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他是寶藏,也是密碼

這個冬春之交

我們比以往

更渴望智慧

許倬雲——他是寶藏,也是密碼

說實話,在看這期《十三邀》之前,我並不知道許倬雲,一點也不瞭解。節目開篇的時候,許老拄著雙柺出現在鏡頭中,淡淡的說“我能這個德行活到88歲,是老天不要我走。”這句話讓我瞬間對這個老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特別喜歡這期《十三邀》,許知遠鏡頭下的許倬雲,娓娓道來。

許倬雲——他是寶藏,也是密碼

許倬雲 歷史學家

1930年出生於江南世族大家,父親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任民國海軍少將,患有先天肌肉萎縮。

1948年底,隨家遷臺,進入臺大,師從傅斯年,後經胡適推薦,進入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

1962年,學成回臺,任臺大歷史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著書立說關注時局,被稱作臺灣地區,政經改革的“幕後推手”。

1970年,赴美出任匹茲堡大學教授成為當代最著名的華人學者之一,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師。


節目中許倬雲老師談到了如下的問題:

1.西方文化的內在是哪三個文化基因構成的?

2.西方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3.當下知識分子欠缺的是什麼?

4.中國文化的韌性與中國士大夫式的知識分子是怎樣的?


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的話,強烈建議大家去【騰訊視頻】看完整版的《十三邀》。


整個視頻,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許倬雲老先生在談到抗戰的時候,沉默了許久,然後落淚了。然後許倬雲老先生堅定的說,中國不會亡,不可能亡。這是許倬雲老先生堅定相信的。

中國尊敬過去,注重延續,來龍去脈,這個是中國的好處,也是中國的缺陷。

新的理想沒有出現,舊的理想被放在一邊。我們沒有機會再培養一批知識分子。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今天教育,教育的是凡人。今天的文化,是打扮出來的文化,是舞臺式文化。今天人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沒有人想這個問題。

許倬雲說,每個時代都有提出大問題的人,而這些人提出的是問題,不是答案。那些人問的問題,歷代都有人跟著在想。我們都在做註腳,但是現在的最大問題是:做註腳的人越來越少了。

因為答案太現成。

許倬雲——他是寶藏,也是密碼

現在世界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著目的,找不著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對此許倬雲老師說,我們要想辦法,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所有的追求,理想,慾望,都是虛空的。人要找歸宿,要找理想境界。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

聽著許倬雲老師娓娓道來,自覺他是一個活的特別通透的人,我相信跟他身體的疾病有關係,跟他研究的歷史有關係。節目中,他談到自己的歷史觀:個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微長一點是政治,比政治要長一點的是經濟,比經濟長一點的是社會,時段最長的是文化,更長的是自然。

人< 政治 < 經濟 < 社會 < 文化 < 自然

這樣的排序我是第一次聽到,覺得很稀奇,細品下來又覺得是那麼的深刻。這是更能體會到許倬雲老先生說到的,這個時代做註腳的人越來越少了。

“只有失望的人,只有無可奈何的人,他會想想我們日子為什麼過。”這句話我是非常認同的,以前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這麼活,經歷了一些事情,就像許倬雲老先生說的,無何奈何的人才會去想,我們的日子為什麼要這麼過。

看東西要看東西本身的意義,想東西要想徹底,這個是難得的機緣。

把這期節目我覺得有價值的觀點分享給大家。雖然我也沒有完全理解,並且我也不確定多刷幾遍之後我能不能理解,但是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我能看到一些東西的意義,找到屬於我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