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以“水”为源 以“土”为本 绘就绿色生态画卷


资阳:以“水”为源 以“土”为本 绘就绿色生态画卷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态之本。水土资源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近年来,资阳市水务局在中央新时期水务工作理念指引下,以“水”为源,以“土”为本,绘就绿色生态画卷,让源头活水扮靓美丽家园,一条人水和谐生态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富广。

  水润城更绿 严格水资源管理 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蜀中“老旱区”,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502立方米,属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市之一。为破解这一难题,2019年,市水务局积极落实“节水优先”,全面打响节约用水攻坚战,一揽子节水新举措密集出台,助推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制度节水是治本之策。我市制定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节水管理办法;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农业、工业、城镇节水行动和水价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行业节水。同时,水务部门深入县(区),走访基层水管单位和重点用水大户,掌握节水现状和用水需求,编制了《资阳市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以规划引领和统筹实施推进节水,为深度节水、全面节水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在乐至南湖公园,景观流水顺着天梯汩汩流下,流入公园里的湖泊,湖面波光粼粼,充满生机。殊不知,这一汪清澈见底的景观活水的“前身”竟是再生水。作为没有活水源头的景观湖泊,若没有流动性就容易变成黑臭水体,南湖公园的净化再生水可帮助乐至县每天减少新水使用量1600立方米。

  日前,记者在距离南湖公园6公里外的再生水厂看到,厂区内几个大型处理池整齐排列着。回收、沉淀、过滤,浑黄的污水经过重重处理后到达出水口时,水质已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是我市节水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目前,我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量年平均约6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县城景观补水及市政绿化、环卫等方面。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最大的领域。市水务局在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先节水再调水,狠抓工程防渗处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输水工程的蒸发和渗漏系数,减小输水损耗。按照“量水而行、以水定产”要求,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一县一品”思路,坚持发展安岳柠檬、雁江蜜柑、乐至蚕桑特色农业,通过转传统高耗水作物为低耗水作物,转传统的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农业产业用水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工业节水,重在减排治污上下功夫,强力关停和整治“散乱污”企业406户,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坚持高耗水企业零入驻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鼓励废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目前,我市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2家、市级节水型企业7家、县级节水型企业9家。城镇节水,在减漏降损和节水器具推广、改造上下功夫,2019年全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约为7.97%,创建市级节水型学校17所、节水型医院2所、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79个,市级机关创建率达100%。

  厚土育生机 留住绿水青山 构筑生态屏障

  三月,春耕正当时,走进安岳县李家镇先锋村。这个曾经贫瘠荒芜的坡耕地一改昔日面貌,摇身变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连”的高标准梯田,村民们正抢抓大好春光,因地制宜栽种各种经济作物与绿色果蔬。

  吃一口长在土地里的蜜柑,从舌尖甜到心头。这个甜,何尝不是治理水土流失与绿色发展之甜?“三年来,经过集中、成片和连续治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增产的‘优质梯田’。”安岳县水土保持办公室主任杨波笑着说,“之前农业生产条件差,不少土地被荒废。现在田好了,土地大多都流转出去了,村民生活也得到改善。”

  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态问题的牛鼻子。2019年,乐至孔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成功创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雁江伍隍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高质量推进……全市完成城乡各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总投资12亿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43平方公里。修复生态面积1500公顷,治理区生态修复率达到95%。土壤侵蚀量减少70%、林草覆盖率提高到43.9%,群众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个百分点。群众得到了经济实惠、政府改善了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和流域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治理区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强监管补短板”是新时期资阳水土保持工作的主基调。2019年1月,市财政投入使用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资金897万元用于遥感加密监管、水保设施生态修复等事项。市、县(区)水务局狠抓执法监督,对2011年以来的2300个生产建设项目全面清理排查,建立信息数据库,按照“一项目一清单”建立执法台账,提出处置意见,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生态得到及时修复。

  显著的成绩来自于不懈的努力。一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水土保持法规宣传贯彻力度、抓水土流失治理、强化监督执法、典型示范推进。如今,从乡村到城市,从水库、小流域到江河,水土保持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给生态、生活带来的变化悄然发生:山更绿,水更清,粮增产,人变富!

(资阳日报记者 卢凌嘉 李小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