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英国留学,从小失去家庭教育,他们的价值观是否健康发育?

骑上自行车去兜风


个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家园。

家庭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中要的成长场所,家庭不仅是每个生命的诞生之地,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场所。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根本就在于孩子的成长、性情的形成不仅源自父母的基因遗传 ,更重要的是孩子会继承父母绝大部分行为素质,成长环境决定个人的成长方向。

原生家庭

父母为孩子成长指引方向

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长方向规划师。俗话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是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之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生活习性,父母指引他们迈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现实生活中,孩子在七岁左右时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人生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家庭中学到的,后续的学习成长都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影响个人成长最深远的东西就是童年家庭教育,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父母带给孩子的教育就是生活的基本逻辑,就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形态的基本认识,是接入社会生活的习惯,也就是所谓人生“三观”的形成过程。

家是成长之根

父母为孩子指引成长边界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命之处本就认知无边界、生活无底线,婴儿成长有多种可能,可能变得智慧、变得愚笨。孩子是行为可塑、可教导的代表,也正是由于孩子生命成长的可塑性,教育活动才有实质性的意义,也才能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添砖加瓦”。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习惯影响孩子的成长,教育就是人点亮人、点燃人的活动,是孩子通过模仿获得成长经验的活动。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以自身言行示范为孩子指引成长方向,照亮孩子成长前行的路。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种总认为习惯、礼貌、爱心、孝心、合作、交往等能力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是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可怕的行为。我们家孩子使用筷子为例,最初引导孩子使用筷时严要求,但后来爷爷奶奶觉得可以随孩子自由【当时我在外地工作】,后来奶奶带孩子就真的让他自由握筷子,以至于现在即使他知道怎么模仿大人拿筷子,但是就是吃饭的时候又回归老样子了。所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一定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您今天对孩子“狠”一点,明天孩子的成长就会更顺。当然,对孩子“狠”要求的前提是您要求的内容,自己先不折不扣的给孩子示范完成,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写字,您就要能够给孩子做好好写的示范,并且和孩子一起指出那个地方应该怎么写、怎么调整会更好,让孩子参与到提升自己成长能力的活动中去。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孩子。人们打死了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六岁,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父母带给孩子第一缕文明的阳光

父母赋予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智慧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孺子可教”,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人生心性最基本的场所,人生之中最基本的人生习惯都是从家庭中继承得来的,比如文明礼仪习惯、辨别是非与善恶的习惯、与人协作与分享的习惯......家庭铸造了每个人成长进步的原型。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树,那么家庭给予孩子的就是大树的根系,给予他们选取成长养分的标准。孩子是最容易接受教育引导的,孩子行动走路的能力、讲话的能力、辨识事物的能力都是通过后天反复练习获得的。孩子具有教养的行为同样是接受教导结出的果实,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待人接物、处事时的敬重态度,是懂礼貌、讲规矩、态度热情、行事有风度的代名词,它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对己待人的态度和行为。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成长活动是一系列生活中小知识、小习惯的叠加,是真正的“积跬步行千里、汇小溪成江海”。培养孩子的成长技能的行为,必须让孩子明白成长进步的行为很棒,与相应的环境结合起来。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写到:“除非有退滞的倾向,否则儿童的天性会勇往直前,生气勃发的额寻求独立,其发展乃一股渐趋独立的动力,一如离弦之箭快速的准确的飞向目标。”孩子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之下肯定会养成不同人生习性,正所谓:“身在那山唱那山的歌”。

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智慧的成长过程,是一项综合性成长活动,概括起来主要包含:

1】知理论。人行之于世有顺境,也难免遭逢坎坷,足够的理论知识则是指导一个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就拿日常的工作来说,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指导。

2】习道德。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根本,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并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为。为什么有的人会从事难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从事简单的工作,这是因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识,同时,对人的道德修养标准方面也有不同要求。

3】学文化。如果说老师是人成长的布道者,那么文化知识就是解开他面对各种困境时解惑明理的钥匙。学习文化知识能让人懂得更多的道理,获得更多的智慧。理论指导实践、道德指引行为、文化知识是生活更加丰盈、充满乐趣,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贫贱富贵不是上天注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在学习中所累积的智慧。事实上,上天不会预定一个人的贫富,更不会让人存在现在这种差别。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智慧,才能拥有富裕的生活。

理论、道德、文化都是个人融入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底层的生活智慧,不同的水土生长出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文化教育养育不同心性的人。

成长习惯源于家庭

生活环境给个人“染色”

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名叫变色龙,它们能够根据环境调账自身的颜色,以换取更好的生存。人类是最高等级的“变色龙”,成长活动中人们不仅所有行为都会选择“利己”,还在于人们善于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将自然界一切资源为我所用,比如游牧民族以动物的肉食为主,而农耕家庭则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东方以美食以混合搭配为主,而西方则以面包、甜点为基本......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性。

