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他到底有多恐怖?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郭嘉確實很厲害,但是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也太過於荒謬。

郭嘉是我國東漢末年的謀士。他棄袁紹,投曹操後,就開始用鬼神那樣的計策,幫助曹操橫掃袁氏,蕩平遼東。建安196年,郭嘉被漢獻帝任命為軍事參謀,從此為曹操出謀獻策。

當時,曹操佔兗州(yǎn),挾持漢獻帝在許昌定都。建安196年冬,劉備投靠曹操。曹操猶豫要不要殺他,荀彧建議趁早殺了他,而郭嘉卻能考慮到,殺劉備雖可以除去這日後的禍患,但會揹負殺賢才的罪名,這樣一來,人人自危,另外擇主,曹操將無人可用。於是曹操聽郭嘉的,留下劉備。

建安198年秋,曹操猶豫先打呂布還是先得袁紹時,郭嘉說袁紹正在打公孫瓚,先打呂布,以免到時候袁紹來戰,呂布援助袁紹,打得我們落花流水。曹操採納郭嘉的策略,第一戰就攻破了呂布的彭城。然後呂布旅長屢敗,最後投降。曹操聽從郭嘉和其他謀士的建議,消滅了呂布這個後顧之憂後擊敗袁紹等強大敵人。

建安200年,郭嘉預言,孫策一定會死在一個平常人的手裡。這個難以置信的預言,在不久後就被許貢的某個門客給殺了。

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郭嘉的厲害。可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在他說留下劉備有禍患,為什麼不獻策讓他無法成為禍患呢?在他攻打呂布時,呂布的謀士建議呂布截斷曹軍糧草,曹軍無糧,就可打敗曹操。只是呂布不聽才導致戰敗的。在攻打呂布上,與其說郭嘉厲害,不如說是曹操做事有截斷了得,呂布猶猶豫豫。

郭嘉預言孫策死於普通人這件事,很多人覺得他恐怖,料事如神。其實,郭嘉作為一等參謀人才,諜報工作必然也是一等一的。難道真的是料事如神嗎?當然不是。

只是諜報工作到位而已。暗線籠絡孫策的各路仇敵,日日盯著孫策,孫策喜歡獨自打獵,埋伏殺他,並不難。很多人不知道,就以為郭嘉料事如神。這簡直荒謬,軍事上哪裡有那麼多料事如神,不過都是運籌帷幄的佈置而已。

公元249年,司馬氏才真正獨霸朝綱。倘若郭嘉不死,在曹操死後,郭嘉在與曹操用人方式相當不同的曹丕的手下,還能不能得到信任也未可知。那麼何來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之說。

若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在評論區告訴我哦!


楓樺夢


姓郭名嘉,字奉孝。

潁川陽翟人,生於東漢170年。

一開始,我在袁紹手下做事,沒錯,就是那個來頭不凡,家世顯赫,四世三公的袁紹。

當時袁紹勢大,也有些志氣,為了實現拯救漢室,並建功封侯的理想,於是我加入了袁紹的陣營。

可後來接觸久了,我才知道,袁紹志大才疏,有謀反的實力和野心,但沒有成大事的胸襟和智慧,我心灰意冷,遂而離袁閒居。

離開袁紹以後,我在家看書,喝酒,種地,這樣的日子,我過了整整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我的好友荀彧將我推薦給了曹操。

就是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很多人都說他是奸臣,禍亂梟雄,可是這只是偏見而已。

漢室之亡,起源於黃巾和十常侍,後又有豬隊友,何進和袁紹的蠢操作,致使董卓入關,而使漢室徹底成為掛名傀儡。

那一日,我見了曹操,我們二人雖是初見,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短短的一個時辰多,我們卻相談甚歡,相見恨晚!

