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還有必要研讀四書五經嗎?

EvaLongoria


第一、四書五經指哪些書?

四書五經是儒家典籍的統稱,也指古代科舉考試的官方教材。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其實五經細分起來不單單是這五種,而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三禮,周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第二、四書五經講的什麼內容?

大學、中庸是禮記裡面的內容。想了解儒家典籍,最好的方法就是翻一翻論語、孟子,這兩本書是儒家典籍的入門書,也是儒家思想的入門書。

五經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內容。



第三、現代人有必要看這些書嗎?

在中國五千年,文言文有4900年的悠久歷史(甲骨文應該也是文言文,大概吧),而白話文只有100年不到的歷史。

就是按照國外對中國歷史的劃分,文言文也至少有3500年的歷史(好像良渚文化讓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得到了有力的驗證)。

作為一個西方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必定要誦讀荷馬史詩、聖經,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等經典著作,但丁、莎士比亞的文學;到了一定年齡時,需要學習康德、黑格爾、尼采,馬克思的哲學,孟德斯鳩、盧梭,洛克的政治學等等。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必須懂得一些中華文化。 作為一箇中國人,學習儒家典籍不是為了寫八股文,也不是為了裝文化人,顯得自己高大上,最主要的是學習古人的思想與經驗,避免走彎路,也為了掌握一條走向古代聖賢的道路。

西方人很多人都能用希臘文讀荷馬史詩、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經典著作,用拉丁文讀聖經、讀阿奎那、奧古斯汀等學者的典籍。 這是西方的文化傳承。

而中華文化的大部分都在文言文和儒家文化思想寫成的典籍中,這些典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


中國的白話文的優點是通俗易懂,易於廣大民眾掌握,易於與國際接軌,易於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易於科學知識的普及。

身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中國人必須熟練掌握白話文,這是實現現代化、實現祖國強大的先決條件。

但是身為一個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精華的中國人,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閱讀一些儒家典籍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或缺的。

畢竟弘揚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每個中國人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人說,儒家典籍是封建思想糟粕。

中國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文化很相似,它們都曾經是一個民族的支柱文化,然後都走向腐化,變成腐朽落後的代名詞,但是沒有基督文化的西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嗎?同樣,沒有儒家文化的中國還是中國嗎?中華民族還是完整的中華民族嗎?

對於儒家典籍,我們需要的是繼承、批判和弘揚,而不是全盤否認。

這就是我對儒家文化的態度。

歡迎大家指正。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四書五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是舉世聞名的東方“聖經”,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寶。數千年來,它啟迪了炎黃子孫對宇宙自然的體悟、對人生哲理的深刻認識、對人倫天理的創造性闡釋,提供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和經驗。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語佳言、成語典故至今仍大量地體現在各類文化書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動中。如“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等精典警句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告誡世人做人要講究良好的道德修養及善惡有報的因果關係,永不過時。尤其對當今社會更有普遍的指導性意義。

但從另一方面看,作為時代的產物,四書五經也毫無例外的有時代的屬性,也難免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因而我們要根據當今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有選擇性的學習,但不必死記硬背或全部照搬照用。(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對可商榷。)


老當益壯41148740484


絕對需要!四書五經本人基本讀過。其中《大學》、《中庸》 、《論語》 、《孟子》和 《易經》熟讀。《詩經》研讀了一半,《尚書》、《禮記》和《春秋》還沒有細讀。但中華智慧的影響力超越全球!對於入世者,非儒家文化莫屬。孔子曰:學而優則仕。孟子云:“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還有:君子窮者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些豪邁的言語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只有讀過這些經典才能體會其中的魅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大學》裡的一句話。我們熟知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出自該書。如果這些經典的東西戛然而止,那才是千古罪人!新文化運動就是對經典的戕害!


無極至人


《四書》:《大學》,曾參撰;《中庸》,子思著;《論語》,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整理而成;《孟子》,孟子著。南宋理學家朱熹編輯而成。成書過程大致是這樣:朱熹注《論語》,又從巜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名曰章句學,再加以註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註》,朱熹還蒐集別人的注,如北宋的程顥程頤的注,故稱集註。作為學習的入門書。元朝元仁宗皇慶二年,即公元1313年定為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目,發揮題意,規定以朱熹的巜集註》為根據。一直到明清相沿不改。

《五經》,儒家五部經典。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40年,置五經博士,始有五經之稱。東漢班固巜白虎通.五經》確定五經為巜易》《尚書》《詩》《禮》(漢指巜儀禮》,後指巜禮記》)《春秋》。