正所谓:“环境弄人 ”,人生的成长进步与其所生活、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没有一个人的成长活动是能够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类生产、生活都是集体性的。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现代社会,虽然人们早已不必担心来自其他动物的伤害,但是每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就必然被同化。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育邻人


自小便在国外留学,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肯定是有影响的。

对这个问题,“三味”不想说那些虚的,实话实说!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托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其中包括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等。我们还知道,在价值观念上,我们中国与西方国家是存在差异的。

比如西方追求的“利益至上”、绝对化自由等。

从近期疫情下出现的“留学巨婴”的表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淡化国家或公共利益,过度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

其次,西方社会和教育是不可能体现我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孩子长期在西方生活和学习,自然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比如:美国特总统变脸比翻书快,这就是利益至上原则。以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根本无法理解。

再次,很多自小就去西方留学的孩子,其家庭很可能早就对中国社会或中国价值观存在不认同的一面,给孩子的心买播下了“西方”的种子。

比如,某些家长平时就总认为:中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如国外……这种崇洋媚外思想已扎根于孩子内心。

总之,家长送孩子去国外留学本是一件好事,但家长应注重对孩子加强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成才之后,才会为国所用,而不会忘宗弃祖。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三味聊教育


这个问题说不好,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送他出国留学的,而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希望能够在他的“三观”稳定下来之前,我都能够陪伴他成长。

所谓“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不知道有什么地方的教育能够强大到离开家庭教育就能够把这三观都树立起来,即便是有人这么打广告,我也不会相信。因为这些东西的培养是不可能依赖于说教和一些活动就能够达成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不断地耳濡目染并且及时交流、纠正、引导等等才行。

在这点上我其实是看重的程度是高于“学习”的。

因为在我看来,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难,只要不是先天性智力缺陷,那么通过一定的兴趣引导和合适的训练方法,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够学的不错。

并且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培养习惯,而我并不认为有任何机构、学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上会比孩子在家由我们做父母的监督、引导更加有效。

不过我毕竟只是我,我怎么想的是我个人的事情,也是我自己的权利。同样的,别人怎样想、怎么样做也是他们的权利,我并太热衷于评价教育理念的问题。

至于他们的教育模式是否会导致家庭教育确实,是否会给孩子带来那些负面的影响, 在我看来这种事情还是挺难讲的。

一方面是纯粹把孩子单独丢在国外的应该会比较少,就我身边能够看得到的情况如果是未成年出去的孩子,基本上父母当中至少有一位会出国陪读的;

二是教育本身其实也是多样化的, 同样的道理、信念的传递方法未必一定是得靠面对面的说教,毕竟交流的方式本身其实还是有很多种的。

三是如果他们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留在国外,那么从小接受国外的教育显然可能会更加容易融入那个社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正如问题说的一样,在国外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

其实这些年来每年都有大概60多万中国人出国留学,但是客观上讲,他们出去对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无疑会减轻一些我们国内中高考的压力!毕竟说真的,当下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成绩、能力往往还是跟经济条件有很强关联性的……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远在异国他乡,远离父母,寄养在外国人家庭的孩子,心理世界,情感世界和价值观的形成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根本性的,也是深远的。

这些孩子自小在国外生活、学习,远离父母的调教、熏陶和影响,也自小没有接触中国文化,更没有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所接触到的,学到的,全部都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的价值追求。

可以说,这些孩子自小在英国生活、学习,已经完完全全接受了英国的生活观念,学习模式和价值追求。

再加之,自小远在异国他乡,又远离父母,家庭教育这一块几乎是空白,特别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就更无从谈起。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而这四大文明古国之中,也只中国的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实力最强,其根本就是中国有5000年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元素,很多精髓,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中华民族是历经过无数次灾难,又是从无数次的灾难之中挺立起来的伟大民族。特别是在重大灾难面前,中国彰显出来的凝聚力,向心力,爆发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相比的。这其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些孩子自心远在异国他乡,所接触到的,感受到的,经历过的,学习到的,全部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中国元素,也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社会家庭的熏陶和影响。

所以,这些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健不健康不好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价值观和国内小孩子的价值观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教育探微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地理位置并不能阻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哪怕你离得再远。

如果一个父母本身三观不正,即便是孩子天天在身边,也未必能把孩子教育好,或者说基于父母三观不正,肯定不会把孩子教育好,因为他们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的,都是错误的价值观和导向。

反之,如果父母本身三观很正,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跟孩子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即便他们离得再远,父母也可以把他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对他们的管束。

所以,让孩子离得远,并不就意味着他失去家庭教育,关键还看这个家庭怎么做。即便孩子天天在身边,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一定能接受到好的家庭教育,题主的题目第一句就有失偏颇,以为把孩子从小送英国留学,就意味着失去家庭教育,这个判断首先就是不对的,也正因为这个判断不对,那么后面的结果也就无法推导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