從此,我成了曹操的“軍祭酒”,我和曹操工作時,是君和臣,閒賦時,是朋和友。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方,都想逐鹿天下,取漢室而帶之,我隨著曹操東征西討,為他出謀劃策,我們一起破了很多對手。

建安二年,曹操討伐張繡失敗,而被袁紹致信羞辱,他擔心自己不能和袁紹抗衡,於是我說了“十勝十敗”的說法,而振奮了我軍將士的士氣,同時我也成五大謀士之首。

曹操有五大謀士,除我之外的四人是:

程昱,

荀攸,

荀彧,

賈詡。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而依附於曹操,當時程昱就建議他殺掉劉備,免得將來養虎為患,後來他問我意見。

我說:“主公舉劍起義,為百姓除暴,以誠信招攬天下英雄,雖然小有成效,但仍未成功,而劉備前期蠱惑人心,得了些英雄之名,現在殺他不妥,不過主公可以將他軟禁起來,待以後時機成熟,在使計除掉他,這樣也好收關張二人的心。”

隨後幾年,我和主公相得益彰,一路連徵連勝。

可是建安十二年,袁紹袁熙逃進烏桓,我和主公率輕騎追殺,可是回程路途惡劣,加之連日急行軍,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

這一日,我感覺自己大限已到,我叫人去把主公請來,訴說最後的君臣之義,亦是朋友之情!

隨著賬外的一聲驚雷,我的頭俞發的沉重,我提起最後一口氣,說道:“奉孝此生,得遇主公,已了無遺憾,若有來世,願再遇主公…………”

這就是我和主公曹操的全部故事!

(完)





姓葉名知秋


謀士郭嘉。

1、郭嘉是誰?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什麼意思?就是如果郭嘉不死的話,臥龍根本出不了江湖,臥龍不出,江湖上也就不會有諸葛亮的一系列神奇傳說了,因為郭嘉的謀略太厲害,壓著臥龍,所以臥龍一直憋屈的待在家裡,由此可見,郭嘉是多麼強大!

不囉嗦,來簡要了解一下郭嘉。郭嘉,河南禹州人,曹操身邊著名的參謀長,善謀略,可以英年早逝,年僅38歲。早年投奔袁紹,無奈話不投機,無奈回家蝸居,後經老鄉荀彧推薦,來到曹操身邊,大展宏圖,成就美名。再來說一下他的老鄉荀彧,荀彧,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可是個厲害角色,只可惜僅僅活了50歲。


2、郭嘉的厲害。

說到郭嘉的厲害,不得不提呂布,呂布大家都知道,是個厲害角色,要不人們常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可這個大英雄偏偏反了曹操,讓曹操甚是頭痛,調集大軍好一個打,卻怎麼也攻不下下鄴城,郭嘉一出馬,水淹下鄴城,輕鬆滅了呂布,去了曹操的一塊心病,讓曹操好生歡喜。話說劉皇叔落魄投奔曹操,郭嘉建議曹操軟禁了劉備,以絕後患,就像蔣介石軟禁張學良一樣,可是曹操楞衝大尾巴狼,不聽勸告,放走了劉備,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埋下了禍根,到以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日漸強大,曹操再想滅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再後來,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徹底澆滅了曹操一統江湖的念頭,如果當時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那麼就不可能有後來的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是早早病逝,那麼也有可能幫助曹操重新崛起,只不過多費點時間罷了,所以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智者說歷史


郭嘉不死無三國!

這隻能算是一個假設,並且只能是學術範圍內的假設!

在戰略上並不成立!

那麼原因何在呢?各位請看:

郭嘉VS 諸葛孔明

郭嘉之戰力:

1,十勝十敗論,曹操想討伐袁紹,但是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這套理論不僅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2,驅虎吞狼”,就是離間呂布和劉備,令他們反目成仇。結果是他成功了,呂布奪取了劉備的徐州,劉備走投無路只好暫且歸依曹操。後來下邳一戰也是郭嘉提出的建議打破了僵局,令曹操攻破城門,斬殺了呂布。

3,官渡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尤其體現了郭嘉的重要性。他的十勝十敗論(也有說荀彧)讓曹操徹底下定攻袁決心。

4,他準確預知到孫策死於刺客!

