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怪才


姜文||獨樹一幟的怪才

姜文導演

別人眼中的姜文

著名作家王朔曾這樣評價姜文“他身上有股勁兒讓很多認識他的人願意為他做點事。一般聊到他,不管大家對他的某部電影看法如何,他的電影票房啦獲獎啦成績如何,一個評價是普遍有共識的:中國需要有這麼個人。這個評價很高了我以為。類型片導演不管多麼成功都是可以代替的,而老薑是一個有自己態度且旗幟鮮明的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

是的,姜文就如王朔評價的那樣,是一個有自己態度且鮮明旗幟的人。

姜文||獨樹一幟的怪才

《紅高粱》

大家最開始熟知姜文,是他演員的身份,《末代皇后》中的溥儀,《芙蓉鎮》中秦書田,《紅高粱》中的餘佔鰲...

處女作:講述不一樣的青春


姜文||獨樹一幟的怪才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3年,姜文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掐架、抽菸、喝酒、情竇初開、拍婆子...這些記憶都存在於那個陽光燦爛的暑假裡。

七十年代留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wenge”,而那些因學校停課,肆意揮霍過量荷爾蒙的軍隊大院男孩子們,卻因此得到了一份難以忘懷的青春記憶。

頑皮,快樂,青春易逝,人無再少年,年少的玩伴又能有幾個相伴到最後?

影片沒有刻意描寫“wenge”,而是再現七十年代初​一群大男孩的青春。

自導自演被罰:《鬼子來了》

姜文||獨樹一幟的怪才

《鬼子來了》

影片取材於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后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 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也恰恰是姜文“獨特的視角”,這部片子沒有過審,就參加戛納電影節,也因此遭受五年不能拍片的懲罰。

北洋三部曲:站著把錢賺了

姜文||獨樹一幟的怪才

《讓子彈飛》

2010年最熱的影片莫過於賀歲檔上映的《讓子彈飛》,這部含著大量政治隱喻的電影,一經上映,就引起大量關注。很多人都在質疑這部片子竟然還能上映?我想就像片中提到的那句話一樣“讓子彈飛一會”,讓你在想一想。這部電影不僅在表達政治的隱喻,更多的也是在表達姜文的態度——“站著把錢賺了”。

姜文||獨樹一幟的怪才

《讓子彈飛》中的姜文

美國在越戰後拍了部《現代啟示錄》,那麼姜文這部電影可以看做是“政權啟示錄”。故事發生在1920年,除了主要人物張麻子,湯師爺,黃四郎,其他配角無論是小六,縣長夫人,還是賣涼粉的百姓,與其說是人物,倒不如說是一個符號,一個個被姜文導演精心設計的符號。借古諷今,我們在湯師爺和黃四郎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政權者”的影子,在一些配角身上又能看到眾生百態,可謂是“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姜文||獨樹一幟的怪才

《一步之遙》

其後的《一步之遙》就有點“弱了”,《邪不壓正》還可以,但是都無法超越北洋第一部曲“《讓子彈飛》”

總結

姜文無論是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展現了一個別樣的青春,還是《鬼子來了》中不一樣的角度,更是《讓子彈飛》的“政權啟示錄”,姜文始終在保持一個自己獨特而又鮮明的風格。很多人形容導演會用天才等詞語,但是姜文,用“怪才”就再也合適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