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武則天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稱武則天,幷州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時復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於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為皇后。

可以計算的是,若從660年算起,她掌權前後45年,從683年算起,她掌權前後22年,統治掌權時長僅次於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第三長的皇帝(終年82歲),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我們還可以得知的是,唐朝的所有帝王當中,她的資格相當特殊。特殊在哪裡?除了唐高祖以外,大唐的皇帝兩個是她的丈夫,兩個是她的兒子,其餘全是她的子孫。這個女人可謂得天獨厚,何其幸哉

對於武瞾的“曌”字,則是她自己發明的。但是她一生幾乎沒有用過這個字,因為當她有資格創造文字的時候,已經沒人在乎她的真名到底姓甚名誰了,只知道這個女人六親不認、隻手遮天,而她自己更簡單,在那時,她自稱為“朕”。

事實上,這位女皇所造的字並非只有自己的名字。考古所見武周時期墓誌銘中新造字近二十個,略編於上。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對於武則天能成功接盤大唐似乎並不是那麼嚴絲合縫,或許連武則天本人都沒有想過。因為畢竟她的第一個名分僅僅只是一個所謂的“才人”。其家室更不靠譜,賣木材為生。要硬說有點關係吧,也只能是因為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隨後,李淵立唐,其父被封為應國公,才有了武氏入選進宮的機會。

637年11月 初入宮廷,封為才人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唐太宗

長安(今西安市)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則天十四歲時,唐太宗聽聞她姿色豔美,將她納入宮中,據《資治通鑑》所載,她在入宮後,被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後世訛稱“ 武媚娘 ”。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對於唐太宗在位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生活,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太宗在位期間,武則天並未得其寵愛,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這麼一位在十四歲就已經能說出“豈知非福”的女才人,進宮後卻獨守空房十二年,這十二年的光陰逐漸讓這位姿色豔美的女子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在雄才偉略的唐太宗面前,自己永遠只能是一個嬌弱的女子,當不得女王,更當不得女皇。隨即,她轉變了目標,目標是誰,唐太宗的兒子。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李唐江山第一次被顛覆的錯,出在了

接班人身上。

皇位的更替自古都是伴隨著陽謀與陰謀,縱觀中國之歷史,陽謀的有如曹操、司馬懿等,陰謀那就不勝枚舉了。唐初也不例外,李世民十四個兒子裡面,原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流放;第二順位繼承者李泰本來被看好,但是由於太優秀了,以至於被元老派集團諸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門閥反對。相比較而言,晉王李治就比較合適了,這是一位仁愛孝悌的良善青年。所謂“仁愛孝悌”,在元老集團的眼裡,那就是“懦弱可欺”,意味著更適合掌控。

本來接班人的問題解決了,似乎沒什麼大問題了,但是這幫人,人算還不如人算。瞄準晉王李治的何止他們男人,還有女人。他們更不會計算到,李治雖然好掌控,卻不是掌控在他們的手裡,而是掌控在那個得天獨厚的女人手裡。

怎麼掌控?侍奉湯藥。

649年7月10日 去世於含風殿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終南山翠微宮含風殿(今西安市)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無效(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

時間大概就是公元649年前不久,唐太宗病重期間。太子李治眼瞧見自己父皇快要不行了,一向仁孝的他經常前往御前親侍湯藥,武媚則因才人的職務而負責太宗的飲食起居,兩人由此暗生情愫。

從此,一顆種子就在高宗李治的心裡種下了。

649年 太宗駕崩,按例出家感業寺

感業寺(今陝西未央區)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才人依唐後宮之例,沒有子女的妃嬪需入感業寺剃髮出家。在感業寺裡度過了兩年晨鐘暮鼓,青燈相伴的時光。武則天14歲被召入宮中,但整整12年未獲寵幸,她深深懂得:機會不是靠等來的,而是靠創造出來的。她已在太宗病重之時,與後即位的唐高宗李治迅速建立起了感情,即使入了感業寺,也一直藕斷絲連。這讓本就富有野心的武則天重燃希望,她要為重返宮廷做鋪墊,每逢高宗來看望時,都默默訴說委屈相思之苦。武則天才智過人,於是,她就圍繞如何思念和期盼李治這個思想,作了很多情詩,令高宗憐惜不已。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不管從中細節到底如何,反正,李治是淪陷了,並且越陷越深。不一定有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的故事那麼香豔,但是感業寺的相思軟語才只是個開始。

私情有了,怎麼名正言順?天下之主,社稷可不是他一個人的,不提元老們是否阻攔,這“倫理”二字就能讓高宗望而卻步。如何交代?按照李治散文《立武昭儀為皇后詔》所述:

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這下名正了,言也順了,父皇所賜,李治都與武氏未嘗迕目。武氏可以進宮了,但是並不代表非要進宮,充分與必要那是兩回事。這時候有人幫了他們的忙,那就是高宗的原配皇后——王皇后。

宮闈之鬥,爾虞我詐。王皇后雖然端莊賢淑,但是終不及自太子時期就與李治相好的蕭淑妃,連皇后的位置都是太宗欽定才有的。於是乎,自以為聰明的王皇后選擇了同籍的小尼姑。這一選擇不要緊,與高宗和武氏一拍即合。可憐的是,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這一計毒死了蕭淑妃,同樣也毒死了王皇后自己,不因為別的,只因為她是蟄伏已久的武則天。

651年5月 - 652年5月 再次入宮,拜為昭儀

長安(今西安市)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與落髮為尼的武則天相遇。二人隨後便來往密切,宮廷一時流言四起,傳言皇帝與一尼姑有染。此時的唐高宗最寵愛的是蕭淑妃,與她共育有一男二女,王皇后無子,深感自己在後宮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在與蕭淑妃爭寵的王皇后知悉後,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氏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二十七歲的武氏還俗,再度入宮。入宮前武氏已經懷孕,入宮後生下兒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一言興昭儀,武媚娘則鹹魚翻身。李治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元老集團認為其可控,但是性格柔順的李治再懦弱那也是一朝天子,他自然也想一朝臣。看穿這一點的武昭儀便開始了運籌帷幄。果不其然,沒有多久,在褚遂良等老臣一一被扳倒後,門閥貴胄被一定程度上打壓下去了。高宗高興了,高興了就得要賞賜,作為幕後出謀劃策者的媚娘,自然要大賞特賞,賞什麼呢?皇后吧。

655 - 659年 打擊元老大臣,被冊封為皇后

長安(今西安市)唐高宗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皇帝權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唐高宗政治上的“戰友”。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終在李勣、李義府等朝廷武勳的鼓動下,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昭儀立為皇后。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唐高宗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唐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已經無法搞明白這個女人對政治興趣從何而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對政治有著天生的敏銳和潛能。而李治的集權之路,則徹底激發了武則天對於政治的熱愛。隨著武瞾被冊封為皇后,其子隨理成章的成為太子後,對政治充滿激情的她再也無法控制住自己。

然而李治卻坐不住了,誰是皇帝?過去,李治認為天下不是他的,是長孫無忌等元老的,現在還是覺得江山不是他的,是武后的。怎麼辦?廢后。

此時一位極具戲劇性的宰相出現了,他就是上官儀。

664年 二聖臨朝,降罪上官儀

長安(今西安市)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患上風疾之症,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皇后武氏代理朝政。在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常被武則天壓制,對她已有不滿,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后即已從宦官親信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於是為鞏固地位,武則天向高宗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二人合稱“二聖”。此後,武則天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被殺。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674年8月 與高宗並稱天皇天后,上表建言十二事

長安(今西安市)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武后和唐高宗並稱天皇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際上是自尊,更加提升自己威望。十二月,武則天上表“建言十二事”,這十二條,歸納起來是四大政策:一是富國強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籠絡百官,四是提高婦女地位。“建言十二事”推行,穩定了社會,造福了百姓,為後來一些執政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唐高宗下詔都加以施行。武則天能夠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給予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武則天所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後世影響很大。

權力一旦得到,便很難滿足。武則天這個佔有慾極強的女人,更是如此。多年的臨朝統籌讓她依賴了權力,並害怕失去。那麼誰能奪走她的權力?高宗不能,但是高宗的兒子卻可以。

675年4月 高宗欲使其攝政,太子李弘病逝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東都(今洛陽市)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風眩更重,擬使武則天攝政,宰相郝處俊勸諫高宗不能把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子孫而委託天后,高宗才罷攝政之意。太子李弘深為高宗鍾愛,高宗欲禪位於太子,武后不滿;剛好太子看到蕭淑妃之女義陽、高安二公主因母得罪武后而被幽禁掖庭宮中、年逾21而未嫁,太子奏請出嫁,高宗答應,武后更為憤怒。不久太子跟隨出行洛陽,死於合璧宮,時年二十三歲,李賢繼立太子。世人皆認為李弘是被武則天所毒殺,但亦有說法稱李弘本來病弱而早夭。高宗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贈太子李弘為皇帝,諡號“孝敬”,以天子禮儀葬於恭陵。