5,判定袁紹的兩個兒子滅亡於內鬥。

6,曹操對郭嘉的評價:“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曾“欲以後事屬之”。

諸葛孔明之戰力:

1,“隆中對”判定三國鼎立之局勢,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

2,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阻曹軍連勝勢頭!

3,赤壁鏖兵,聯吳破曹!

4,以退為進,巧借荊州,使劉氏天下終有寸土!

5,謀取西川,奠定三國鼎立局勢!

6,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孤之有孔明,猶魚之得水也!”並在臨終託孤!

諸位看到這裡應該得出正確的結論了,第一,郭嘉沒有諸葛亮的洞察力強,因為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見袁氏勢大曾投之,後對其失去信心才投曹操。而諸葛亮從一開始就看好劉備,並且運作出一個躬耕於隆上,三顧茅廬的局,在劉備最最需要他的時候方才出場!這也是讓世人誤以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這只是巧合,郭嘉正好這一年病死!第二,郭嘉謀略不及諸葛亮,因為郭嘉擅長計將安出,就是面對局勢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如劉備投奔曹操後,郭嘉建議軟禁之,後來曹操讓劉備攔擊袁氏,郭嘉又建議曹操不能放走劉備,但是已晚了!而諸葛亮都是謀而後動,就是說每一件事還沒有發生,他就已經算到了結局,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都是胸有成竹,運籌帷幄之中!

所以說“郭嘉不死無三國”就是個偽命題,諸葛亮已算定,郭嘉不死,一般的小計策對曹操沒有用,也不過多費點腦細胞罷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不了往後推遲個十天半個月的!





帶你望天涯


事有兩面,話分兩說。

先黑一黑

三國中有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他的前半句是志才不死,郭嘉不出。,此人叫戲志才。陳壽的《三國志郭嘉傳》記載說,曹操最開始創業時,身邊有一個籌畫士,是潁川戲志才,此人謀略過人,曹操“甚器之”。但是這個戲志才卻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戲志才去世後,曹操對荀彧再詢問人才時,荀彧才舉薦了郭嘉。關於戲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國志荀彧別傳》有記載:“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皆以智策舉之。”只是歷史牛x點兒的人遇見的時代而已。放現在來說就是踩中了時代的紅利。

再誇誇郭嘉

其一 他牛在識明主,棄袁紹而投曹操這在當時人的思想中算很靈活的。沒有愚忠

其二 郭嘉牛在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華和參謀能力。他提出的計策和建議總是符合曹操的意圖。這不是揣摩領導心思以便鑽營逢迎,而是設身處地地為領導著想,從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的戰略主張。

其三郭嘉牛在天妒英才,207年37歲的郭嘉就退出了三國的舞臺,他去世時真是曹操平定北方時期,天下豪傑正慢慢出現,所以他留下的只能是傳說了。

其四郭嘉牛在連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都為郭嘉點贊你說他有多兇!!!




XXX3757


郭嘉有些神化,三國還是那個三國。

不知從何時開始流傳此話,隨著說的人越來越多,郭嘉的光環也就越來越明亮耀眼。

郭嘉只不過是位智力稍微超群的儒生軍師。未必與同期的賈詡、荀彧、司馬懿、田豐的能力要強。

之所以身處同時代,擁有旗鼓相當的才能,郭嘉的聲譽要遠遠大過其他人,主要是郭嘉的命好。

郭嘉的命好在,有個言聽計從的主子,而且這個主子生性多疑,唯獨只信賴他一人。也不知道曹操為何只能聽進去郭嘉的話。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原因

① 郭嘉和曹操堪稱雙劍合璧,曹操有領導能力,也有軍事實力。可是曹操有個性格缺陷,除卻疑心太重不說,曹操有好大喜功,得意忘形的缺點。

若是有郭嘉在,完全可以扭轉曹操很多失誤。比如赤壁之戰,曹操失敗後,回到老營最大的感慨便是“若是郭嘉郭奉孝還在,何至如此敗局”。足以見得,曹操和郭嘉之間,實際上是種親密無間的黃金搭檔。

