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這群“紅馬甲”,給企業當“外援”

義烏:這群“紅馬甲”,給企業當“外援”

也門小夥巴達認真地幹起了包裝活

“樓下的貨車已經等候多時,今晚必須出貨,我們還得加把勁,在保質保量的同時趕趕進度!”3月17日晚8時許,義烏市昇華印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義烏市城市有愛公益慈善志願者協會黨支部書記鄭永兵停下手裡的活,向來廠幫工的志願者囑咐道。“OK!沒問題!”“放心吧!”……車間裡傳回了幾聲清脆的回答。隨後,工人搬貨急促的腳步聲、穿針引線的“沙沙”聲此起彼伏,靜謐的夜色中奏響了一曲悠揚的交響樂。

民族一家親,推動第二故鄉經濟建設

在車間裡,一名新疆維吾爾族女子格外顯眼,她叫熱依汗古麗·吾述爾,今年50歲,是一名在義烏19年的“新義烏人”。她說,義烏是她的第二故鄉。車間裡的工人們都親切地喚她“古麗”,而她,也是促成此次助企復工復產志願服務活動的“紅娘”。

義烏市昇華印刷有限公司是義烏市第一批覆工復產的企業,共有員工370餘人,受疫情影響,目前還有部分員工未返崗。“我們公司後道的工作主要是手工生產,復工以後,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用工緊缺。”公司副總經理劉德高說,這些天,公司行政後勤的工作人員都在車間幫工,工人每天加班加點、夜以繼日趕製文具生產,要趕上進度還是有些吃力。

得知這個情況後,3月7日以來,古麗每天白天在自己的廠裡工作,晚上7點就會帶上三個朋友一同前來幫忙。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出現積極變化,許多在一線卡口執勤的志願者得到短暫休整後,紛紛在微信群“求活動”。作為義烏市城市有愛公益慈善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古麗看到協會發出助力復工復產的倡議後,及時將義烏市昇華印刷有限公司的相關情況上報給了協會黨支部。

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協會發起黨建+助力50強企業復工復產的倡議後,立即得到了會員們的熱烈響應,大家紛紛主動請纓加入助企復工復產的志願隊伍。 也門小夥巴達和楊一迪第一時間報了名,當晚,他們還帶了小夥伴馬丁一起參與志願服務活動,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包裝文件袋。

第一次做手工,巴達不小心劃傷了手指,貼上創可貼後又繼續忙碌起來。他笑著告訴記者,出發前,自己並不瞭解這次活動具體是去做什麼,但是隻要協會發起活動倡議,有時間他就會參加。“幫助別人也成就了自己,明天如果有時間,我還要來。”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巴達也不例外,他生活上最大的變化就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志願服務上來。春節假期過後,他的公司也繼續運營,但自己公司的工人還沒有返崗,公司的經營現在都要他一肩挑,巴達卻不擔心。“不怕啦!義烏政府管控到位,疫情很快就會過去的,我也要加速度啦!”

巴達在義烏生活了3年,白天經營自己的外貿公司,晚上學習中文,對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每次穿上紅馬甲出去開展志願活動,都可以交到新朋友,我是外國人,但沒有人把我當‘外’人。”

身份自由切換,錯時助企總關情

“珍姐,你這手腳可真利索,專業!”“熟能生巧嘛!你也很棒!”車間的角落裡,響起了一陣爽朗的笑聲。

珍姐全名為陳蘇珍,今年53歲,白天在國際商貿城經營著自己的寵物用品商鋪,眼前這位優雅的義烏女老闆,幹起手工活卻毫不含糊。而在珍姐自家的工廠裡,現在還僱了七八名工人在做手工。丈夫調侃她“不顧家”“不務正業”,她笑笑答:“急人之所急,幫助他人是快樂之本。”

“雖說志願服務溫暖他人,但作為志願者我也感受到無比的溫暖。”無獨有偶,在車間另一頭忙著卡管作業的吳春仙,今天還帶了女兒一起當義工。吳春仙也是一名市場經營戶,得知可以利用晚上時間做志願服務,她欣喜地穿上了“紅馬甲”。

“從來沒有人要求我們‘搶’,但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搶’。前不久召開的全市作風建設大會,提振起我們‘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搶回來,把發展搶回來’的精氣神,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我們義不容辭。”鄭永兵告訴記者,當天到場的志願者共有38名,大多是黨員志願者、入黨積極分子和流動黨員先鋒隊員,少數民族同胞、外籍友人志願者這些特殊的“外援”,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他們飲水思源、樂於奉獻的精神風貌,生動詮釋了守望相助、手足相親、愛無國界的深情厚誼。

原計劃兩個小時的服務,大家根據實際工作量延長了半個小時,完成了10000多個產品的包裝作業,直到貨車裝櫃的最後一刻才收工。“志願者們白天都要上班,如果企業有需要,我們將繼續在夜間錯時開展助企復工復產的志願服務活動。”鄭永兵說。

(原標題《這群“紅馬甲”,給企業當“外援”》,原作者餘依萍。編輯樓菲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