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读帖怎么读,是动手还是看看字帖就好?你是如何读帖的?

千千千里马


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

第一个阶段:

选择一个帖,作为主要临习的帖,每次下笔之前先仔细读帖,然后再下笔。孙过庭《书谱》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尽量观察仔细,尽量临像。精读一个帖,精临一个帖,通过不断地动手操练,熟习笔法。

第二个阶段:

一遍又一遍精临所选择的帖的同时,多读一些其他的帖。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每次读帖之后,临一遍所读的帖,感受不同书家用笔的异同点。读帖与临帖相结合,有更深刻的体会,此时可以放慢速度,因为目的在于通过动手去体会手腕提按、笔锋出入、结体笔势的异同点,慢下来更容易体会到,此时不是为了抒情、为了挥毫畅快而临。


书法学习秘籍


学书法,写书法,我的认识和体会是,读帖和临帖同等重要;同时也说说我的读帖方法,欢迎喜欢书法的朋友批评讨论,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精读

1.读笔法:读出一个字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时毛笔入纸的角度,揣摩其行笔的速度;笔画的粗细度,弧度,倾斜度;转折的方圆,转折处即笔画改变方向时,是提按转折还是另起一笔相连接。

2.读字法:读一个字的三大对比关系。

一是强弱对比。主要表现形式是大小,长短,粗细,轻重,收放(收放和大小,长短有区别。一个字可以整体写大也可以写小,长短与此类同。收放关系则是同一个字的内部就有收有放);

二是正斜对比。主要表现形式是正反(即字中一些笔画的反写,主要是撇画和捺画)正欹(同一个字半边直正,半边曲斜),错位(偏旁部首不对齐)。

三是差别对比。主要表现形式是连断,聚散,开合,向背,虚实,方圆。

3.读墨法。分析墨色的浓淡,分析蘸一笔墨写几个字,分析蘸墨点是怎样错开不与前后重叠的,分析帖上每笔的蘸墨量。

4.读章法。分析单行的节奏,单行的摆动,行距的大小疏密,整体上突出表现的部分,即画眼有几处,分布在全篇的具体位置。

二.较读

随着学习的深入,读帖也需要更为广泛。

1,书法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学。对同一个人的不同作品作比较,发现其不同作品在笔法 ,字法,墨法,章法的不同表现;

2.对同一系统相似风格的不同名家的作品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形式;

3.对相反风格,不同书体之间作比较。如学习行草,不但必读篆隶楷,而且必临篆隶楷,反之亦然。

孙过庭《书谱》把“察之者贵精”放在“拟之者贵似”的前面,是深谙此道的要言,良言。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察之精”,何来“拟之似”。

读帖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记忆的过程。

读帖时还可以手指空画拟写,甚至心画拟写。这就和临帖没有多大区别,但要比实临方便的多,不需要工具,也不需要专门抽出时间,随时随地都行。

帖读熟了,临摹起来会减少许多障碍,会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我读毛笔字帖,主要练硬笔字。虽然两者书写特点有很大不同,但我认为要练好硬笔书法,还是得从传统毛笔书法中找寻灵感、领悟方法。读帖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也不须缀述,我只是想简单分享一下自己读帖的心得体会,请各位书友批评指正。



我的理解,毛笔书法所谓的“拙”与“意”,不太适合硬笔字,因此,我读的帖一般都是偏爱于正而妍的。比如二王、张芝、钟瑶、王伯远、赵孟頫、文徵明、鲜于枢、唐寅、启功等。以前写毛笔时临过一段时间,后来改写钢笔字,只看不临,重在过眼走心。有时碰到十分惊艳精彩的,也会情不自禁的用手比划比划。



书法名家的功夫全在他们的作品之上,而学帖者因水平、喜好的不同,所求取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我个人读帖,章法墨法是忽略不计的,重点看笔法和结字,以及字里行间上下呼应的“势”。所谓水平的不同,新同志看字临帖重点画肥瘦、结构布局、空间占位,是视觉的复制;而老同志读帖,重心领神会,搞清来龙去脉,是精神的相通。我是介乎两者之间,不求寻根溯源,只求概略达意。