②郭嘉的能力確實十分強大。郭嘉最耀眼的時候,是官渡之戰的前期,可以說完全是他以一介書生的綿薄之力,奠定整個官渡之戰的勝利。然而想這樣的勝利,很多三國的能人都曾成就過,比如周瑜的赤壁之戰。

然而,周瑜不及郭嘉的地方是,赤壁之戰是出其不意之戰,屬於特殊情況下采取的特殊計謀。官渡之戰則不同,他是一場雙方除去兵力以外,雙方面對同樣的外部環境的教科書般的戰役。從官渡之戰中,郭嘉的大局觀得到充分的展現。

歷史沒有假設,看待歷史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個人感覺郭嘉有點神化,即便是郭嘉不死,三國還是三國。


讀史匯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他輔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掃滅北方諸侯,奠定曹魏基礎。有人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還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多恐怖?難道他能幫助曹操統一三國嗎?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奇才,而這個奇才主要顯示在郭嘉的腦回路上。

我們拿一個經典案例來進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後,面臨兩個情況,第一點就是直回許昌大本營,第二點就是繼續追擊將敵軍全部剿滅。而在這個時候,曹操的四大謀臣分別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其中有三位謀臣都表明曹操必須立刻回到許昌,否則整個曹魏政權將會有很大的危險,只有一個人表示反對他就是郭嘉,郭嘉認為既然已經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絕,不能夠給任何敵人以喘息時間,並且他建議曹操此刻必須立刻率領自己的全部軍隊前往內蒙的烏桓地區,並且在烏桓地區徹底擊潰袁氏家族。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徹底剿滅袁氏集團,鞏固了自己的大後方,平定了多年的隱患。

後來赤壁之戰戰敗,曹操說,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 斷然不會讓自己有這樣損失慘重的失敗,說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時這話也是說給帳下謀士聽的!曹操此舉是在讓自己帳下謀士羞愧,埋怨沒人勸自己不要渡長江。

郭嘉獻計有一個特點,對敵人內部洞若觀火。孫劉聯盟的內部矛盾定然逃不過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夠給曹操點明孫權和劉備面和心不和的本質,並以此為根據告訴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時間,孫劉火拼可能極大。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孫劉聯盟只要沒有共同的外敵,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為難,並且無法看到未來發展前景的時候,郭嘉才會提出個人的建議,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個人建議全都會被曹操所採納。而且郭嘉的腦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很多情況之下是被所有謀臣和謀士所反對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郭嘉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理論實際操作性。

綜上。


一起聊歷史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換句話說,就是郭嘉如果不死,曹操必將一統天下。

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就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詩曰: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是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

那麼,這句話是否有誇大之嫌呢?從演義到歷史,我們且看三國第一謀臣郭嘉郭奉孝的開掛之路。



從入世到病逝,郭嘉追隨曹操只有短短的十一年,在有限的時間,他所立下的不世之功足於讓他傲視三國。

郭嘉為荀彧所薦,公元196年入世成為曹操帳下謀臣。他最大的功勞,就是獻《十勝十敗策》,大敗袁紹於官渡,從而為平定北方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十勝十敗策》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十個方面比較了曹操和袁紹個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陣營在當時形勢下的實力優劣,為曹操提供了以少可以勝多的信心和理論依據。通篇下來,思路清淅,層次分明,真正讓人感到驚奇的是,他對曹操袁紹個人的認識上,幾乎到了瞭如指掌的地步。

自古用計,講究的就是心理博弈。只有在完全瞭解對手的同時,加上自己對於人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在雙方較量的過程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郭嘉的《十勝十敗策》,無疑是當時天下最好的範例。

事實證明了這個策略的正確性,也使郭嘉進入了曹操陣營的決策核心。從此之後,他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安遼東,一舉拿下了中國北方大片土地,最終擁有了問鼎天下的實力。



