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30%優秀孩子患“空心病”,是父母愛得太多還是太少?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曾經做過一項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北京大學30%優秀的學生都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的症狀,很多人甚至因此而自殺,他把這種症狀稱為“空心病”。

他在演講裡分享了一些他接觸過的案例,而最讓人難受的是對一位省高考狀元的描述:

“有個高考狀元說,他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所以他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

明明生活條件在變好,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了,為何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了?我認為問題還是出在教育上,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北大30%優秀孩子患“空心病”,是父母愛得太多還是太少?

家庭教育:過度的愛毀了一切

我們總說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一出生,身邊就圍繞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此人當中,也許方式會有差異,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愛卻是一致的。

所以,孩子從出生就一直“被捧在手心”,嬰幼兒時期是身體一直被捧著,而慢慢長大了,是心和思想被捧著。

他們不需要自己去思考生活、體驗生活,也不用去做任何選擇,因為父母會給他們安排好一切。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考個好成績。至於生活,那就像一件跟他沒有任何關係的物品。

沒有真正的體驗過生活,他們又如何能愛上生活呢?生活的意義在於其包含酸甜苦辣鹹,只有體驗過五味雜陳,才知道什麼東西該珍惜,哪些東西該捨棄;哪些人該愛,哪些人該遺忘。

所有快樂和痛苦均來自自身的體驗感受,沒有深刻的體驗,自然也不會有深刻的生活領悟。

北大30%優秀孩子患“空心病”,是父母愛得太多還是太少?

學校教育:教育目的毀終身

徐凱文在演講裡提到:

某所著名的超級中學,所有的走廊和窗戶都裝了鐵柵欄,我在精神病院裡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這個樣子,我的博士論文在監獄裡做的,監獄才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居然有本事把學校變成了監獄和精神病院,只要守住這些孩子,讓他們考上大學,然後讓他成為我的來訪者。

相信大家都有體會,在學校的時候,一個學生只要學習成績好,往往會擁有比其他學生更多的特權,很多紀律也不用遵守。而一些學習成績差的生,做什麼都是錯,甚至明明不是他們做的事,老師也會首先懷疑是他做的。

小學時有個成績很好的學生丟了樣東西,具體什麼忘記了,她找到老師,老師立即當著全班人的面質問另一個成績很差的同學,無論那個學生怎麼否認,老師始終覺得是他偷的。而這一切的依據,只是因為他是個“差生‘。

德智體美勞的口號喊了幾十年,但學校裡注重的,卻一直都只是成績,一切唯分是重。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除了考高分,是很難有人生目標的。

北大30%優秀孩子患“空心病”,是父母愛得太多還是太少?

當無法改變外界,父母就先改變自己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愛不是替孩子做決定,甚至替孩子生活。愛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體驗和感受生活,讓他成為他自己。

所以,身為父母,不要讓你的愛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生活的權利,在些路必須自己走過,才會印象深刻。

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體驗生活以及在生活中犯錯的權利,讓他自己去品嚐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最好的愛,是尊重和給予自由。

最後用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的一部分結尾: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大家好,我是 ,天不能永遠放晴,但心情可以。我在這裡,用溫暖的故事,許你每天好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