读帖究竟是用心读还是用手写,基本取决于书法水平。初学者当然要多看多写,否则就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大量实践的动手摩仿是非常必要的。而水平较高的书法人,只看不写,实力允许呀。“十八缸水”的故事很励志,是笔冢墨池的翻版,如果既深读又多写,无论新手老手,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古人练字成痴,有的睡梦中在被窝里练,久而久之把被子都捅破了。这就说明,古人练字也不是必须一本正经的笔墨纸砚侍候,是可以凭着记忆、想法来隔空揣摩习练的。对具备一定书法基础的人来说,读帖更重要的是在心领神会,搞明白一个道理,弄清楚一个疑问,有时真的可能比照临不误个十遍八遍,要效果好得多。




抱庸詩書


刚开始学的时候,读帖不重要,临帖重要,练到瓶颈期了就需要读帖了,咋读?

1,读笔画,揣摩笔画的运势,理解名家的用笔方法,

2,读字,主要是字的架构布局(占格),笔画组合是怎样的

3,读整体,字和字之间的笔画衔接,一幅书法作品的布局也会影响到走笔,或者说运笔影响到书法作品的布局,

4,学会融会贯通,要是换成自己会怎么写?读帖后最好能练习,慢慢融合到自己的风格里,

5,不要死读死临,再像也不是自己的字,只能说是模仿得像而已,高仿再好也是山寨版。满足的只是自己的虚荣心而已。

用心才是关键,毕竟,写出来首先是给自己看的!



桂临塞上


读帖是一种技术活,有低级的,有高级的。

读帖最大的忌讳是:不能看透碑帖之后的东西。

看不透,就勘不破。勘不破,就心茫然。心茫然,就练死字。

一般的书法学习书籍都是这样的思路:先宏观后微观再中观再宏观。

一,先介绍某书法家的风格==自己可以试着分析风格。

二,收集“点横竖撇捺折勾提”八笔画进行分析==自己可以如此做。

三,收集偏旁部首如:三点水、木、立刀、草头、春头等进行分析。收集笔画组合进行分析:如点点组合、点横组合、横竖组合、撇捺组合等等。==自己可以如此做。

四,分析字的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独体结构、包围及半包围结构、品形结构。==自己可以如此做。

五,章法分析。==自己可以如此做。

我们自我练习书法也可以遵循上面的过程。

不仅如此,很多书法书很少讲笔法(起行收、提按、顿挫、方圆、折转、快慢、捻管等)、锋法(中锋侧锋偏锋、调锋、跳锋、弹锋、三分笔等)。这些东西看不见,只能凭自己经验去理解,自己需要去与作者靠近,读懂笔画背后的笔法。

事实上,对于某贴,如《兰亭序》,其“点”的变化极其丰富,按书法书的指导肯定学不好,还得自己去收集、整理、分类、分析、比较、模仿、归纳。理解王羲之的用笔习惯,掌握其思路,才不会如入云山,不知所终。

但这不是终点。

我以前逛商场时,有时会在一些品牌服装面前一走而过,有时会驻足停留。实际上,是在与设计师对话。服装设计师是在用服装说话。有的设计师平庸,有的很有新意,不论是色彩,还是格调,都超群出众。

书法也是如此。作者用作品说话。

观书法者,下者观形,中者观气,上者观心,极者观道。

形,就是笔法、锋法、字法(结字)、墨法、行气法(结字使转)、章法、渊源。

气,就是气韵气质,精气神。

心,就是情绪情感思想。

有些作品有精气神,但一个情绪面目,说明写作状态没有走心,就是重复字形而已。



urna风之度0


读帖方法各异!