自古良臣謀國,一要有經濟之才,二要有君臣際遇。郭嘉之所以成功,在於曹操有識人之明,從而為他提供了一展抱負的舞臺。

可以這樣說,沒有曹操,郭嘉的人生一定不會如此精彩。

所謂良臣擇明主而棲,身為一方霸主,又何嘗不是為了得到良臣而苦苦追尋。然而,郭嘉曹操是幸運的,他們只一夜長談,就確定了對方就是自己要選擇的對象。

曹操說:

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可見在曹操的心中,郭嘉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而這一點,在謀臣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只有人主無條件的信任於你,你的謀略才有可能被採納並得於實施,否則就是空談。

如赤壁之戰時的賈翊,可以說是三國中少有幾個能和郭嘉比肩的重量級謀臣,面對同一個人主,曹操就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以致於最後赤壁慘敗。



我們知道,正是因為赤壁之戰的慘敗,曹操實力受損,回撤北方,才給了劉備和孫權得於天下三分的機會。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曹操羸了赤壁之戰,就等同於嬴了天下。

答案是肯定的。

回到本文主題,如果郭嘉不死,他能否嬴下赤壁之戰,繼而助曹操一統天下呢?

我們先看賈詡在赤壁之戰的建議。賈詡是不主張打赤壁之戰,用十二個字歸納,就是賞賜將士,安撫百姓,以待時機。

當時曹操才平定北方,又南下攻佔荊州大部分地區,連年征戰,在戰士中間己經存在了一種厭戰的情緒,百姓也渴望和平,籍此過上安定的生活。如果再為征伐東吳爆發戰爭,勢必激起民憤,不得人心,誠然是不智之舉。

既然賈詡的建議是正確的,曹操為什麼最終又沒有采納呢?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曹操高估了北方士兵對水戰的適應能力。

二是曹操決策層在取得大勝之後,普遍存在驕兵情緒。實力對比的懸殊和對東吳軍隊作戰能力的低估導致了速勝論的催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賈詡的建議太過消極保守,和曹操積極進取的做事風格大相徑庭。



假如郭嘉未死,那麼郭嘉又會怎麼樣才能讓曹操相信自已,採納諫言,從而嬴下赤壁之戰呢?

首先我們認同郭嘉與賈詡的能力和才氣是處於同一個級數的水平,那麼賈詡的十二字建言,換作郭嘉想必也有同樣的認識。如果是郭嘉提出,他又會怎樣來說服曹操呢?

我認為,郭嘉會在十二字建言上再加四字,變成郭嘉的十六字建言。即為賞賜將士,安撫百姓,離間孫劉,以待時機。

為什麼我會認為郭嘉會加上(離間孫劉)四字呢?

我們看看歷史。

公元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曹操問計郭嘉,郭嘉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又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建議對他實施軟禁,由此可見,郭嘉在這個時期就認識到了劉備的可怕之處,也因此

更加關注劉備陣營的後續發展。

公元200年,也就在曹操與袁紹官渡相持不下之時,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許昌。此時的曹操,己無力分兵救援,而一旦許昌失守,曹操陣營必將分崩離析,在此緊急關頭,郭嘉卻預測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不足為懼。結果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此等妙算神機,當建立在郭嘉對孫策個人以及東吳形勢非常瞭解的基礎之上,否則是不可能作出如此大膽的推斷的。

由此可見,郭嘉一直就在關注劉備孫權兩大軍事集團的發展,也認定這二人必是曹操征伐天下路上的勁敵。郭嘉若在,他就應該知道當時東吳上下存在主戰與主和兩派,如果加於利用,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何須費一兵一卒。

相同的案例可見於公元202年,官渡之戰後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



這樣看來,離間孫劉的計劃是可行的,也符合東吳當時的形勢。在曹操看來,這不僅有前面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還在於自己並非消極等待,離間孫劉所要耗費的心智,絕不亞於一場大戰,一旦成功,這種成就感必定滿滿。