679 - 680年 廢除繼太子李賢,進一步掌握實權

長安(今西安市)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不久,唐高宗命李賢留守京城監國。李賢處理政務明確公允,為朝廷內外所頌揚。但在當時因為武則天大權獨攬,更想加快改朝換代的步伐,並且當時皇宮中有流言說李賢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與高宗的兒子,因此兩人關係及其緊張。儀鳳四年(679年)明崇儼被強盜殺害,卻又遲遲抓不到兇手,武后因此懷疑是太子所為。調露二年(680年),武則天派人揭發太子陰謀,在東宮馬房裡搜出數百具鎧甲,被定為謀反憑證,李賢未能洗清罪責,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李顯即位後,李賢被流放巴州,後被武則天派人逼令自殺,年僅二十九歲。

儘管李弘之死可疑,但是李賢的被廢確是事實。高宗病故後,此前已經改名為李哲的太子李顯在靈柩前即位,時年二十八歲,是為中宗。武則天從天后變成了太后。為啥李顯能順利登基?因為有遺囑在:

太子繼位,喪事從簡,大事不決者問天后。

唐中宗是試圖反抗的,他即位後第一項人事任命就是想任命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擔任門下省長官。可惜的是,此時武太后還不到60歲,廢立行動也緊跟著展開。

684年 廢唐中宗,鎮壓叛亂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長安(今西安市)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唐中宗想要任用韋皇后父親韋玄貞為侍中(宰相),大臣裴炎多次勸諫不聽,武則天就藉口廢唐中宗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李敬業、李敬猷、駱賓王、魏思溫等人各自因失去官職心懷不滿,便陰謀作亂,打出了“ 反對武后、匡復廬陵王 ”的旗號,在揚州舉兵反叛,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鎮壓叛亂期間,武則天又以謀反罪誅殺裴炎,十一月,李敬業兵敗自殺。

這一系列程序看似複雜,其實也就是在三四年間就完成。我們雖無細節可考,但是這一樁樁歷史結果告訴我們,這個太后手段之決絕,戀權之深重非其他女人可能及也。

揚州兵變看似雲淡風輕,但是這句師出有名的口號——“反對武后、匡扶廬陵王”卻內含乾坤。反對武后什麼?匡扶的為何又不是此時正是天子的李旦?

當然應該反對武后,因為此時的武后已經著手改元了。

安葬高宗後不到一個月時間,武太后便大刀闊斧的改革,其內容極致女性化和權力化。中書省改稱鳳閣,長官改成內史;門下省改成鸞臺,長官改成納言;東都洛陽改稱神都。任誰也能看出來,天要變了:武后想要稱帝

薛懷義的出現正是此間前後。正是由於這位面首登上了歷史舞臺,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武則天還是個純粹的女人。不同於張昌宗與張易之,這位原本在洛陽街頭賣狗皮膏藥的小混混的出場對於我們探究武周另有深意。

薛懷義來得正是時候,他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武則天終究還是人,或者說她已經從“神”化變得“人性”化。武后與薛懷義的關係,我們似乎並不能簡單論之。若稱其為互相仰慕的情人,貌似一代女皇的品味有些低,但若稱之為性夥伴又顯得簡單。因為這是一種複雜的關係,從身體到心靈的。無論如何,工具層面的關係是能定義之的。用他幹嘛?滿足生理需求之外,還需要造“神”。

688年1月 修建明堂,加授尊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東都(今洛陽市)垂拱四年(688年)正月,武則天命令面首薛懷義率一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費近一年時間後,明堂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薛懷義鑄大象,大象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大象。建宮的花費達到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神”造起來了,要掀開“稱帝”這塊遮羞布,還需要穩定人心,怎麼穩定?繼續殺。

688年8月 翦除李唐宗室,加快改朝換代步伐

東都(今洛陽市)武則天在完成修建明堂後,召集宗室聚集於東都洛陽,在洛水舉行祭神儀式。李貞等諸王害怕武則天就此將他們誅殺,於是開始積極行動,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則天分別派遣丘神勣、魏崇裕對抗他們。琅邪王李衝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后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譔、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殺。

偷情、造神、殺人同時進行,一如既往的不可一世,未達終極目標之前,她的步伐也不會停下。這就是擁有“寶圖”的“聖母神皇”的風采,自然是為了“永昌帝業”。

690 - 691年 正式稱帝,遷都洛陽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神都(今洛陽市)天授元年(690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后是彌勒菩薩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加尊號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祖宗七廟於神都洛陽,追尊周文王廟號曰始祖,諡號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稱帝之後,遷都洛陽。

