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和親的65年裡,匈奴9次領兵犯境,告誡我們國大不強要捱打!

西漢初立,國內國外都面臨極其尖銳的政治矛盾。一方面,國內諸侯對漢朝中央政府構成重大威脅;另一方面,北方匈奴政權完成了統一,下一步就會對漢王朝發動攻勢。

在此情況下,漢高祖劉邦藉著韓王信向匈奴投敵叛變之機,發動了漢朝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他的構想中,可以憑藉這一戰解決匈奴之患,同時對國內諸侯形成強有力的震懾。

漢初和親的65年裡,匈奴9次領兵犯境,告誡我們國大不強要捱打!


然而,令劉邦萬萬沒想到的是,他不僅沒能解決匈奴之患,還差點丟了小命。在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後,漢廷用賄賂匈奴單于妻子的方法,將劉邦解救了出來。可以這麼說,劉邦不僅沒有實現當初的戰略構想,反而加劇了國內國外矛盾。

中國古代有句俗語,叫“攘外必先安內”。於是,劉邦採取了謀臣的建議,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用以安撫匈奴人,為劉邦解決國內矛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漢初和親的65年裡,匈奴9次領兵犯境,告誡我們國大不強要捱打!

公元前200年(圖片來自史圖館)


根據資料顯示,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大約實行了65年,從漢高祖劉邦時期到漢武帝元光二年(大約從公元前198年至公元前133年)。

不過,面對西漢統治者這一稱得上屈辱性的政策,匈奴人一邊迎娶漢朝的公主,興高采烈地享用著漢朝贈與的豐厚財貨,另一面又從未停止過對漢王朝的侵犯和掠奪。

漢初和親的65年裡,匈奴9次領兵犯境,告誡我們國大不強要捱打!


在雙方和親的這65年裡,史書上記載較為清楚的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大規模侵略就有9次之多。在此,本文簡要整理一下這幾次戰事的情況:

公元前196年,韓王信聯合匈奴人入侵參合,漢將柴武迎戰;公元前182年到公元前181年,匈奴侵犯漢狄道,擄掠兩千人;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侵犯漢之上郡,漢文帝派丞相灌嬰率車騎八萬迎擊匈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單于率騎兵十四萬,殺了漢朝北地都尉卬,擄掠漢朝平民及牲畜無數;

公元前162年,匈奴又侵犯漢之雲中、遼東等地,掠奪漢朝人民、牲畜、貨物等;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進攻漢朝上郡、雲中等地,盤旋月餘乃去;公元前144年,匈奴復侵上郡,取苑馬,漢軍戰死者數千;

公元前142年,匈奴入侵雁門,太守馮敬戰死。公元前133年,匈奴單于以十萬騎兵入武州塞,漢武帝在馬邑設伏兵三十餘萬,未果,漢匈遂絕和親。


漢初和親的65年裡,匈奴9次領兵犯境,告誡我們國大不強要捱打!


從漢高祖劉邦開和親之風,到漢武帝時期與匈奴絕和親,在這六十多年裡,漢朝往匈奴嫁了多位公主,並贈送了無數匈奴所需的財貨。但是,這樣的妥協,並沒有換來真正的和平,反而讓匈奴看到了漢廷的軟弱,因此匈奴一次又一次的侵犯漢朝邊境,擄掠漢朝子民及財貨。

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朝和匈奴的關係降到了冰點,在此後的四十餘年裡,漢武帝發動了規模浩大的反攻匈奴的戰爭,雖然沒有徹底消除匈奴之患,但是雙方關係的走向開始由漢朝主導。

漢初和親的65年裡,匈奴9次領兵犯境,告誡我們國大不強要捱打!


毫無疑問,剛完成統一大業的西漢王朝是一個大國,但在強橫的匈奴政權面前,這個新生的國家還不夠強大,擁有巨大的財富,但沒有強大的實力防止別國侵犯,這樣的國家,似乎就是匈奴天然的物質保障基地,可以隨時予取予奪。

直到漢朝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積蓄了足夠強大的力量,才有了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偉大壯舉,一舉扭轉了局勢,開啟了漢朝名揚古今的壯麗時代。

從這段史實中,我們可以深刻了解到國大不強就要捱打的悲哀與無奈。因此,想要保證國家不被別國侵犯,就要大力發展綜合國力。有強大的實力而不侵犯別國,和空有財富而不能自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