現代人,為繼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必須學習,必須研讀。與學生而言,小學,中學選某些章節學習,先嚐嘗滋味;大學,研究生則可以選修部分或全書,量力而行,精力有限;工作了,則可精讀某幾本書,作為研究項目,寫文章,出書。後者只有少數人。楊振寧,上智者,利用兩個暑假學背完巜孟子》。


三十三畫1936


當然有意義,可惜後人多讀不懂,單說《易經》,哪個能懂啊?很簡單的一個問題都沒有人能解釋,為什麼乾掛六爻卻從九起,而不是從六起?五行八卦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意思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把文字的真正意思整明白,整明白的人也不敢說出來,西遊記的作者真正把文字整明白了,卻借用文章來讓開悟了的後人知道他把倉頡的小篆體文字整明白,悟透了。再說論語,比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所有人都解釋成早晨聽聞知曉了道,晚上死了就瞑目了,就得償夙願了。等等諸如!哪裡是這個意思啊,正確的解釋為:早晨聽說有個地方又出現了一個大德大慧的一個傳道授業的接班人,孔子就是晚上死了也瞑目了!這才是聖人的心,有幾個能懂聖人之心?再比如論語開篇第一句話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什麼放在首句?為什麼是最重要的?因為有志同道合的朋從遠方回來,必定能帶回來孔子需要的外界的信息。不管哪個時代,信息都無比珍貴。那個時代要想了解天下大事只能靠親自經歷和別人口傳,而口傳之人須志同道合的朋。幾千年前的孔子早就告訴後人——信息太重要了,勝過學習。如今看來更勝過百萬雄師啊!

再比如大學裡邊的‘致知在格物’是把相近事物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搞明白叫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成功八步曲層層提升,又是多麼的實用而穿透成功啊!做到物格之後就讓你的知識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達到致知,古文知就是智慧。致知是達到了大智慧的層地。然後接人待物和處事就能意誠了。意誠則心正,心正則與萬物心為心,比如心學鼻祖王守仁就達到了能隨心所欲,心與萬物合一的程度。比如接到朝廷旨意後,正在做教書先生的王守仁不費吹灰之力剿滅了朝廷多年沒能剿滅的斷藤峽叛軍。因為他打仗沒有章法,萬物皆是他的武器,所以一個弱書生能戰無不勝。心正而後身修與萬物同心。而後家齊,家裡整治有序之後,你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治理國家,進而去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是從這裡來的。今人多是搞反了,多直接就想平天下。不多說了,那些四書五經有用沒用還得看個人造化了!


破譯國學密碼


思考閱讀某些書籍是否有意義,要結合自身的目標和需求,才能給出真正有價值的答案。

所以,我在此假設提問者的目標是希望閱讀一些經典文獻,以提高自身修養,甚至能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從提升修養的角度來說,閱讀四書五經有一定的益處。瞭解中國古代的經典,讓我們更能理解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過去,發展過程。比如,對於一些現代觀念中很難理解的“陳規陋習”,不應只有鄙視、嘲諷,通過閱讀古代經典能更好地還原歷史場景,能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它。

從現實角度看,閱讀四書五經對我們的學習能力、職業能力提升不會有太直接的幫助,除非你以研究這些古典文獻為職業。但是,閱讀經典可能增加一個人的談資、魅力、增加創意的素材、有利於社交生活。間接的好處還是不少的。

多讀一定比少讀好,但是最有效的閱讀一定是跟著自己的目標走,沒有目標的閱讀效率太低(這裡主要針對成年人的閱讀問題)。

以下是本人學習儒家經典的思維導圖,供參考。



卡杜瓦


要學做人,治心,修身養性,為國、為家、為身,長治久安。做一個懂真、善、美,有良知、有骨氣,明是非,辨養惡,知好醜,有正氣的中國人,學習他有用。

如果不做人,只圖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撈錢,爭權。專幹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坑人害人,騙人騙自,欺壓良善,矇蔽公眾,拐賣婦女兒童,強買強賣,欺行霸市,欺男霸女,在位不正,吃拿卡要,貪汙受賄,賣官鬻爵,……等不管他人死活,只要我一個人過得好,我的家人過得好。只要眼前過得好,以後管他的,兒孫管他的。……等現代流行觀點。哪不用學。好像書中專門罵你。就如魯迅的書,現在部分人看了,覺得在罵他,故中學課本中大量冊除。不學做人,你不用讀,你看了會生氣。

要學好好做人,認真做事;特別是要做一個好人,一個有理想信念的人,一個有靈魂的人,那就應讀,並且還應按他的要求做。

讀《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1990年以前的經典革命歌曲也有此功效。因為毛澤東、華國鋒帶領的老一靠革命者及其團隊,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深,受西方思想汙染少,做了人民的榜樣,他們都是一個個靈魂高尚的人,向他們學習,按他們說的做不會害了自己,也不會害人。