如此這般,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便登上了龍位。此時,武則天已經66歲。

權力的問題解決了,武則天的政治抱負終於得到了滿足。一番文治武功之後,武皇終於累了,張昌宗與張易之的出現就是標誌。這是兩位風格完全不同的情夫,如果薛懷義是是征戰帶兵的塞外猛男,那麼這倆就是眉清目秀的小白臉;在當時,這哥倆被輿論譏諷為“蓮花似”。《唐書》載:

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

一代女皇的男歡女愛並不是問題,相比之前的帝王,這一兩個已經算是剋制了。麻煩的是接下來的接班問題,這可是個大問題。武瞾深知自己的上位正是因為太宗李世民的疏忽,他的接班問題,才成功地為自己提供了機會。

麻煩確實很大,因為女皇是不能再嫁的。再嫁以後,那誰是皇帝呢?給兒子?斷不可能,自己費盡心思才從兒子手裡搶過來的皇位又再給兒子?那還如何“永昌帝業”?沒有這個道理。給女兒似乎可以,但是細一想,那女婿又很麻煩。

古法已斷,武瞾的武周傳位給兒子、女兒都不行。有人提議了,侄子可以。武承嗣的確成為了武則天心裡的第一繼承人。因為只有都姓武,才能“永昌帝業”?

691年 唆使百官,請立太子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承嗣令鳳閣舍人張嘉福,唆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

一年,不到。這位蠢蠢欲動的侄兒便顯露了原型。武則天何許人也,剛成帝業,自己的親侄子都能唆使百人上表了,這讓女皇陛下深感不安。素以強硬態度對待武則天的李昭德此時進言說道:

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眾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

事實上,李昭德迴避了新朝皇帝王莽為他姑母漢朝皇后王政君立廟之事,或許他認為這樣說是明目張膽的表示武則天篡位。但無論如何第一次儲位風波就此過去了。

第二位侄子武三思出場了。聖曆元年(698年)二月,太子遲遲未立,武則天有意立侄梁王武三思為太子。此時已經74歲高齡的武皇已經幾乎沒得選了,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武則天稱帝掃清道路的武三思因此得機得勢。

中華神探狄仁傑的再回神都讓這一切又歸於平靜。這位具有超強政治頭腦的神探採用的方式簡單、暴力又重複——勸說。

同平章事狄公說到:

“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

武則天曰:

“此朕家事,卿勿預知。”

狄仁傑答曰:

“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

同樣的道理,但在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李昭德諫言之時,武則天稱帝不足一年,新官上任都尚有三把火,何況新帝?真正讓她廢武承嗣得並不是李昭德,而是武承嗣自己。好在李昭德只是反對,並沒有提出要立誰,不然怕是要當場血漸鸞閣。

而狄仁傑為何能有所作為?因為他能力太強又會說話。一位治世之能臣遇見一位千古第一女皇,那都是惺惺相惜的;更何況狄仁傑反周不反武,一口一個王者、一口一個元首、一口一個一體。我們這位中華神探心裡非常明白要復李唐,解鈴還須繫鈴人。覆李唐者,武氏;復李唐者還得是這位武氏。

那麼只有狄仁傑明白嗎?顯然不是,儘管女皇年逾七十,頭腦卻非常清醒。自己已經如此高齡,一路殺兒子、滅宗室都絕不了李唐的復興之火。後世又如何評價自己的武周?事實上武則天真的沒得選了麼?有,當初自己不想選的,在如今看來還得來選,原因是自己的兒子繼位總不能罵自己的母親篡位奪權吧,於孝悌不符。

重來未必要捲土。

698年 選定李顯為太子,欲還政李唐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神都(今洛陽市)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表態。武則天猶豫未決,狄仁傑對她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在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故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選定他為繼承人。

實際上,廬陵王李顯是在狄仁傑拜相後的五個月,被武則天以治病為名秘密接回洛陽的。這足以證明,真正解決大麻煩的正是武皇自己。至於狄仁傑所推薦的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已是後話,因為“國老”老狄已經先於武皇而去。

神龍革命後,遜位的則天大聖皇帝不到一年便壽終正寢,死因不必探究,總有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真相為歷史所掩埋。一塊無字碑就總結了武瞾的一生,連自己都可能說不清楚的一生,任由他人評說吧。

705年12月16日 去世於上陽宮,葬於乾陵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時間線裡看歷史: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唐乾陵(今陝西乾縣)神龍元年十一月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年八十二。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武週一朝結束,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並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武則天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武則天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姚崇等中興名臣,世人讚譽她的統治為“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