大体来讲,读帖首先要目的明确,计划性强。

我们读帖无非就是为了掌握原帖的章法布局、间架结构、用笔规则。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接受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进度,每次能记住多少没有关系,能达到每次都有收获就是有益的读帖。

读帖过程最忌走马观花、一带而过,读时满眼放光,读后一无所获,加强目的性的读,就是提高读帖效果的基础。这个方面,和我们小时候,遇到不会的字时,老师总是不给说,而是要求自己去查字典,恰恰是通过查字典认识的字的给我们深刻记忆是一个道理。

提高读帖效率的另一个辅助举措就是“书空”,读的过程中,辅字手指的临空书写,这个动作不一定是必须在空中,桌面、字帖上都可以做,甚至用手指在字帖原字上书写也非常有效,摩其入笔、起笔、运笔、使转、提顿收的完整过程,观察其运笔快慢,对提高读帖效果、强化记忆也有突出效果。

书空熟练后,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每每看到心仪的字,或想到一个字帖里的字时,都会进行书空,把爱好变成习惯,书法学习自然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悟轩












书画家姚建文


我临帖先求形似,按照古帖的字体尽力模仿,在没有模仿逼真之前没有必要读什么神啊,韵啊什么的,一个观念,如何能写的和古帖一样。



等到临得有模样了之后,我先调整的是结构的细节问题,原来感觉写的很像的字,一但仔细追究起来,有些不足就暴露了,这时,就要问自己我的字差在那里了?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直到结构合理。



在完成结构后,笔划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嗯!我的这一笔与古帖有差异,我的那一笔和古帖不一样,发现了就解决,这样一直持续下去,你会发现,今天你感觉十分的完美,明天一看,怎么又不对啊,反反复复,经过无数次的修整,你会发现古帖的艺术性仿佛无尽无休,越挖掘越多。你的书法技能与审美观点也随着逐步深入地挖掘也越来越高明了。



临帖是个长久的工程,不要因为取得小小的成绩就以为自己达到了古人的成就,一定要抱着虔诚的心里,挑剔的心里去严苛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进步,你才能一步一步接近古人的水平!


一笑貫长天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书法领域理论著述浩繁,这个名家这么一套理论,那个名家那么一套技法,用词古奥,观点纷呈,对醉心理论研究者可说是丰富的矿藏,但对于书法初学者却是相当的折磨。

我认为对要学习的古帖而言,就是要解决三件事:一是摹形,二是揣意,三是上墙。

一、摹形,就是描摹字形。学书者要坚持长期临摹,每天最少临写200字,保持量的积累,舍得下笨功夫;要首先解决笔画的问题,要认真总结每个笔画的书写特征,更要悉心体会每个笔画的用笔方法和发力点,先不要管整个字写的像与不像,笔画练出心得了,再去研究间架结构;

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求突破,切不可在没有打牢基础的时候每天通临一大篇,跑马观花,结果每个字都没下到工夫。

二、揣意,就是在内心里揣摩书家的运笔方式、用笔意图、间架特征、呼应关系、勾连牵带、布局谋篇、神采气韵。这个过程,有笔无笔均可为之,眼观心摹,虚笔书空,都有收获。可以将心仪的法帖下载到手机上,公交、地铁、排队、午休,各种碎片时间均可用来揣摩书法,积小收获为大感悟,心之念之,必有提升。

三、上墙,就是将自己每天临习的作业挑出最满意的挂到墙上。俗话说,人怕卸妆,字怕上墙。看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对错,摆在桌子上不容易看出来,挂在墙上就能一目了然。第二天再临习的时候再挑出最满意的和上一张进行对比、淘汰,这样不停的对比、淘汰,你的书法就在不知不觉中长进了。


临习《好大王碑》拙作,敬请指正!


听雪读书


我觉得读帖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最大的好处便是提升审美,第一层含义便是知道什么是大美以及美在何处?第二层意思是淘冶情操,像读一篇美文的作用一样,并没有说读后要尝试去写的欲望。

这是指对帖看看而言,如果不是为了写好而去读,那也能得一时的赏心悦目,也挺好,毕竞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看到什么帖就写什么帖,不然会丧失深入的空间,易一事无成。

我听一老师说,边读边动手比划叫读临,是临帖的一种,在写字之余也尝试过,感觉也不错,特别是怀素张旭张芝的狂草,如果用心用手比划,很容易能感受到笔的绞转翻滚,对在书写过程中心手相映的训练作用巨大!

我还是觉得不管何种方式或读或临,都要找最顶级的古帖,即便一两本,永远不担心会厌倦!

回答时间伧促,语意多有不通处,我写字老对不住帖,总想着尽兴,胡来一番,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