多钟,我们第三中队的所有学员都完成了20分钟的感觉飞行,乘汽车返回航空队宿舍。

一进门,大家兴高采烈、七嘴八舌地交谈着各自的空中感受,屋里像炸了锅似的热闹。

有的说:“长征路上,一见敌机来了,就命令谁也不许讲话。说飞机上有顺风耳,连咳嗽都能听到,大家连粗气都不敢喘。现在可明白了,在地面上就是喊破嗓门,吹响军号,飞机上也是听不到的。”

还有的说:“反空袭时,伪装还是很有用的。只要头上戴一顶草编的帽,飞行员就发现不了。”

大家都嚷嚷,一定要把这些新发现,转告在前线作战的战友们。

汪德祥同学瞪着迷惘的大眼睛告诉大家:“我原以为飞机这么大的铁家伙,开起来一定很费力气。教官让我在空中拉一拉驾驶杆,我的手刚使一点劲,飞机的头一下子直翘起来。要不是教官喊我快松手,飞机不知翻哪儿去了。原来,开飞机要像绣花那样轻手轻脚的。唉!可惜了我这双粗胳膊,在飞机上没地方使劲!”大家被他的话逗得直笑。

“粗手笨脚的大兵”顺利完成单飞

两次感觉飞行后,开始由教官带飞起落航线。

Y—2型飞机速度小,纵向安定性差,因而起飞和下滑都很难保持直线方向。空中转弯要手脚密切协调,动作一致,坡度压得不大不小,否则很容易掉高度。在有侧风的情况下,着陆拉杆稍粗猛一点,飞机就会歪歪斜斜,跳跃飘飞。我党的25名学员,都在沙场鏖战多年,见惯了冲锋陷阵的惊险场面,因而学飞行中共同的特点是胆子大、不怕死,动作粗猛不柔和。有一次,我在着陆时目测高,拉平早,动作量又大,飞机尚有1米高度就失速坠地,右翼尖差一点擦在草地上,受到教官的严厉训斥。类似的险像,其他同志也发生过好几起。

眼看七八个飞行日过去了,我们多数同志的起落动作,仍然歪歪扭扭,险像横生。好发脾气的苏联教官开始骂人,盛世才的教官有的公开嘲讽我们是:“粗手笨脚的大兵,还想学航空!”有的私下里嘀咕:“放不了单飞,就淘汰!”

严竣的考验,摆在我党飞行学员面前。在党中央代表驻地召开的航空队党支部大会上,邓发同志又转告我们:“党中央给新疆来电中,询问你们学习航空的情况。”

党赋予我们的重任,党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像一团烈火,在我们胸中燃烧,化成了刻苦攻关的巨大动力。

要学好操纵,首先要熟记程序和要领。我们几乎将能利用的每一分钟时间都用来背记和练习。机场、操场和宿舍内外,到处有我们的同志,找块空地比比划划,念念有词地在地面“飞航线起落”。连站队走路,也要默背几句。半夜里,常有人说梦话,仔细一听,还在背操纵程序呢。


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在新疆学习时曾被嘲讽为“粗手笨脚的大兵”

总支队人员在新疆航空队学习时曾修飞机的机库


要克服险像,必须练柔操纵动作。教室里几件简陋的地面练习器,成了我们的宝贝,一天到晚总有人坐在上面。熄灯了。还有人摸黑摆弄它练动作。我还摸索了一个练习起飞、着陆动作的“土办法”。每次乘坐汽车,右手握根棍子,面对汽车的前进方向。汽车开动,就模拟飞机加油门滑跑,轻轻地将手中的“驾驶杆”往前推,汽车前进速度大了,就往后带杆“起飞”;汽车减速,就模拟飞机减速下滑着陆,眼观左前方,目测离地面的高度,轻轻地“带杆”、“拉平”。后来,不少同学乘汽车时,也用这个办法练习驾驶杆的操纵动作和目测距离、高度,在初学阶段,都感到受益不浅。

真如俗话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的起落动作越来越柔和、准确。在带飞50多个起落后,我和方子翼同志经过苏联教官严格考核合格,终于首批放了单飞。其他同志在带飞60多个起落后,也陆续放单飞。只有王东汉同志,因有痼癖动作,有次着陆跳跃,将螺旋浆打坏,被停飞改学机械。

单飞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飞行是脑力与体力密切结合的特殊劳动。要做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必须培养大胆而细心、沉着而机敏、准确而迅速的素质。一进座舱,不管发生什么紧急情况,都要使自己的心情像湖面一样平静沉着,使操纵动作像绣花一样细致准确。这些从实践中集体总结出来的经验体会,有力地帮助我们提高了飞行技术。

经过4个月的钻研、苦练,我们24名同志顺利完成了初教机的全部单飞课目。

盛世才第一期飞行班招收10名中学毕业生,初教机单飞期间淘汰2名;第二期飞行班招收16名中学毕业生,又淘汰4名,淘汰率都在20%左右。第三期色行班25名共产党员,全是小学文化程度,只淘汰一名,淘汰率是5%。我们终于以顽强的学习毅力,出色地攻克了第一道难关,为我党我军争了口气!

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在新疆学习时曾被嘲讽为“粗手笨脚的大兵”

在新疆航空队学习的红军干部回到延安后合影




吕黎平将军简介:

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在新疆学习时曾被嘲讽为“粗手笨脚的大兵”

吕黎平,原名吕继熙,化名李维先。江西省兴国县人。1917年1月出生,1930年加入县工会,投身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任兴国县少年先锋队总队长,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青年干事、叶剑英校长机要秘书,中革军委总司令部作战局参谋,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情报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初期,受党中央委派入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担任飞行班班长、党支部书记,成为我党培养的第一代飞行员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教员队队长、训练处处长,沈阳、平津军管会航空接管处处长,南京军管会空军部部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校长,丹东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作战指挥员,空军指挥员训练班主任兼党委书记、空军高级航空学校校长,福州空军指挥所值班指挥员、空军第一军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正兵团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月22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4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