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思考者,不能只是吃思想上的麥當勞

許倬雲:現在世界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著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於是無所適從。

每個人彼此影響,但是難得有人自己想,聽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麼揀選。

如果不甘心,但是又力量單薄,那麼應該怎麼應對這樣的一個潮流呢

許倬雲,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

許倬雲的人生階段

1930年7月生,出生於江南世族大家,患有先天肌肉萎縮。父親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任民國海軍少將。

1948年底,許倬雲隨家遷臺,進入臺大,師從傅斯年,後經胡適推薦,進入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

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回臺任臺大歷史系“中央研究院”研究院,著書立說,關注時局,被稱作臺灣地區政經改革的“幕後推手”。

1970年,赴美出任匹茲堡大學教授,直到現在。許倬是當代最著名的華人學者之一,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師。

如果不甘心,但是又力量單薄,那麼應該怎麼應對這樣的一個潮流呢

我們要人心之自由,胸襟開放,想辦法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想辦法設想你沒見到的那個世界還可能什麼樣。

我們要做一個思考者,而不是做一個檢索機器。不能只是吃思想上的麥當勞,短暫地吃下去,夠飽了就不去想了。現在的教育,在教育凡人,過日子的人。

這個讓我想起了最近在閱讀的《娛樂至死》,雖然是很多年前的作品了,到現在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許知遠問到,如果一個人不甘心,但是又力量單薄,那麼應該怎麼應對這樣的一個潮流呢?怎樣獲得自身的那種意義和價值?

許倬雲老師以自己為例,說自己從出生就是殘缺,不敗不餒,不去爭不去搶,往裡走,安頓自己你。

只有失望的人,只有無可奈何的人才會去想一想日子為什麼過。

看東西要看東西本身的意意義,不是他的浮面,想東西要想徹底。

如果不甘心,但是又力量單薄,那麼應該怎麼應對這樣的一個潮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