綜上所言,若郭嘉在,曹操就不會有赤壁之敗,赤壁之戰若不敗,何來三國。

這只是我一家之言,閒來無事,煮茶奉上,有朋友認為有不當之處,請移步評論區,批評一二,不勝感激。


煮茶道史


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興亡往往就在於一場戰爭,因為一場戰爭導致亡國的大有人在,比如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擊敗,之後就被曹操消滅整個勢力。

一場戰爭的勝利或者失敗,往往與其中一兩個關健人物有關,比如官渡之戰,許攸的叛逃就是袁紹失敗的關健原因。



而三國之所以是三國鼎立,關健就在於一場戰爭曹操失敗,這就是赤壁之戰,正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才讓孫權和劉備在長江以南生存下來,發展壯大,建國立業,才形成了三國鼎立。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孫權和劉備的聯軍被擊敗的話,那麼歷史上便沒有三國,曹操鐵定能統一天下,曹操只要在赤壁之戰擊敗了孫權與劉備,再花費數年的時間吃掉江南,天下一統便成定局。



也就是說,有沒有三國的關健原因就是曹操是否能在赤壁之戰取勝!

換句話說,如果郭嘉不死,能不能協助曹操在赤壁之戰取勝?如果能,那麼歷史上便沒有三國鼎立。

郭嘉能嗎?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與荀彧一樣,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紹,同樣認為袁紹不足成大事,後來離開袁紹閒賦在家,在曹操早年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經荀彧推薦給曹操,與曹操相見交談後,彼此相見恨晚。

兩人一番交談之後,郭嘉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主人啊!曹操說:讓我成就天下大事的,就是他了!這叫什麼?這叫知已相遇,志同道合,英雄所見略同。



之後,郭嘉開始為曹操出謀劃策,官渡之戰,郭嘉為曹操提出十勝十敗論,堅定了曹操抗擊袁紹的信心,穩定了軍心;下邳之戰,郭嘉勸曹操不要放棄攻城,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時,便是敗亡之際“,告訴曹操堅持就是勝利。

郭嘉成功預測孫策之死,是其算無遺策的最大證明,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戰役中,郭嘉建議曹操暫緩進攻,讓袁氏兄弟自相殘殺,再坐收漁翁之利,也讓曹操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郭嘉臨終前力排眾議,建立曹操北征烏桓,不用擔心劉表及劉備在背後偷襲,因為郭嘉算次了劉表是坐談客,而劉備寄在劉表之下,難有所為,勸曹操放開手腳,北征烏桓,解決邊患問題,最終結局果然如郭嘉所言。

郭嘉也許不是曹操最有能力的謀士,但一定是曹操最喜歡的謀士,曹操之所以喜歡郭嘉,是因為郭嘉是真正懂曹操的人,也就是知已,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曹操對郭嘉有一句評價是: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有郭奉孝知道我的心思。

郭嘉為什麼會知道曹操的心思?

這就是郭嘉的特長了,郭嘉善於人物性格分析,善於出人意料,喜歡冒險,不按常理出牌,並且算無遺策,郭嘉預測袁紹成不了大事,後來袁紹的結局證明了郭嘉預言;郭嘉認為呂布不過是有勇無謀之人,後來呂布果然敗在曹操的下邳之戰。



郭嘉還預測劉備得人心,又有關羽張飛相助,不會久居人下,後來劉備果然背叛曹操;郭嘉預測孫策會被刺客所殺,後來果然如此;郭嘉預測劉表是坐談客,劉備即使有心偷襲,也無能為力,事實證明了郭嘉推測正確。

郭嘉算無遺策,又深知曹操心思,曹操想要做什麼,郭嘉早已為曹操想好計策,這種謀士別說曹操會喜歡,任何人都會喜歡,領導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人,但一定是最懂領導的人,這就是郭嘉。