張雲241018196


一個事情有沒有意義,取決於當初決定做這件事情的目的。

如果是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好,獲取國學知識,對學問有追求這樣目的,那麼四書五經是繞不開,不管你認不認同儒家觀點,都必須要讀,起碼要選擇性的讀一讀。我始終認為,如果把博學當做一種追求,那麼讀書就是純粹的閱讀,無關觀點是對還是錯,無關有用還是沒用,無關喜愛還是不喜歡,只要是興趣領域的,都應該讀一讀,區別只在於是精讀還是泛泛而讀還是選擇性跳讀。

於我而言,四書五經當中《詩經》我是風部精讀,雅頌部分選擇性跳讀。《大學》、《中庸》、《論語》通讀過,大致有個概念。《孟子》是真讀不下去,也真沒興趣,《禮記》不是興趣領域,但偶爾會檢索部分內容。《尚書》、《周易》與我而言太難,我又不信任各種專家的所謂註解,只是用到相關內容,就去檢索這部分內容進行片段化閱讀。對《春秋》左傳,只能說是興趣來了,就翻翻,從沒完整讀過。

若是期望讀四書五經來塑造或者改造“三觀”,我是反對的。儒家思想於當今社會主流思想相比並無可取之處,“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以及西方經濟學思想才是當今的顯學,三觀應該以此為基礎去塑造。當然,每人有不同想法,這是我個人觀點。

所以,我是反對小孩子讀經,起碼不應該系統地去讀經,小孩子三觀的初步建立還得要靠父母家長的言傳身教,在社會生活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進行,而不是用某一套理論進行灌輸。前幾年的各類“讀經班”、"國學班”如何,大家自有判斷。

但若只是片段化讀一讀《四書五經》中具有普世性質的部分內容,這些適合小孩子閱讀的內容,大都是《四書五經》中挑選出來的精華部分,增廣知識,起到教育作用,卻又也是好事,總歸是取決於目的。


荼蘼香晚


當你說有用沒用的時候,默認的應該是一種功利的標準。看完之後要可以給自己生活帶來直接的改善。真要這麼考慮的話絕大多數書都是沒用的,尤以文學、哲學、歷史類為甚。

可對任何事物的評判標準都是多樣的。我不僅不想說你的標準不對,我反而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標準。書籍也不是什麼神聖的東西,想讀就讀,不想讀也不必太擔心有什麼損失。

有這麼一個段子:梁啟超的門生羅時實等問他:“國粹將亡,為之奈何?”梁啟超反問:“何以國粹將亡?”門生答道:“先生不見今日讀經之人之少乎?”梁啟超聽後勃然拍案說:“從古就是這麼少!”


青帝-絕對自私者


以前,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所以也一直不碰這類書籍。一個是文言文水平有限,讀起來磕巴磕巴的,費力費時;一個是實用性不強,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現在,有了多餘的時間,開始閱讀一些,真的是被深深吸引了。歲數大了,功利性淡漠了,社會經驗增多了,再看古人的智慧,不得不為之嘆服。上千年時光流水的沖刷,金子與糟粕明眼可見,智慧的光芒不會消退,彷彿是在跟遠古的智者談心。

就好比現在的人熱衷於“養生”,而且是單純的養生。殊不知孔老夫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來了,而且把“養身”與“養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養心作為養身的基礎和前提。比許多現代人高明多了。孔子認為,“仁者不憂”,“仁者壽”,“大德必壽”,這是十分有道理的。有德性的人,注重修養心性的人,自我人格完善,心地無私天地寬,精氣神充沛,自然健康長壽。現代科學也證明了這一點,心理的健康對身體的健康有著無比強大的促進作用,心情愉快,心胸開朗,能夠增強人的免疫力。孔老夫子高明地把道德修養與養生結合在一起,實在是高!“溫、良、恭、儉、讓”,修心的同時,又何嘗不是修身呢。

孔子說:“發奮忘時,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而”,把養身與“老有所為”聯繫在一起,體現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發精神。子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失之心,在於名利地位,在於恩怨情仇,能夠放的都放下,有舍才有得。

一個老人,稍稍讀一點孔子,其收穫也是蠻大的。

國家衛健委剛剛發佈消息,我國2.49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1.8億患有慢性病,失能、部分失能約4000萬人;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77歲,但健康壽命僅為68.7歲,有8年多是帶病生存。“活得長”了,但不太健康。要“活得健康”,讀一讀孔老夫子的書,讀一讀中國古代的經典,對老人修身養性是很有益處的。

對於年輕人而言,讀一讀古典,對增加文化的底蘊,對修身養性,是大有裨益的。

你有什麼體會,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