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要学会如何陪他“打架”

1


前几天,带着孩子在楼下运动一下。

天气真不错,球场边上的小水泥平台那边,有4个二年级模样的男孩在一起玩篮球。

他们自己制定了规则,两人一组,投过边上一个木架上的空洞就算得分。

我看着他们开心地玩着,你追我赶。

可是没两轮下来,就起了小冲突。

一个组的孩子说:“小胖子,你们组犯规了”

可那组的一个孩子却说没有。

就这样两人气呼呼的,差点打起来。

幸好一位妈妈及时来劝架,这场“打架”才平息下来。

你可不要以为这是偶然的。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男孩的地方,这样的小冲突会不断出现。

在校门口,在班级内,或者在小公园,甚至在家里。

几乎是随处可见。

还记得有一次小小鱼班上组织社区活动。

那天大家在校门口集合。

有的同学还带了自己的哥哥参加。

一群孩子在校门口蹿来蹿去,你追我赶。

没多久就听到哭声了。

我一不留神,发现小小鱼就跟班上的一个男孩在那你推我,我推你。

后来那个男孩的哥哥也加入了。

不知什么缘故,儿子竟然跟那个读三年级的男孩较劲上了。

想把大男孩推到。

结果对方一用力,自己差点摔倒。

而他也没有示弱,反而更加用力。

再这样下去,可没有好果子吃。

我过去把他们俩拉开。

他还责怪我出现的不是时候,心情很不好。

觉得自己没有赢,或者是觉得玩的不尽兴。

而排队时,男生一列,女生一列。

一边整整齐齐,一边是歪歪扭扭。

有时还你弄我一下,我推你一下。

班主任老师也是为此操碎了心。

唉!为什么男孩们是这个样子呢?

所以很多父母一提到男孩,就会想到“好斗”、“顽皮”、“争强好胜”。

的确如此啊,家有男孩,注定要经常陪他“打架”

只是我们不能把这当作不好的标签。

我反而觉得,这就是男孩们的优点呢。

只要父母接纳、引导,这些特征对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男子汉,有很大的帮助。


家有男孩,要学会如何陪他“打架”


2


其实,男孩们好斗,也是身不由己啊。

科学家研究发现,男孩们普遍比女孩更具攻击性,主要受雄性激素的影响。

它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

因为雄性激素会让男孩去破坏、冒险,具有攻击性,他必须活动起来才行。

所以男孩们更待不住,喜欢闹出动静。

这是天性如此,父母要做的是顺应这种天性。

当你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不断闹腾时,不要急着去指责他,而是可以参与进去,在一起的游戏中,再告诉孩子游戏的规则或者可以怎么做会更好。

另外要记得保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运动量。

比如带孩子下楼运动运动,或者在家里做点运动也可以。

所以你会发现,有时带孩子去外边玩一天回家。

小家伙能更好地安静下来看书或者写作业。

因为他们的精力已经释放了很多出去,不会再闹腾了。

如今太多的男孩被圈养在家里,被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

觉得文静听话的男孩才是值得表扬的。

可这样违背天性的做法,真的好吗?

我宁愿孩子想野的时候撒撒野,在草地上打滚。

而在该专注时,能专注地读书写字。

3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男孩都喜欢扎堆玩,大喊大叫。

而女孩们更喜欢组成自己的小闺蜜团,窃窃私语。

因为男孩们更喜欢在大群体中玩竞争性游戏,在这样的情境下会激发孩子的好斗行为。

他们在一起会互相打闹,试探自己能不能赢得另外一个伙伴。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群男孩里,他们会建立一种“支配等级”,这是一种稳定的群体成员等级,可以预测冲突时谁会取胜。


所以在想去挑战某一个伙伴的支配地位前,会玩一些“打架”游戏。

这时更像是一种嬉闹,是比较友好地试探、追赶、翻滚等。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经常找爸爸一起玩这样的游戏。

比如小小鱼就一直喜欢跟我玩“打架”游戏。

因为在玩这样的游戏时,能锻炼他自己的能力。

而且也能证明自己的力量,“你瞧,爸爸,我也能打到你,甚至打到你投降呢。”

这种游戏对男孩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如果爸爸引导得当,不仅不会导致孩子的好斗行为。

反而能更好地给孩子一些“打架游戏”的规矩。

比如不欺负弱小,不能击打那些要害部位,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这些在学校里,老师只会告诉孩子怎么做。

但是很少有实际的体验和示范。

而在家里,爸爸能带孩子一起做。

这样做会让你收获一个信心满满的小男孩。

家有男孩,要学会如何陪他“打架”


4


有妈妈会问,那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我们除了接纳,不要管束吗?

当然不是,父母肯定要引导管束。

跟其他的好习惯养成一样,需要父母用心。

曾经有一位妈妈说孩子的攻击行为比普通的小男孩严重。

比如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看到其他的小朋友经过,就会去碰其他的孩子一下。

这让自己很苦恼。

当孩子在幼年时出现一些攻击行为都是正常的。

可是这样的行为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比如在一两岁,孩子会用手打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不满意时击打爸爸妈妈。

这时他们的行为是难以控制,而且他们也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后果。

但是到了三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

这时还去击打其他的孩子,那就会引起很多的麻烦。

比如其他的孩子会回击。可能就不会像自己父母那样让着。

而且老师可能会批评他。

其他的小朋友也可能排斥他。

这样就会出现很多成长的小烦恼了。

不想去幼儿园,不知道怎么跟其他的小朋友交往。

所以,在这一点上,家庭的教养方式非常重要。

要让孩子摒弃“暴力”的沟通方式。

那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和方式很重要。

假如父母本身经常发脾气、愤怒失控,靠着自己的蛮横来控制孩子,迫使孩子听话。

那孩子也会学父母的方法。

结果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父母批评惩罚孩子,而孩子却大喊大叫对抗,最后还迫使父母让步。

因为男孩的天性更好动顽皮,所以往往成为这种严打的目标。

有的男孩一发脾气或者做错了事,大人直接就拿着棍子打了过去。

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管教好孩子。

倘若选择讲道理,不去打孩子的话。

周边的人还会说“男孩不打不行。”或者总是跟孩子说“我看你是皮痒痒,打少了。”

后面这句话我想很多父母都跟孩子说过。

实际上这是给男孩打上了性别标签。

殊不知自己这样的行为反而会激发孩子的暴力。


家有男孩,要学会如何陪他“打架”


5


另外一点就是规范孩子的电视和游戏。

不仅仅是时间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把关。

如果孩子长期观看有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那这个孩子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因为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更喜欢模仿电视暴力。

他们觉得这些虚构的电视内容就是真实世界里的,自己也可以做,并且还没有分辨的能力。

假如一个男孩长期观看暴力节目或者玩暴力的手机(电脑)游戏。

他会觉得攻击是正常的,而且看到人受伤害也会表现地很冷漠。

因为他们在游戏中就是这样做的。

家有男孩,假如他能安静地坐得住,那真的能给妈妈省很多心。

但也要记得带他多动动。

而他如果天生好动好斗的话,也不要太担心。

多点耐心,给他点时间,更需要你好好爱他们。

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挺可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