對於曹操來說,一個之下,萬人之上,並沒有幾個敢跟曹操講真話,也沒有多少人能與曹操談心事,唯有郭嘉可以,高處不勝寒的曹操,更加迫切的希望能有人真心相待,坦誠交談,這個人就是郭嘉。

如果郭嘉不死,肯定會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只要郭嘉能夠提出在赤壁之戰中擊敗孫劉聯軍的計謀,或者勸曹操更改發動赤壁之戰的時間,曹操都不會輸。



事實上,赤壁之戰前,已有程昱和賈詡向曹操提出了正確意見,可是曹操當時頭腦發熱,聽不進去,很多時候,謀士能讓領導聽取自已的意見也是一種能力,而郭嘉與曹操的關係,是當時唯一能讓曹操聽進意見的謀士。

只要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不過急於發動赤壁之戰,等於曹操完全收復或同化了荊州,再來對付孫劉聯軍,曹操就不會有赤壁大敗,天下統一就指日可待。這樣的話,郭嘉就改變了歷史,東漢之後將無三國,而是統一的大魏朝。



這就是郭嘉的能力,並不恐怖,只是與眾不同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尼山布衣認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論調可以休矣。

三國的歷史是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它的時間只有短短的96年,在華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在這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時間裡,卻給後人、給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種論調近期比較火爆。但尼山布衣認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論調可以休矣,因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英雄人物、著名謀士等雖然對歷史的進程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歸根結底,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首先,從郭嘉所處的歷史背景來看,郭嘉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農民與地主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張角、張梁領導的黃巾起義遍佈全國,封建軍閥勢力割據一方,戰爭頻仍,人民日不聊生,東漢政權搖搖欲墜。正是農民起義,給了曹操等軍閥割據勢力發展壯大的機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中就開宗明義的點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尼山布衣理解,這句話閃爍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光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馬超等地方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在這一過程中,郭嘉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給曹操出謀劃策,獻出了很多“金點子”,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此戰歷史上非常有名,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擔心無法與袁紹抗衡,郭嘉提出了“十勝論”: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郭嘉的作用只不過是為曹操統一北方加速了進程而已。真正為曹操提供這一歷史機遇的是農民起義,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就沒有東漢政權號召天下諸侯發展自己的武裝進都護駕,曹操正是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才發展壯大了自己的武裝。可見,人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其次,從內因上看,東漢統治集團政治腐敗、官吏貪汙、商人兼併、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爭權奪利,導致民不聊生、走投無路,才有了農民起義的發生和東漢政權的垮臺。東漢政權的垮臺,其結果必然導致了分裂局面的形成。試想,一個政權的垮臺是種種因素疊加的結果,並不是哪一個人就左右了的,即使郭嘉再有能力,再有謀略,也不可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更不可能更改歷史的進程。

最後,假設郭嘉不死,曹操真的就能打敗劉備、孫權,而統一全國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要從赤壁之戰談起。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關鍵一戰,從軍事實力上看,曹操實力明顯強於孫、劉兩家聯軍的實力,但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是看軍事實力,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戰役,它是政治、軍事、經濟等綜合國力的大比拼,而軍事實力是最關鍵的。古代戰爭是冷兵器時代,還要看雙方的經濟水平、人口數、國土面積縱深、人心向背、地形地勢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曹操遠道而來,兵士多北方人,水土不服,多患有瘟疫,軍隊士氣不高,又不習水戰,影響了戰鬥力,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又有馬超、韓遂的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後患。反觀孫劉聯軍,此次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軍民士氣高昂,又多南方兵士,熟悉水戰,無後顧之憂。孫權佔據的江東,已歷三世,民心已歸順,有人和之利;土地肥沃,又有長江天險的地勢之利;再加上東南風相助的天時之便,為火燒曹軍提供了條件。所以,曹操最終兵敗赤壁也是歷史的必然,縱有郭嘉在,也不會改變戰爭的結局。

總之,戰爭的結果不是一個人所能最終決定的,歷史也不是某一個英雄人物創造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論調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