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那些事一一讀《石鐘山記》有感。

文人墨客那些事,其中有一篇本人在校期間學過的文言文,記述了一個文人墨客親身考察記事。


文人墨客那些事一一讀《石鐘山記》有感。

這篇文言文作品就是《石鍾石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軾親身實地考察所著。確實使人感觸至深:“沒有眼見為是,就不要主觀臆斷”這個做人哲理。先來論述一下原文中的幾處要點:

01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

此文開篇即言,直入主體。表達親身考察之理。否認了沒有親眼目睹,親耳所聞,就斷定“山似鐘磬”是值得懷疑的,是不可靠的。

同時,把讀者引向跟隨一起考察的願望,語言表達確切動聽,具有藝術感染力來加強邏輯說服力,這也足以證明蘇軾有著道法思想的務實主義者。

文人墨客那些事一一讀《石鐘山記》有感。

02

大石則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

此言立境描述,形象生動,把石山描寫得很神奇怪異之境,使人感到毛骨束然。導出了酈道元和李渤二人不願親身考察而妄下結論的原因。

然而,蘇軾在這種怪獸鬼異的原境中,為了認識大自然真相,繼而前行不打退場鼓。說明了文人墨客們獲取真知的艱辛和對大自然知識負責任的態度。

03

餘是我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此言,直接指出了酈道元的不詳,李渤的淺陋,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原因,更是無稽之談!

嘆惜酈道元的簡單,而嘲笑李渤之淺陋。同時,也反應出蘇軾的性格耿直,是非分明。文品與人品一致,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真可謂“其文如其為人”。

為此,蘇軾通過實地考察,得到以鍾馨命名為是,並寫下《石鐘山記》成為經典,廣為流傳。

同時也得到了一個哲理論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無有,可乎?”

任何事情不用眼晴看,不用耳朵聽,只憑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他以反問的語句強調憑“主觀臆斷”是不可取的!

也反應了蘇軾這個文人墨客,善於從客觀事物中找到規律,把自然現象認識與人的思想上升為哲理。


文人墨客那些事一一讀《石鐘山記》有感。

綜上簡述,引入深知,文人墨客們都以追求大自然的美妙和真實,感悟意境,從而達到美的薰陶。如:陶淵明的《桃花園記》,王勃的《滕王閣序》,蘇軾的《石鐘山記》......等等,

都以注重生態環境的認知,來著文立詩,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意境,感受生活過得美好。在自然環境中感受生命價值。

文章說明,人的認識認,“道”於自然。書本獲取的知識,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考證,以達到自然而然的真知。

文人墨客那些事一一讀《石鐘山記》有感。

總而言之,蘇軾《石鐘山記》一文,雖然出於“石鐘山”鐘磬命名的考證,但是從中得出的道理,給了眼不看見,耳朵末聞,盜聽途說的妄為者有力抨擊。

當今社會上,有些不明真相者,信謠傳謠,應以此為鑑,莫信謠言之理。牢記蘇軾《石鐘山記》中引申出的“沒有眼見為是,就不要主觀臆斷”這個為人為事哲理。明白這個哲理終身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